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休士顿国际独立电影电视节掠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休士顿国际独立电影电视节掠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美量具竞争力的独立电影节

美国体士顿独立电影电视节成立于1961年。其成立后发展迅速,1968以后就和旧金山国际电影节、纽约国际电影节一起成为北美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独立国际电影节,休士顿独立电影电视节是北美历史最悠久的独立电影节,但至今仍不为中国电影人所熟悉,1968年以来,有许多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在这个电影节上获得他们出道时的第一个奖项,在国际上第一次崭露头角。例如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瑞德力・斯哥特(《角斗士》导演)、李安、奥立弗・斯通、彼德・威尔、迈克尔・西米诺、大卫・林奇、科恩兄弟等。可以说,这个电影节是通向好莱坞的预热赛,

休士顿独立电影电视节涉及电影行业中的专业奖项种类齐全,面面俱到。不同于嘎纳和圣丹斯电影节只有两个比赛单元,即短片和正片,休士顿电影节设有12个竞赛单元,有200多个主要以及附加的奖项,主要竞赛单元有:1最佳短片和最佳短片技术,包括最佳摄影,导演剪辑,配乐,化装和特效化装,视觉特效等奖项,2最佳故事片以及7个附加的技术奖项,包括最佳摄影、导演、剪辑、美术指导,配乐,化装和特效化装、最佳剧本等,3最佳试验电影4最佳学生电影5最佳电视片和有线电视制作6最佳电视广告片7最佳文字剧本(还未投入制作的)8,最佳MTV制作,休斯顿电影节是想进人电影圣殿的电影新人得到电影行业艺术及技术专家认可的极佳机会,正如瑞德力・斯哥特在1985年休士顿电影节颁奖典礼上获得他出道时第一个电影奖时所说:“休士顿电影节使优秀作品得到行业权威的认可,没有比它更好的了,”和圣丹斯独立电影节相比,休士顿电影节更具有独立精神。无论大制作公司还是个人,无论35毫米胶片作品还是DV作品,世界各地的电影制作人都有资格参加。“小巧即美”是电影节的宗旨,电影节的评委会对每一个参赛者都精心评判即使没有获得参赛资格,电影节组委会也会用正式的信函告知报名者并说明原因。这对个人参赛者极有鼓舞性,也是休士顿电影节与圣丹斯电影节相比一个极大的不同之处。圣丹斯电影节上参赛的片子大多数都来自好莱坞主要制片公司中“独立制片部门”的子公司,都是“相对大预算”的制作,这些公司都有自己的固定发行商,这对于初出道的电影新人来说是望尘奠及的,长期以来圣丹斯电影节的参赛片子必须是出自美国本土,即必须是美国资金投资的。前不久刚设立的“世界电影”奖项,才使得美国以外国家的独立制片人有资格参加。

参加电影节,并不难!

笔者是通过一位在美国的朋友,北卡罗莱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的普左尼老师知道休士顿电影节的,这次送去参赛的片于是笔者自编自导,并用SONY HDV-FX1拍摄的一个18分钟的艺术短片:《心理医生和他的顾客》,参加角逐专业技术奖项“短片剪辑”奖并有幸获得了“短片剪辑”的“白金奖”即一等奖,

