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依兰县农村青年的面貌变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依兰县农村青年的面貌变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围着咱村这个点,画个圈,方圆几十里就是咱村年轻人十几年前的眼界。”34岁的小李几杯白酒下肚,话匣子开了关都关不上。“你再看现在,年轻人都跟孙猴子一样翻了筋斗云,天津、江苏、广东、新疆甚至俄罗斯都有咱县的小伙子打工和做生意。”

春节回到依兰县老家,笔者几天来跟很多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觥筹交错,一个强烈的感受如同畅饮的白酒:历经十余年的社会变迁,外出务工闯荡的乡土青年们有了更多的新观念、新思路、新视野。

一股变革向上重塑乡村文明的动力一直在积蓄,外出闯荡的农村青年,正是一个个照亮新乡村文明的火种。

20年前,30多岁的老王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种地,夏收小麦秋收玉米,面朝黄土背朝天。冬天打粉芡,几家村民合伙搞个作坊,把红薯经过打芡、沉淀、晾晒等一系列工序后做成粉条卖。春天闲暇的时间,他就和村里的几个老伙计一起,拉着排子车在周边的镇村走街串乡卖“十香菜”。这种菜是把萝卜、芥菜等用盐腌渍后涂上“糖色”后切拌的。出去半个月,能挣两百多块钱。

“那时候,除了卖粮食,打粉芡、卖十香菜是咱村年轻人的主业,起早贪黑,风餐露宿,挣得也不多。”老王说,“年轻时没什么想法,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够啦。”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青年们的生活圈开始急速扩展,眼界跳出“金箍棒划的圈”,不断接触并熟悉曾经对他们完全陌生的城市文明。日渐频繁的社会流动给村里的青年们带来了潜移默化且不可估量的面貌变迁

在农村,勤劳致富的朴素观念从未改变,但如今的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却早已不同于上一代年轻人。

他们经常通过微信或QQ联系,在“村民”群里分享自己所在城市的所见所闻,提供招工信息;他们更爱看新闻而不是电视剧,每个人的智能手机里都装了几个新闻类APP;他们关心国家政策,两会、扶贫、双创等等,他们都能说出个道道来。

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子女教育。34岁的小李说,他初中毕业后就不想上学了,家里人也没太所谓,觉得读书不如早点回家干活。“我这几年去过天津、江苏、广东,学历高的工人的基本工资比我高很多,他们学新技术也比我快,真后悔当初没有多读书。”

如今,受过专科、本科和硕士等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已经不胜枚举,他们成为了教育改变命运的榜样。小李说:“我两个孩子现在送到私立学校读书,学费确实高点。但是,只要他们能把书读好,砸锅卖铁我也愿意。”

“我们眷恋乡村,因为我们在这里长大,一草一木都有记忆。”小刘是从依兰县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在河北石家庄的一家银行工作。“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努力让家乡变得更好,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论大伙是在务农、在打工,还是在大城市里工作,我们的根在这里。”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依兰县一直将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老哈同公路在依兰县宏克力境内绵延约50公里,由于修建时间长且一直没有修缮,每天过往的重型货车导致路面严重受损,让其他车辆和沿线百姓叫苦不迭。

“镇里现在把这条道修好了,原来的路是大坑连小坑,躲都躲不过去,开小车去宏克力得四五十分钟。现在好了,路面平坦了不说,去宏克力也比原来缩短一半的时间。”张洪军是大洼丹村的普通村民,为了方便日常农耕生产,早些年买了辆拖拉机,由于道路不好走,所以一提起开车外出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自从依兰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这条路的维修就提上了日程,如今开上拖拉机奔驰在平坦畅通的新路上,张红军别提多高兴了。

除了大洼丹村,这条路的修缮也使沿线三义、小洼丹、宏克力等村镇居民获益。宏克力村民张宝利兴奋地说:“老哈同公路坑坑包包,现在镇政府用一周时间就把路修好了,我们来回出行方便多了。”

66岁的刘学老人在净化家园环境中不甘人后,在村里,经常能见到他和几位老人捡拾垃圾的身影。“咱们应该主动把自己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打扫好,收拾好自己家再帮助别人,大家就应该像爱惜自己家一样爱惜村里的环境。”

村子里的环境变好了,村民的心情也变得舒畅了。比如每天晚上,依兰县永丰村村民都会来到文化活动广场跳广场舞,享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喜悦。舞队的组织者张录兰乐呵呵地说:“自从全县推广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永丰村业余文化生活非常丰富,每天晚上大家都来到这里跳广场舞,我们永丰村也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