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福建省安溪茶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福建省安溪县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茶业是安溪县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被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本文将从分析安溪茶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入手,重点探讨安溪茶业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安溪;茶业;发展战略;品牌
一、安溪茶业的现状
1.安溪茶业概况
安溪县是福建省泉州市辖下的一个山区县,境内气候非常适合种茶,素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产茶历史悠久,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乌龙茶产地,其中铁观音乌龙茶全球闻名,被誉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茶业是安溪的支柱产业。全县现有茶园总面积达40万亩,茶叶总产量4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1/3强。安溪现有茶树品种64个,其中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6个品种于1985年被定为国家良种。其中,著名商标“凤山牌”特级铁观音自1982年来已连续22年荣获国家金质奖以来, 2000年5月,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专用茶,成为我国的国茶。
2.安溪茶叶营销现状
安溪乌龙茶的内销市场目前主要有闽南市场、广东市场、长江流域市场和北方市场四大销售市场,年销量约18000吨。同时,安溪人也“走出去”,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了茶庄、茶行、茶艺馆,“安溪茗茶”的招牌随处可见。安溪县在2000年投资1亿多元在县城建成的“中国茶都”,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集茶叶贸易、茶旅游、茶科研为一体的茶叶市场,2002年该市场交易额就超过5亿元。
安溪乌龙茶的外销市场主要是日本、东南亚地区,近年来,乌龙茶的销售逐渐向其它周边国家辐射,并不断开拓欧美市场,产品已销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约17000吨,每年为国家创汇近4000万美元。
3.安溪茶文化
安溪茶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从1988年安溪县举办了全国“铁观音杯”征歌大奖赛以来,茶乡民俗活动和“赛茶王”一年比一年更有气氛,之后先后举办了“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暨铁观音乌龙茶节”活动,“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等。县里还投资建设了两园:集中外名优茶53个品种于一园的茶叶大观园;集休闲娱乐、历史古迹、茶园观光为一体的茶叶公园,丰富了茶文化旅游的内容。安溪茶文化旅游已被列为全国三大茶叶旅游线路之一。
二、安溪茶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安溪茶业近几年的发展让人称道,但是如果我们对其做深度分析,就会发现当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尖锐,制约了安溪茶业的发展。
1.产业化水平还比较落后
安溪茶业企业虽然在当地遍地开花,但是大部分属于各自为政的小企业,企业难以做大;很多“内安溪”茶农自产自销,自己加工了茶叶后挑到县城的茶叶市场上卖,还停留在低层次的生产经营状况中,经营缺乏一体化。
当地茶叶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部分企业缺乏现代的设备,生产效率低;规模普遍比较小,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不到60家,产品缺乏创新。
2.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安溪有众多的茶叶品牌,一些在本地和邻近地区出名的牌子,却在省外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品牌推广力度明显不足。很多企业满足于传统的批发方式,认为做品牌得投入很多广告成本,还没有形成一个知名品牌,甚至很多茶叶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笼统称为“铁观音”。
3.无法应对“绿色壁垒”
茶饮料具有很多碳酸饮料所没有的独特功能,欧美人也在慢慢的接受了茶饮料,因此有人预言:21世纪是茶饮料的世纪。安溪茶叶的国际市场大有所为,但是,和很多中国的农产品一样,安溪茶同样有个硬伤:农药残留超标。面对发达国家筑起的“绿色壁垒”,安溪不少企业望而却步。因此,面对发达国家市场还是缺乏冲击力。
三、安溪茶业的发展战略的思考
1.茶业产业化战略
茶业产业化指的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茶叶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的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化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最佳经济效益。茶业产业化是茶叶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推动茶叶产区经济增长的趋势所在。
(1)产前一体化
产前一体化经营,是将与茶叶生产相关的生产资料统一筹划、经营。其一是做好肥料行业的配套发展。如果只重视茶叶生产经营,不抓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造成茶叶生产与肥料供应相脱节,茶农用不到理想的肥料、农药。实行产前一体化经营以后,情况则可以有很大改变,比如可以与当地牛养殖户联合,以牛粪为原料,兴办有机茶专用肥厂。其二是发展配套的茶业机械生产企业、经销商,鼓励企业和个人多发明新型的现代化的茶业机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卫生水平。
(2)产后一体化
产后一体化经营,是指茶叶的销售和深加工。茶农往往擅长于生产,而不善于营销,经销商往往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但是难以在质量、卫生等方面影响到生产,因此理想的做法是与经销商组成利益共同体,也就是产销一体化。这些都能有效地解决茶叶销售难问题,使农民安心于茶叶生产。产销一体化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是指生产者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后向一体化就是经销商通过收购或兼并若干生产供应商,拥有和控制其供应系统,实行一体化。在现实中,由于茶业经销商较之茶农更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开拓的视野,先进的品牌观念,因此在安溪,应该更多的采取后向一体化。
(3)集团化经营
