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评价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针刀针刀组以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针刺针刺组以针刺颈3~6夹脊穴,配双侧天柱、双侧风池穴。结果:针刺组和针刀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TCD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前针刀组和针刺组各项血流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比较,针刀组VS、VD及VM值显著上升(P<0.01),PI及RI值显著下降(P<0.01);针刺组仅VS及VM值显著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参数值均有所改善,但针刀组改善更明显,针刺组与针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O1,P<0.05)。结论:针刀组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方面明显优于针刺组。

关键词 针刀 枕下三角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指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小关节移位、颈部肌肉痉挛等因素刺激椎动脉的颅外段,导致椎动脉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变现的综合征。笔者采用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与针刺对照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9月~2009年9月收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其中男72例,女8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型、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1993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制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针刀组患者枕外粗隆,枢椎棘突。定点,下项线中内1/3(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附着点)左右各一点、枢椎棘突(头后大小直肌、头下斜肌附着点)1~2点,共3~4点。备皮,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局部麻醉,2%的利多卡因在进针点处每点采用退出式麻醉法注射0.3~0.6ml;用针刀在上述定点处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进行松解。采用“针刀逐层切刺法”进行操作。术后嘱患者休息2小时观察病情,无不适后方能离开。每周治疗1次,本治疗每周1次,针刀组患者连续治疗3次。疗程结束后随访1个月。治疗期间,停止其他治疗方法。针刺组消毒局部皮肤,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取颈3~6夹脊穴,配双侧天柱、双侧风池;用毫针刺,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寸,余穴均直刺寸,得气后行小幅度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出针后处理操作完成后,出针,压迫针孔片刻,待不出血为止。嘱患者休息2小时观察病情,无不适后方能离开。每周2次,1个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访1个月。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设定临床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标准,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及心理评估》总积进行评价。①临床痊愈:总积分减少≥95%;②显效:总积分减少≥70%,但<95%;③有效:总积分减少≥30%,但<70%;④无效:总积分减少<30%。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Microsoft Execl数据库进行管理,并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有效率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果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前针刀组和针刺组对各项血流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比较,针刀组VS、VD及VM值显著上升(P<0.01),PI及RI值显著下降(P<0.01);针刺组仅VS及VM值显著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参数值均有所改善,但针刀组改善更明显,针刺组与针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2。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退变性质的疾病,其多发病机制较复杂,部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针刀医学认为[1],各种致病因素如颈部长期不良姿势、受寒等,引起颈肩肌肉的劳损及无菌性炎性病变,形成肌肉等软组织的粘连、挛缩、瘢痕等新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可引起颈椎动力平衡失调,这种失调日久可进一步影响颈部的静力平衡,造成颈椎小关节紊乱等,引起颈部脊柱处于失稳状态,从而又形成动力平衡失调加剧,日久可引起骨质增生等病变,这样损伤的软组织、颈椎小关节紊乱。骨质增生与退化的椎间盘组织可不同程度刺激邻近的脊髓、椎动脉、神经而导致复杂的相应症状。常因颈后软组织病变破坏颈椎正常生物力学平衡,尤以枕后三角软组织病变,对椎动脉牵拉、压迫及无菌性炎症刺激对椎动脉供血产生影响,而常会导致颈椎病。针刀通过调整颈部动力与静力平衡失调而取得了较满意的近期与远期疗效,通过松解软组织,解除粘连挛缩及局部异常高应力,从而改善其局部循环,消除颈部肌肉紧张,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刺激与压迫,改善局部代谢,促进炎性物的吸收,恢复颈部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从而恢复颈部软组织的生理功能,有效地缓解和解除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改善脑部供血,解除临床症状,恢复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另外,针刀针具较粗,刺激量大,通过对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整而起到整体效应,恢复人体生理的状态平衡[2]。针刀组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方面明显优于针刺组。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较满意,且操作简便易行,是目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4-153.

2 张雅萍,尚亚婷,来进花.针灸配合颈部制动治疗颈椎病的远期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OO7,26(3):10.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P<0.01;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 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