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提高高职专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高职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职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仅要由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评价,也要吸收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专家形成评价共同体;不仅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更要覆盖专业建设管理和专业发展资源等领域;不仅要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更要形成质量文化;不仅要注重投入,更要注重过程与结果。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72-02

质量是实力,是竞争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职业教育强国的迫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此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高职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特色专业遴选、精品课程遴选、示范专业遴选、国家重点专业建设等都属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随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日趋深入,高职院校正在推进内部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由于高职内部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人们对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为此,必须厘清高职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一、主体:不限于质量管理人员,还包括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专家

质量保障主体实质上是要解决“谁来保障”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由一元模式走向了多元模式,即有多个成员或组织组成“共同体”来评估高等教育的质量。在高职内部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中,质量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专家作为一个“共同体”来保障专业建设的质量。在高职专业评估实践中,质量管理人员作为评价主体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使人们坚守现有的质量评价主体模式。人们受到利益或者认识方面的影响,拒绝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活动。实践证明,缺乏服务对象参与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活动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其结果往往变成高职“自说自话”。

由于长期“行政性”质量管理的影响,高职专业教师拥有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完全不匹配,专业教师在专业质量保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基本处于边缘化状态。相反,质量管理人员拥有绝对的权威,他们独立地制定专业建设标准、评估办法、工作绩效评价办法等规范性文本,最应该成为制定主体的专业教师却被拒之门外。这种专业建设质量管理制度的生成程序既不符合规章制度产生的规律,也违背了质量管理的规律,显然无法保障专业建设质量。与专业教师类似,学生在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活动中的地位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开展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是学生的质量。对于专业建设的“好与坏”,学生有权利、也有义务来参与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活动。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建设必须有企业专家的参与,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开发,还是教学改革与教学评价都离不开企业专家的支持。高职专业建设质量的评估需要企业专家的参与,不仅仅因为他们直接参与了专业建设过程,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掌握着最新的工艺、最新的技术。他们加入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活动,能够保证高职专业建设契合技术发展的要求。

二、对象:不仅是专业人才培养。还包括专业建设管理、专业发展资源

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至少要覆盖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管理和专业发展资源等三个领域。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等人才培养领域的质量保障活动已经逐步展开,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专业建设管理、专业发展资源这两个重要对象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影响当前高职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内容,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利用,必须实施规范化的管理。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的对象不仅仅是人才培养,还必须包括专业建设管理。

专业建设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持,这些资源包括经费、专业教育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等,每一块资源的质量都会影响到整个专业建设的质量。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是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目标。当前,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里面,专业建设经费拨付、专业教育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标准,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这也是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高职专业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建设尚处于分散状态,各资源要素之间是孤立的,缺乏系统性。构建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专业发展资源评估与反馈系统,能够使专业发展资源建设走上规范化、系统化发展道路,实现专业发展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目标:不仅要建立专业建设质量管理制度,更要形成专业建设质量文化

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构建质量管理制度,实现专业建设的制度化运行,因为质量管理制度对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作用。缺乏系统化质量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目标显然是难以实现的。但是,一个专业具备了完备的质量管理制度并不代表这个专业一定能够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因为质量管理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是需要具有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的。没有优秀的质量文化,再好的质量管理制度终究会变成一纸空文。“对质量及其管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规范、标准等被‘规定性’的层面上,应该表现在为学生发展的责任意识、严谨求实的行动准则和追求至善的大学品格方面,即在学校与学科内部营造一种人人研究质量、及时更新质量、处处体现质量的文化氛围”。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健康向上的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管理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和凝练下来的关于质量的文化共识。质量文化包括内层的质量精神文化、中层的质量制度文化和外层的质量物质文化。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设计、论证到实施,都要把传承和发展质量精神文化、质量制度文化和质量物质文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建设质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需要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和实施质量文化活动来强化和引导教职员工关心质量、注重质量。另外,高职的质量文化建设必须借鉴和吸纳行业企业文化,特别是优秀企业的文化。高职在专业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实践活动等方面要探索和研究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的策略,凸显高职质量文化的特色。

四、范围:不仅是投入。也要包括过程与结果

“办学投入是质量形成的条件,办学过程是质量形成的核心过程,办学成果的评价是不断改进办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专业建设经费的投人、教学设备设施、队伍建设、图书信息资料等专业发展资源的投入是保证专业建设质量的基础,没有优质的投入是不可能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专业建设质量是由一系列质量活动过程形成的系统,这些过程包括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教师教学过程控制、学生发展过程控制、教学计划落实的过程控制、教风与学风建设等。在同等条件下,过程质量对专业建设水平起决定性作用。此外,专业建设结果评价也是缺一不可的,它包括课程考试成绩、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质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毕业生对专业建设质量的评价、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对这些专业建设结果实施评价与反馈,才能够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提高。

我国2003年开始在国家层面构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实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把高职人才培养的“投入”放在评估的重要位置。2010年启动的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把高职的内涵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更为强调人才培养的“过程”监控。在这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人才培养的“结果”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评价的指标也还有许多值得补充和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与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建设都要进一步重视“结果”评价,这既是教育质量保障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高职专业建设最重要的“产品”是学生,学生在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活动中是最有发言权的,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和学生一样直接地、完整地体验教学的内容。因此,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应当将“学生体验”纳入评估指标中,并且将其作为专业教育“结果”评价最重要的内容。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1年度立项课题“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编号:CDGZ2011000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研究”(编号:B-b/2011/03/001)]

[熊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