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灾难悲情的文化见证与视觉纪念 廖真武地震题材作品创作意义扫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灾难悲情的文化见证与视觉纪念 廖真武地震题材作品创作意义扫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类历史的巨大灾难悲情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天灾”,一是“人祸”。“天灾”是大自然给人类家园造成的巨大悲剧。“人祸”则是人类自身相互践踏造成的灾难与创伤。从历史的发展与经验看,天灾与人祸均不可避免。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汶川的8级地震,以瞬间的速度、力度和强度毁灭性地摧毁家园,血洗生命。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虽然中国政府和人民抗震救灾的战绩为举世所注目。但我们仍然不能轻轻地抹去那巨大而惨绝的灾难所带来的无限的悲痛。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面对灾难,怎样以其悲悯之心和为艺之道去做出艺术的、历史的、人文的、视觉的反应。每个艺术家都会作出自己的艺术选择和视觉回答。

面对灾难,艺术家何以作为,何以有为,何以能为。是无知冷漠,还是沉着应对,快速反映。以艺术家的诚善之心和独特秉性,以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和艺术责任,以艺术家的深情笔墨和表达高度,对事件作出真诚的,满怀深情的视觉反应。进而获得艺术个性的视觉升华,为灾难留下永恒的视觉话题。廖真武的“5.12”地震专题系列作品创作,体现了画家对这一灾难性的历史事件的深切关注和悲情描绘。他以一种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和虔诚的敬畏之心,以艺术的方式去告慰那些灾难中死去的灵魂。那种对视觉的关’、不和充满人文性的创作追求,体现了画家从构思到创作的精神指向,见证了画家对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的悲情思考。见证了一种生者对逝者的追忆,一种来自于心底,沉思于脑海,倾泻于笔端,凝固于画布的视觉品质。一种真挚的情感在对油彩的驾驭与追逐中幻化为生命的意象,燃烧成笔底的思想。也难怪,近年来画家虽创作生活于北京,但他的老家乐山犍为县地震时也有强烈的震感。虽然不是地震中心,而处于次极地震带,但仍然受到了不小的创伤和损失。作为一个从四川出去的画家,一个满怀使命感,具有悲情意识的画家,在其震后的第一时间内,他就敏感于在这场灾难中艺术家的责任,敏感于艺术家应该去为社会为历史瞬间的悲剧做点什么。也就在震后第一时间,他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灾区,在都江堰一带实地体验和感悟那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给灾区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他掏出速写本,扛起相机,去记录那无奈的现实,去摄取那悲壮的场面,去为死者作无声的祈祷。由此而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素材,也由此而萌发了地震专题作品创作的念头和决心。在其后较短的日子里,他又多次深入灾区腹地,收集了更多更有价值并有利于创作的素材,他把那种体验和悲痛深埋在心里。他知道,他会用画笔去战斗,去追忆,去阐释去回答的。他要把他的所见所感所思幻化为笔触,让悲情的叙述和苍;京的悲叹组装成一组组发自心底的悲壮而崇高的艺术交响。他要以一个艺术家的高度的责任和道义,去用内心的激情和坚韧做出他的视觉思考,让灵魂的意义与精神的传导对接,让灾难定格为永恒的纪念。廖真武的专题创作,深具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地震的灾难是无法抹去的,心灵的创伤是深度而惨绝的,但瞬间消逝的灵魂是可以告慰的,用一个生者的文化精神,用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在创作的图像和色彩选择中,他的关注点并未去采用浅层的,图解式的,表象的,歌颂式的视觉表达形式,没有去选择具象的真实的绘画语言。而是采用黑灰色为画面主调,意象的心绪笔触为表现特质,以突显其苍茫悲壮,苍山落泪,万物同悲的艺术主题。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是现实的,场面是悲壮的,记忆是沉重的,代价是惨痛的。对这样一个现实悲情的表达,对于绘画形式语言的要求是一个考验,对于画家的文化智商和表达切点也是一个考验。廖真武深谙于视觉本体语言的独立性之于主题表

