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方唐代箕形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方唐代箕形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平时喜欢收藏砚台,也多看这方面的书籍,只是少有见到古砚实物,常感遗憾。

一日偷闲去农村,有老乡让看点东西,于是就去了他家。在其东厢房,见墙角堆了些薄胎碎铜器的大片,隐现纤细纹饰,似唐代风格。还有一件陶器,我一眼看出,那是书上曾经描述而本地鲜有遇到的箕形砚,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

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拿出赏玩。这方砚台品相完好,挖出时粘了层泥,呈土黄色。底部有两处小块锈斑,晶莹碧绿,擦搓不去,显然是在地下紧挨铜器留下的印迹。露胎处显青灰色,砚堂、砚池尚留用墨痕迹。陶质较细,其中有微小颗粒闪现,应是古人制坯时掺入的利于研墨的剂料。砚首方圆形,外翘而内陷,砚尾长弧状,砚两边随砚首圆顺折起,酷似一小簸箕。底部首端着地,近砚尾处有二乳足支持,稳壮有力。砚厚薄适宜,轮廓简洁而流畅,砚式独特,形体优美,朴素大方。托底抄起时,顺手自然,重心集中不偏移。砚长25厘米,砚首宽约14.5厘米,高3厘米,砚尾宽约17.5厘米,最高处4.8厘米,器壁厚1厘米左右。后上网查看,知故宫博物院藏有两方唐代陶砚。其一箕形陶砚为唐代较为流行的砚式,和此方砚台的造型、皮壳多有相似处。另一“李颢”款风字形砚也颇具唐代风韵,和此方砚台体量很是接近。砚堂与墨池在一斜面上,砚边高起,贮墨多,符合唐人好大字的书写习惯。故推断此砚是一方唐时较为实用的箕形陶砚。

唐时经济发达,石质砚材有了突出的发展,出现了红丝石、端石、歙石、洮河石等独具特色的砚材。这些优质砚材历经千年至今仍有巨大的生命力。但优质石材资源分布并不广泛,相比还是较为稀缺的。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开采难度亦大,所以陶砚特别是箕形陶砚在唐代使用量最大,一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唐中期后,家具的发展,慢慢改变了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砚台的使用也逐步由地上移到桌上。

此砚劲挺的二乳足,似说明其制作、使用是在唐朝人尚席地而坐的年代。其时,两砚足多制成稍尖的锥状或乳钉状,它和落地的砚端构成稳定的三角形式,即使所放地面稍有不平整亦可使用。后来箕形砚又发展出二梯足,其形更便于用石材制作,其着地面相比锥状更平阔,更适于置放桌案上稳定研墨,且对家具的磨损更轻。再慢慢演变成抄手式后,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们的使用习惯,双足箕形砚便渐次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砚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别具文化内涵的工艺美术品而被人们玩赏。一般陶砚使用起来也比石砚要稍嫌质粗、性燥、吸水多。这方唐代箕形陶砚,经过地下一千多年的埋藏,现在也不适宜盛墨掭笔了。但它那尘封既久重现于世的优雅曲线身姿,却向我们展示了繁华盛唐的造型艺术,似乎也映射出古代文人吟诗作画的浪漫情怀。

(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