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蒙族人使用汉语的书面语言特点的初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经济往来不断扩大,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民族语言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在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程度不同的会使用汉语。由于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使用,少数民族中的某些不法人员使用汉语作案也逐年增多,为了提高对这类案件的语言识别能力,本文对蒙族人使用汉语的书面语言特点作了初步分析探讨,以期为今后文件检验案件分析画像作参考。
一、句子结构特点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蒙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在汉语的句子里,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关系,主要是靠词的排列次序和虚词来表示的,语序对汉语来说,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如“我们掌握知识”不可以用“我们知识掌握”或“掌握知识我们”。
汉语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谓——宾”的格式。定语、状语和补语分别在主语、宾语、谓语的前面和后面。如:“我吃饭”,“学生看书”。在蒙语的句子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决定的。蒙语一般是主语在句首,谓语在句末,宾语(无论是直接宾语还是间接宾语)一般都在谓语的前面。蒙语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格式。定语、状语分别在主语、宾语和谓语的前面,且蒙语里没有补语。如:蒙语说“我饭吃”、“学生书看”。
由于蒙汉语语序不同,有些蒙族作案人使用汉语时受母语的干扰的影响,容易出现蒙古语式的汉语句子。如:(1)电视里学雷锋的新闻(报道过)。(2)棍子一直向他的心脏(指着)。
二、用词方面
(一)数量词
现代汉语里是“动——数——量”,蒙古语里则是:“数——量——动”,汉语里说:“看一遍”,而在蒙古语里说:“一遍看”。一些只习惯于蒙古语动量语序,不熟悉汉语动量语序的蒙族作案人使用汉语中容易出错。汉语量词十分丰富,蒙语虽然也有量词,可使用习惯不尽相同。因此,蒙族人容易漏用量词或错用量词。在蒙语里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如汉语里说:“我家有十头牛、五只鸟、两张床”,蒙语里说:“我家有10牛、五鸟、两床”。
(二)介词
汉语有介词,蒙语中没有介词。因此,一些蒙族作案人不会使用汉语介词。他们使用汉语介词时,还是摆脱不了蒙语思维的干扰。常常造出蒙语式的汉语句子,表现1:介词残缺,如汉语“他被批评了”,蒙语作案人可能说成“他批评了”;汉语“我在礼堂前见到了张明”,蒙语作案人可能说成“我礼堂前见到了张明”。表现2:介词误用。如;汉语“他从商场回来”,蒙语作案人可能说成:“他在商场回来”;汉语“我对他有意见”,蒙语作案人可能说成“我给他有意见”。
(三)补语
补语是汉语有的一种句子成分,蒙古语里没有。所以蒙古族作案人常常把应该在补语位置上出现的词语置于状语位置。如汉语:“昨天我哭了两次”。蒙族人容易说成:“昨天我两次哭了”。
(四)虚词
汉语是形态不发达的语言,为了表明句中的词与词的语法关系,必须用虚词。蒙古语的词形变化很丰富,可以表达很多语法意义,其作用与汉语中有些虚词的作用相当。这种情况对蒙族人产生误导,他们往往注意不到汉语虚词的作用,常常出现缺少虚词或虚词使用不当的情况。如:汉语“我经常在教室里学习”。蒙族人容易说成:“我经常教室里学习”。汉语“我已经听说他回来了”,而蒙族人说“我已经听说了他的回来”。
(五)实词
有些实词使用也和语法现象有关,如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用法有时态区分,蒙族人对“不”和“没有”的用法往往不加区分。如汉语里说“小的时候我很乖,从来都不闹”,蒙族人说成“小的时候我很乖,从来都没闹”;汉语里说“我长这么大,一次都没打过人”,蒙族人容易说成“我长这么大,一次都不打过人”。
三、词义特点
词汇是一种直接与民族生活、心理、文化密切相关的语言要素。同一种客观事物或现象、不同民族语言对它进行概括反映而形成词义的时候,由于客观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这个民族可能抓住该事物的这一特征。而另一个民族则可能抓住该事物的另一个特征。因概括事物的角度和内容不同,就会形成词义上的差异。例如:“一种两轮的交通工具,骑在上面用脚踏着前进”这种客观事物,汉语根据它不用机械动力,只要脚踏前进的特点,称它为“自行车”或“脚踏车”;而蒙语根据其两轮的形状,命名为“圆形车”或“轱辘车”。又如“比喻好吃懒惰无人的人”汉语用“饭桶”严形容,而蒙语却用“装米的皮口袋”来称呼。
由此可见,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使用且尚未精通的蒙族人员,使用汉语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本民族词义特点。他们往往以本民族的词汇去构思或用母语的本意来组词,造成词义偏差或用语不当,从面显露出民族语言的色彩,如:(1)(青铁)热血呼欢(唤)我们起来吧!青铁在蒙语里可以当“钢铁”使用。(2)他们中一个(苏木大)是后赶来的。“苏木大”在蒙语中是地方语,汉意是乡长。
四、不分声调特点
一般情况下,在书写材料中由于书写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程度不同的出现场一些错别字,而且出现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蒙族人作案时在汉语书面语言中出现的错别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分声调所致。在汉语里声调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在蒙语里声调不起作用。如“汉语中的买和卖两个词的声母韵母完全一样,它们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就是靠声调来区分的。可是,尚不精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者掌握汉语的声调难度较大。他们使用汉语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分不清声调。例如:把“买”和“卖”读成一个声调。另一种是混淆声调,例如:把“买”读成“卖”或“卖”读成“买”。为此,在书面语言中出现不分声调的错别字,大部分是蒙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作案人区别于汉族作案人的一个主要特点。如:(1)血债要由血来(换)。(2)请你(想心)我的话。
五、使用熟语特点
成语等熟语(包括谚语、歇后语等)作为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习用的,有固定结构或固定说法的词语或短句,具有形象鲜明、音律和谐、言简意赅和民族色彩浓厚的特点。例如:汉语中的“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源于一个成语故事,后来人们用它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也指同一集团成员彼此不一致。蒙语一般把它译为“前后连接不起来”或“自己打自己的脸”。蒙族人引用汉语的熟语,往往以本民族的语言风格特点来使用的情况常见。如:把“后来者居上”写成“后出的犄角比先长的耳朵硬”。这类词语在案件语言识别中价值是较高的。例如:(1)象绵羊一样默默无语地死去。(蒙族典故)(2)在馋人看来羊腰子也有大小。(蒙族谚语,指贪得无厌)
以上是我们对蒙族人使用汉语的书面语言特点的初步研究。由于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一批蒙族青年,所以有其典型性,但也有其局限性。我们检验案件,鉴定文字材料的书写人是蒙族人还是汉族人,归根到底必须进行综合评断,我们作出的鉴别意见就具有较充分的可靠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