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网络化教学质量,推动精品课程的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网络化教学质量,推动精品课程的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国内许多高校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网站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网站设计和学习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就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质量、促进精品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网络教学 精品课程 教学质量

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了关于精品课程评选与建设的文件,启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1][2]。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五个“一流”揭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宗旨与丰富内涵,即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加强思想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化教学资源,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十一五”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期间,我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建设模式,经过层层培育、重点建设,打造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已经成为国内许多高校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充分抓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难得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对于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评选至今,国家级精品课程共有2582门,省级精品课程有5648门,省级精品课程以黑龙江省为例,有241门[3]。可以说这些精品课程极大地带动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尤其为大学生网络学习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精品课程”的称号有了,初期建设完成了,课程后续建设该如何开展?有些课程负责人考虑到课程资源的网络安全问题或是为建设资金所限,在网上仅有少部分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等,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恰恰是通过网络的便捷条件为学生提供系统、完善、优质、便捷的教学服务,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学习到全校乃至全国共享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的称号不应仅是专家认可的,也应得到学生和其他学习者认可,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的网络学习价值。所以,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网站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网站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入手,就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化教学质量做一分析,提出促进师生网络教与学的一些建议。

第一,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质量的基础。

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前沿与热点。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推出了一系列有关课程建设的重大举措,其中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针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特别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大已有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精品课程作为优秀课程的代表更要成为引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之先。首先,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硬件设备的配备,建设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为精品课程的网上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服务器的配置上可使用外挂磁盘阵列;服务器端采用Linux+APACHE2.2+PHP5框架,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5;存储设备可选用IPSAN(走iSCSI通讯标准的SAN存储局域网络架构),不会受到网络频宽质量与服务器速度的限制;尽可能配备四台精品课程服务器,一台用于公众网,一台用于教育网,另两台作为双机热备,以保证用户访问速度,提高数据安全性。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高速公路”上有“车”行驶。最后,在保证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到位的前提下实现高水平的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如通过网络开辟教学论坛、开展视频授课、在线辅导答疑等,通过这些手段教师也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和了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二,精品课程网络化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由于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要求,一些候选课程为达到申报要求而初步建成网页,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录像、电子教案、参考文献、试卷、习题等。但在获得精品课程称号后由于经费和人力的限制,许多精品课程网页从不维护或很少维护、更新资源,网络利用价值不高,网站建设停滞不前。而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要加强精品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应是通过便捷的网络在与学生互动中不断完善成熟、不断吸收新成果、引入新理念、适应新形势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加强精品课程网络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三,从师生需求角度出发,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后台的整体科学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是精品课程网络化学习的平台,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媒介,更是精品课程展示交流的重要载体。但目前网站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过于注重网站教学资源的罗列,较少注重完整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过于强调从教师的角度设计课程,较少考虑基于学生网络学习的设计;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教授,而较少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因而,课程网页设计的科学性和构架的层次性至关重要。首先,在设计网站时要考虑用户需求,明确网站的功能定位。设计网站是以服务教师、学生为中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及时的学习环境[4]。因此网站开发时就应至少包括网上备课管理、教学活动管理、学生学习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网上备课管理实现课件制作、编辑课程等功能;教学活动管理包括教学内容、学习效果分析等;学生学习管理实现学生课件内容浏览、完成网上作业与进行考试等;教学资源管理主要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实现教学控制、审核等功能;系统管理为系统管理员提供管理、维护平台。只有从师生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网站才能实现网站效用的最佳化。

另外,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微观设计构架的层次性。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不同,网络教学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个平台传递知识信息,教师和学习者之间主要通过网络沟通,而不再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网络为师生的课后学习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的延伸性,也为不能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环境,课程网页的开发团队要重视网页建设,加强网站构架设计的层次性,页面设计要醒目美观、方便检索与学习。要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做到体系完整而有特色,导航层次分明,媒体制作清晰流畅,这样才能为学生自学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在课程网站的链接上应在学校的首页上进入,作为学校首页的一级链接,以便于校内外师生检索。其次,网页内容应尽量全面详细,在一定的网络安全措施保护下展示课程资源。最后,设计交互式的教学平台。如,在线答疑平台、在线测评、、课程BBS、电邮等多方式实现师生间的多向在线交流,实现学生课堂听讲,网上复习、巩固、提高,使师生的互动性更好,实现随时、自主学习。

第四,将学生网络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科学性的学习效果评价。

精品课程及网站的教学设计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那么,教学设计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如何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目前教学中多数采用终结性评价,即在学科课程结束时进行,关注教学最终目标是否达成。针对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的特殊环境,应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课程评价,并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为学习的评价”,旨在有效帮助教师与学生调控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加强师生交流,获取准确而有价值的学习效果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斯克里文在《评价方法论》中率先提出形成性评价的概念[5],认为它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观察、学生讨论、学生作业分析、课外练习和测验等内容。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习的评价”,旨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分与验证。概括来讲,两者的区别在于:终结性评价注重学习的结果,采用量化的方法,强调评价的标准性和公平性,但评价本身能不能影响或改变学习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采用人文科学的方法,调动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注重人文关怀,评价本身能改进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中,由于师生不是面对面的课堂交流,更应在网站上多开辟形成性评价的栏目,如作业分析、网站专题讨论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调控,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一项周期较长、复杂细致、不断更新的工作;因为涉及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教改系统工作。所以,精品课程的课程组需要在上级部门的统筹安排和指导下,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利用网络技术,从现实建设入手、着眼于未来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不断改进方法,使课程始终保持可持续的、高水平的发展,用网络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文件.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03]3号文件.

[3]www.省略.

[4]唐爱国,罗新密.基于J2EE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6):236-239.

[5]斯克里文著.陈玉琨译.评价方法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

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重点资助项目“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S2011-324研究成果;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重点资助项目“精品师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S2011-32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