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输》 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输》 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课概述

公输》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文言文,是教材中唯一一篇“先秦非主流思想流派”的文章,也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趣味的一篇。

墨子用自己的善辩和谋略使得楚王不敢轻举妄动,从而阻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不义之战。作品出色地表现了墨子的才智、勇敢顽强和反对攻伐的精神,生动而具体地体现了他“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同时也表现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教学此文,应努力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并为人类和平而不懈斗争的人文情怀。作为多媒体课型,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如何有效落实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尤其是文言教学的整合是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利用网络了解墨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政治主张,以及墨家思想的集成─《墨子》;

2.积累课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能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的能力;

3.对人物形象能联系课文的描写进行分析和鉴赏,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迁移。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翻译纠错程序监控学生翻译的准确度;

2.利用电子沙盘演示墨子止楚攻宋的过程;

3.欣赏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的人文情怀;

2.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学习古代文化精品的热情。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探究墨子止楚攻宋的奥秘,体会墨子的“非攻”思想。

难点:

1.鉴赏、体验墨子高超的论辩技巧;

2.探究“非攻”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确定,首先应着眼于文本特点,其次应考虑学生实际,最后还要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而确定。

《公输》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叙述了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迫使楚王最终不得不放弃对楚国的侵略意图的经过,曲折生动,波澜起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墨子语言充满论辩性,运用比喻、对比和逻辑推理,增强说服力;墨子的守城方式多变,妙趣横生。基于此,通过电影片段剪辑、电子沙盘、音配像技术和网络论坛等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内涵化和延展化。教学方式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整合性。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的整合,使网络和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不仅是课堂师生展示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及拓展延伸的工具。

2.自主性。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探索,完成课文相关资料的课前查阅,文言词汇的积累,课文文意的把握,课文探究专题的确定等,尽量使学生在老师有效的策略激发下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3.合作性。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对话探究,共享成果;让学生在和多媒体的合作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4.延伸性。最重要的是读和写,在朗读中领悟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在写作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其次,通过阅读鲁迅的小说《非攻》以及电影《墨攻》,比较墨子形象的异同。再次,学生在《公输》的专题论坛上继续深入探讨文章的其他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教学本文力图突破传统的讲析式文言文教学模式,构建一种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代的高效的文言文教学新模式,形成教师是课堂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特点: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水平参差不齐;因为学习内容相对枯燥,对学习的热情下降。

设计思路

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用课堂活动引领学生的深入学习。

设计特色

本课有四个亮点:第一是恰当而新颖的情景设置;第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是有效地对语文教学整合;第四是对本节的学习效果进行拓展。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突出了三大整合。第一是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动化教学,分化教学难点和强化教学主体;第二是注重加强语文学科与历史等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第三是注重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的整合。

教学反思

经过本次授课,我深刻地体会到:用务实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才是精品课堂孜孜以求的境界。它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平等对话,需要把教学当成艺术品认真雕琢。当然本课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新的思考,例如: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信息技术怎样和我们的课堂紧密结合。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编 / 董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