安溪茶业企业众多,但是分散而实力强的很少,中国加入WTO,要参与国际竞争,一个重要的策略是企业集团化。企业集团化是指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优势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将产品关联度强的众多企业,通过资产的合并、兼并、划转等途径,组成新的更大的企业群体,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新的规模优势。对此,天福集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天福集团是由台湾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先生在大陆创办的茶专业集团,目前在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848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福建、四川、浙江等省建有7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2家茶博物院,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天福”获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获此殊荣的第一家茶业企业。天福集团集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是当前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因此,安溪茶业企业应该坐到谈判桌前,进行资源重组,以当地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若干茶业集团。由国营福建省安溪茶厂改制而成的安溪铁观音集团就是一个好的先例,该集团以“凤山”为注册商标,公司拥有上万亩优质生态茶园,年生产加工乌龙茶5000-8000吨,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俄罗斯、美国、香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政府要起到引导和对市场保驾护航的作用,要引导企业的合理联合、有序竞争,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茶叶产品,规范茶叶产销行为,并充分整合和发挥茶叶协会的作用,形成政府宏观管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群团组织大力协助的保障体系。
2.科技兴茶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品的竞争关键之一在的科技含量。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要么被市场淘汰,要么只能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因此,安溪茶业要实行科技兴茶的战略。①要加强和对茶有深入研究的大学的相关院系或研究所合作,并促成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另外,远水救不了近火,安溪应该把专业人士请进来,在本县成立茶研究所或博士后工作站,就近研究安溪茶叶,对症下药。②注意产品的创新。天福集团是个成功的例子,该公司除了生产茶叶,还开发了很多茶食品,比如茶瓜子、茶月饼等。安溪茶业也不应该只是以茶面世,也可开发茶点、易拉罐茶饮料等,并且大力推介。很多外国人不习惯烦琐的泡茶程序,那么方便而又保持茶原味的易拉罐茶饮料应该是营销的一个亮点。
3.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安溪目前有“凤山牌”、“八马牌”、“华福牌”、“魏荫牌”、“祥华牌”、“感德龙馨牌”等品牌,但是,中国驰名商标很少,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品牌也少。一个号称中国茶都的茶业大县如果只有一两个在全国叫得响的牌子,显然是不足的。品牌能够树立企业形象、使产品增殖、能够保持产品的差异性,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安溪茶企业应大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打造中国驰名商标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打造企业品牌的灵魂则是打造以茶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安溪茶要做的是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因此安溪茶业的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不是本县的其它茶业企业,而是非安溪的茶品种。因此,安溪应致力于提高安溪茶的整体形象。政府牵头,打造安溪茶的总体品牌。比如,以安溪茶叶协会的名义,在央视投放“打造中国茶都――安溪优秀茶企业巡礼”的宣传广告;大力打造安溪茶网、茶论坛等网络宣传平台;在国内外举办相关茶文化活动等等。
4.大力打造中国茶都
安溪茶叶作为历史悠久、全行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一、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产业,它需要一个大本营,这个大本营应该称为中国茶都。但是,在安溪,人们所指的茶都却是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它位于安溪县城关,是个集茶业贸易、信息、茶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茶业都市。但是,这其实是当地的认识误区、概念误区。茶都不应该仅仅是个市场,而应该把整个安溪县城当做茶都来建设。比如,县城应该规划出一片城区建设成富有茶文化特色、古香古色的茶城;很多街道在命名上应有茶都特色;茶文化、茶道课程应进入中小学课堂;安溪应该有一所茶业大学,一所茶业职业技术学校;茶文化节应该定期化、影响应逐渐扩大。让茶都与安溪茶交相辉映。同时,茶都的打造也势必能给当地的旅游、交通等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
五、总结
有人说,21世纪会是茶的世纪,茶的全世界推广给安溪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和压力,因此,安溪县上上下下应该花更大精力去谋划、分析、研究茶叶的各项工作,尽快把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实现茶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屈家新.用国际市场理念整体推进乡镇茶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茶叶,2002(24).
[2]吴鸿.理清思路 创新方法――加快丽水市茶产业化进程[J].茶叶信息,2002(7).
[3]刘乾刚、杨江帆、蔡建明.“福建乌龙茶”的品牌问题及营销思路[J].福建茶叶,2004(4).
[4]冯廷俭.福建名优茶发展趋势与品牌战略探讨[J].福建茶叶,2007(1).
[5]杨巍、陈潜、陈凌文.论柔软经济与安溪茶叶产业化[J].茶叶,2007年(3).
作者简介:
林志国 中学一级教师,管理学助教,管理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