影片由我和上海“外籍演员协会”的朋友以及“没问题独立电影制作室”一起制作,主要是讲一位心理医生遇到一个前来就医的受过精神创伤的女顾客,并与她产生了爱情的火花,但后来心理医生发现,其女顾客自杀的前男友,竟是自己大学时代爱好爵士乐的密友。女顾客为忘却痛苦决定离开心理医生。在拍摄之前,我们就准备好了“故事板”,严格地按照故事板设计角色、机位和景别,这样拍摄涵盖了所有后期剪辑所需要的素材,使后期剪辑能充分发挥导演“讲故事”的潜能,进行艺术再创造。说到剪辑技术,它是一个经验的积累过程,那就是多参加拍摄实践,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地拍摄的过程。笔者最初的剪辑理论知识得益于两本书,一本是付正义老先生的《电影电视剪辑学》这本书理论较老套,但其精华部分应掌握;另一本是北京广播学院李兴国老师翻译的、美国大学影视教程丛书中的《电视现场的制作与编辑》,其中提出了“为剪辑而拍摄”的指导思想,是指专门为在单机拍摄条件下所采用的,考虑人物动作剪辑的连贯性所进行的拍摄,基本思想是每拍一个镜头,就要想到和它相关的另两个镜头,即上一个镜头和下一个镜头。这三个镜头应有动作上的逻辑性,以避免“跳接”。如果是“讲故事”的电影,那就要熟悉“故事板”的逻辑顺序,如同连环画一样,要先在纸上画出故事发生发展的分镜头,这是故事视觉化的第一步。拍完一大堆素材后,剪辑就按照这个完“故事板”进行再创造。这个指导思想迄今是好莱坞叙事手段中“无缝剪辑”(看不见的剪辑)的核心。

片子完成后,笔者恰得到来自普左尼老师的关于休斯顿电影节的信息,便决定参加,其实参加这个电影节的手续非常简单,首先需要阅读电影节官方网站上的申请程序,下载报名表,并按照表上的规定一一填好。然后将准备参赛的作品(要求格式见电影节网站)附上75美元报名费寄往电影节组委会,如果参赛者想要参加除“最佳影片”奖项外的其他奖项的角逐,再相应地附加所规定的费用,一起寄往电影节组委会便可,组委会收到作品后会及时确认,然后就是长达半年左右的初选审片工作,组委会将与参赛者保持联系,在审片结束后通知参赛者其作品是否入围,

今年恰逢电影节创办四十周年,规模空前,有来自37个国家的4500多参赛者,其中也包括我国的中央电视台和另一位来自北京的独立电影人,电影节从4月20日开幕至29日结束,日本的(CHOSYU FIVE)获最佳剧情片大奖,德国的《雅典娜――庄严的再生》获最佳电影电视大奖,美国的《中断的痕迹》获最佳电视片大奖,同样是美国的《维加斯之死》获最佳短片大奖,

当笔者收到电影节主席亨特・塔德发来的颁奖典礼邀请函时,正在北京参加零频道举办的“纪录片导演训练营”,故未能前往美国领奖电影节主席遗憾地表示他们会把奖品邮寄给笔者。

感触最深:国际化要求,剪辑技术之重

这次参加休士顿独立电影电视节并获奖感触很多。首先就是深刻意识到“剪辑”是电影制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第二次导演。影片的节奏氛围,故事叙述和人物动作的逻辑,以及空间和时间的连贯性都是靠剪辑实现的剪辑决定着整个影片的最后形态。但初出道的电影人往往不太重视。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摄像和导演的水平都不错,但仍不能制作出一部好的作品,原因也许就是缺乏优秀的剪辑师,故事没讲清楚。我非常赞同《疯狂的石头》剪辑师余力为老师的一句话:“不要把‘独立电影’拍成‘业余电影’!”笔者在这里强调“剪辑”,是建议当代的独立电影人苦练技术基本功,而把“天马行空”的所谓“先锋”、“艺术个性”先放到一边因为现状是这批人缺乏“剪辑”的最基本艺术和技术,这种情况下,再深刻的故事含义也会失去载体,成为一堆混乱的影像堆积。

而有志要进入美国市场,或进军好莱坞的电影新人,则更是一定要练好用影像来讲故事的基本功,因为在美国,电影既是艺术又是工业,是工业就有行业的标准。美国的电影节充分体现了这种体制的精神,例如奥斯卡奖。如果今天中国新一代的独立电影人能够真正掌握电影的用影像来讲故事的技术,中国电影就会有希望实现“中国文化”出口的梦想。 最后再提醒一下有意参赛的作者,一定要注意音乐版权。选送的片子的音乐最好是原创,或注明是否得到版权者的使用许可。否则,影片可以参加评比,但不得展映,也就是说前来观摩的电影发行商将看不到参赛的作品。美国的电影节都是有商业交易性的,展映片可自由买卖,失去了和电影发行商接触的机会是很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