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交设计在水稻机插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交设计在水稻机插高产栽培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应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分析表明,各因子对水稻产量影响顺序为栽插密度(C)>施用尿素(B)>移栽叶龄(A);移栽密度是影响亩有效穗的直接因素;亩产达到870kg的相应措施为:移栽叶龄3.5叶、亩施尿素28.4kg(底肥14.2kg,分蘖肥8.5kg,拔节肥5.7kg)、移栽密度1.36万窝。

关键词:水稻;机插;正交设计;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82-2

随着农村人员大量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劳动力也随之减少,给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劳动力不足,而要解决这一现实的问题,走机械化是唯一的方法。水稻机插、机收在我国北方早已实现,而在南方,特别是南方丘陵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试验是针对南方丘陵区域,对影响水稻产量的3个主要因素进行变量研究,其目的是为机插、机收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0年在万州区甘宁镇贯峰村,海拔556m,土壤肥力中等的稻田进行。

1.2 供试材料、方法及试验过程

供试品种为中熟偏早陆两优106,试验选取三个可变因系: 移栽叶龄(A),施用尿素(B),栽插密度(C),每个因素四个水平,按L16(45)正交设计,其处理见表1。

表1 试验处理因素与水平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重复三次,小区面积6.67m2。调查内容为:移栽质量、生育进程、经济性状。

3月19日播种,按机插秧要求育秧,2.5叶4月27日移栽;3.5叶4月30日移栽;4.5叶5月3日移栽;5.5叶5月6日移栽。按试验方案施用肥料,底肥(亩用12%磷肥30和60%氯酸钾8一同)于4月20日施;分蘖肥于移栽后5天施用,拔节肥于6月23日施用。5月9日施除草剂、治螟虫,7月15日防治水稻卷叶螟、二代螟虫、稻飞虱、纹枯病。9月12日收割。

1.3 试验分析方法

试验结果采用DPS及Excel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性状方差分析

采用DPS软件,对试验结果亩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在三个可变因素中,处理C(移栽密度)不同水平下产量变化达极显著水平,表明不同栽插密度对产量影响十分显著;其次为处理B(亩施尿素量),不同处理水平下产量变化达显著水平,表明施量的变化同时带来产量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显著的;因素A(移栽叶龄)差异不显著。

表2 方差分析

注:F0.05(3.3)4.34,F0.01(3.3)6.33

2.2 对亩产量的直接比较

表3 试验处理水平及产量结果

通过试验结果看出(表3),亩产量以处理7产量最高,达到870kg/亩,其相应的处理为:移栽叶龄3.5叶、亩施尿素28.4kg(底肥14.2kg,分蘖肥8.5kg,拔节肥5.7kg)、移栽密度1.36万窝,表明在高密度下,施适量的尿素能达到高产,产量最低的是处理6,亩产量为570kg,其处理水平为:移栽叶龄3.5叶、亩施尿素22.2kg(底肥11.5kg,分蘖肥6.5kg,拔节肥4.2kg)、移栽密度0.88万窝,表明低密度会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2.3 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重要性

通过计算,三个可变因素在不同处理水平下,产量极差具有较大的差异,极差越大,表明该因素对产量影响程度越大,反之越小。从表4极差值最大的是移栽密度(160),其次为施用尿素量(48.8),而移栽叶龄极差最小,因此,各因素对试验产量影响重要程度排序为:移栽密度>尿素施用量>移栽叶龄。

表4 各因素在不同水平下亩产量极差

2.4 不同因素水平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表5 经济及产量性状汇总表

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是水稻产量组成的三要素,从表5中看出,千粒重保持一致,没有大的变化,表明各处理对穗粒重影响小;在16个处理水平下,亩有效穗高于16万的3个:4、7、10号,在这3个处理中,共同点都为每亩栽插密度均为1.36万,将栽插密度设为自变量(x),亩有效穗设为因变量(Y),其回归方程为y=7.1089+6.8899X,从下图不难看出,随着移栽密度的加大,亩有效穗随之增加,表明增加移栽密度能有效增加亩有效穗。

3 讨论

分析结果表明:

(1)在三个可变因素中,处理C(移栽密度)不同水平下产量变化达极显著水平,处理B(亩施尿素量)不同处理水平下产量变化达显著水平,处理A(移栽叶龄)差异不显著。

(2)通过计算,三个可变因素在不同处理水平下,产量极差具有较大的差异,极差越大,表明该因素对产量影响程度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各因素对试验产量影响重要程度排序为:移栽密度>尿素施用量>移栽叶龄。

(3)影响亩有效穗的主要因素是移栽密度,以移栽密度为自变量(x),亩有效穗为因变量(Y),其回归方程为y=7.1089+6.8899X,随着移栽密度的加大,亩有效穗随之增加,表明增加移栽密度能有效增加亩有效穗。

参考文献

[1] 萧兵等.农业多因素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张锡芳.灰色关联分析在小麦品种(系)综合评价上的应用[J].江苏农垦科技,1999(2):54-57.

作者简介:李达龙(1964-),男,重庆万州人,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