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瘦”了多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瘦”了多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6年12月8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和市经济信息化委等部门联合举行会,通报2016年来北京市以疏解促产业创新升级的“瘦身”成果。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本市2016年存量产业疏解力度持续加大,前11个月全市完成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117个,提前超额完成全年90个的任务,近三年城六区重点区域已疏解9.3万人。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瘦身”做“减法”的同时,更要做好经济结构优化的“加法”。“就是要‘腾笼换鸟’‘脱胎换骨’,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常务副主任王海臣表示。

一“增”一“减”促转型升级

王海臣介绍,两年多来,北京市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首都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调整,做好产业调控的“加减法”。一是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自目录以来,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 1.61万件,其中,2016年1―10月不予办理3110件。如果按照全市各行业从业人员平均水平估算,共减少新增就业岗位约80万个,“招”和“聚”的态势进一步扭转。2016年1―10月,全市新设市场主体19.99万户,同步减少3.34%,其中,从严调控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下降73.23%、35.14%、23.11%,增量控制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金融、文化、科技服务类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增长32.58%、30.98%、23.67%,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这“一减一增”充分说明了疏解政策对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制定了高精尖产品目录和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引导产业增量发展高精尖、产业存量实施绿色技改升级。目前,注册资金500亿元的中国航发总部项目已落户北京。一批高精尖产品成功落地,如京东方了全球最薄64英寸8K超高清显示及82英寸10K曲面显示产品,乐视无人驾驶超级汽车,东方百泰抗体新药打破国外垄断。

有序利用疏解腾退空间

“加”进来的高精尖如何布局?有序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341家,2016年前10个月,全市共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业企业335家。污染企业坚决就地淘汰,绝不甩包袱,更不会向市域外转移污染。此外,2016年1―11月,全市完成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117个,提前超额完成全年90个的任务,共计调整疏解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商户2.8万户,从业人员8.8万人。

目前,东城区故宫周边地区、西城区动物园地区、朝阳“一绿”范围内6个试点乡、海淀区中关村大街、丰台区大红门地区等城六区重点区域已完成调整疏解建筑面积156.5万平方米,涉及人口9.3万人。

这些疏解项目腾退出来的宝贵空间,市有关部门将引导各区加强管理和使用,落实好各项规划管控措施和土地利用政策。目前,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管理和使用的实施意见正在制定过程中,这是通过疏解提升,推动空间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疏解腾退空间要更多用于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多建绿地,完善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做好“留白建绿”。为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多留空间,产业用地要多用于建设科技园,发展高科技产业。结合“散乱污”企业和低端市场退出工作,结合大众消费需求,加快提升生活业品质。

在腾退空间的利用上,也有不少政策突破。比如,市属公办的教育、医疗卫生、公益性科研机构等的整体腾退区域可以选择在中心城区以外,由政府给安排用地,并将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此外,对于腾退用地,可按照规划自行升级改造,可以补交土地收益进行协议出让。

此外,目前西城区动物园地区天皓成正在规划转型升级为创新综合体,雅宝路已疏解楼宇正用于承载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海淀区对于疏解腾退后的中关村地区海龙、鼎好等楼宇空间实施“主题楼宇塑造计划”,引导和推动沿线楼宇业态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主题楼宇。石景山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将高精尖产业的设计研发、高端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落在首钢园区,形成创新驱动的承载平台。

促进创新资源向津冀辐射

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一批高精尖项目和产品在北京落地: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作为首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北京;北京支持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发展,研制出全球首个5G大规模天线设备;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和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让北京正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创新基地……

2016年前10个月,北京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3645.6亿元,同比增长7.6%;技术收入3560.8亿元,增长13.8%。2016年前11个月,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32792.1亿元,同比增长12.9%。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正在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育新动能,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 与此同时,北京也在通过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及向津冀产业创新资源外溢。

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0月,北京企业对天津、河北投资的认缴出资额分别为735亿元和900亿元,同比增长46%和81%;首农集团、金隅集团、京东方、中芯国际、曙光等一批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布局,初步探索出整体搬迁、总部―生产基地、产业链合作等多种产业对接模式;中关村与天津宝坻,河北保定、秦皇岛、承德等地合作共建园区取得积极进展。

王海臣介绍,北京走出去的企业并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通过外迁实现产业升级。“比如,十年前首钢离开北京,在曹妃甸填海造地建设了一座新钢城。作为曹妃甸的主要企业之一,去年首钢京唐二期正式开工,新钢厂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占三分之二以上,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3%。”

2015年4月,北京联合津冀科技部门、中国人民银行营管部等单位共同推动成立“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涵盖京津冀钢铁生产企业、节能减排机构、高校院所及金融机构70余家单位,推动6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在津冀落地,工程投资总额达到6.7亿元;为联盟单位提供近300亿元资金授信额度;发起成立国内首个钢铁业节能减排创新基金,规模10.5亿元。2016年4月,三地共建“京津冀钢铁联盟(迁安)协同创新研究院”,推进迁安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与转型升级科技示范区建设,促进京津冀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北京还通过推广首都科技平台区域合作站和北京技术市场服务平台的“一站一台”合作模式,促进北京科技资源向津冀辐射转化。目前,北京与河北共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河北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带动项目总投资1.2亿元;结合张家口产业需求,共建张家口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推动京张22家企业与孵化中心签订入驻意向书;共建京津滨海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将北京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天津基地集中展示,推动京津资源共享,促进北京创新成果在天津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