达的重要性,也深谙色彩选择对于营造艺术作品主题氛围的价值意义。因此,他选择了单色来结构其创作基调,运用有如水墨画船的笔触去营造画面氛围。在对逝者、伤者的形象塑造上,他有意去回避那种具象的真实的表象描述。这不是因为他缺少这种专业素质,而是他不想让那种灾难导致的惨状大表面化,具象化。他关注的是地震灾害造成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他要用画笔去高度概括那些亡者的灵魂。因此,他运用意象的手法去塑造形象,用

种相对模糊的艺术表达语言来展现对那瞬间死去的生命的形象记忆,让生者的感悟因作品留下的无尽空间而获得对灾害的艺术体认。这种具有主观性的认知,暗含了画家对表现主题的一种基于内心情感契合的深思熟虑,同时也只有选择这种形式语言,才能使画家表现的内容在痛苦的追述中得以精神的升华。

廖真武的作品,包括了系列布面丙烯及为数不少感觉独特的小幅水彩,同时他还创作了件名为《凝》的雕塑作品。在布面丙烯作品中,《三洋之痛》、《抢滩人世》两件巨幅作品,具有史诗般的主题性质。而每幅宽5米,长12米的尺寸又具有针对5・12这个灾难日的纪念价伯和象征意义。两件作品均运用了全景式的构图,意象性的语言,抓住灾难的瞬间,去凝固自然带给人类的恶梦,去点化殒逝的生命,去实现艺术作品的精神升华。画面用黑白灰的基调,去表现和传达其静穆苍凉的悲痛,去利用灰暗的色彩营造画面宏大而惨绝的灾难空间,让悲壮的语言运用和图像选择释放出对生命的无尽的关怀。无论是《抢滩人世》中逃离家园的人们的形象塑造,还是《三洋之痛》中那座象征安泰吉祥的三羊雕塑无奈、庄严、冷凄的守望,画家都赋予了其选择的表达对象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画家对灾难主题的悲泣和苍生浩劫后的满含清泪的深沉的诉说。

廖真武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被赋予《凝固的记忆》、《面孔》等标题。那些扭曲、悲痛的表情,被灾难所溶化;那些鲜活的生命,被灾难所吞噬。但那些生命的灵魂却被画家感伤、低沉、流淌着的笔触所凝固。虽然,作品并非去具体所指和对应某一个逝者,去具象地堆积技巧的写真高度。但画家要的就是这一点,就是要给作品一个模糊的形象概念,并留给人们一个巨大的联想空间,让观者借助画面,去唤回各自记忆中的任何一个逝去的灵魂。这个创作的出发点,使他的创作在意象乃至抽象的语言选择中实现了对主题的突破,对主题的延伸和深化。我们看到那些流淌的油彩所暗含着的悲天悯地之情。那是画家的内心独白,其意象笔触的流淌本身,何尝不是画家心灵深处的眼泪,以及对死去的那些父老乡亲的痛哭的眼泪。只是,这眼泪都被画家魔力般地栽种于他亲情营造的,满含着谦卑与哀痛的作品中了。廖真武那件名为《凝》的雕塑作品,一个不规则球状的空间实体中,不少人物的头部在、痛苦、抗争、挣扎。那种奔突的力量,显示了一种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渴望。画家让作品不停地旋转,让一个立体的艺术事实处于运动之中,它告诫着人们,死是无奈的,但并不可怕。停滞才是可怕的,对活着的人们而言,只有把握住活着的意义,顽强拼搏,重建家园,才是对死者最真诚的怀念,最诚挚的祭奠。廖真武以个艺术家的诚意和本色,去为5・ 12大地震树立起一座极具个人艺术特色的艺术丰碑,这座丰碑既是悲壮和苦难的,又是艺术和社会的,同时还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这里面既有他的艺术人格的体现,也有他的艺术思想的深进。其作品创作和精神历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艺术之于灾难主题的视觉佐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当代艺术之于灾难题材探索与表达的成功范例。并让我们由此而满含敬意,由此而领悟到人类在更深层面上活着的意义,以及个艺术家的道义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