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评价与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病因、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25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所有患儿均出现发热、皮疹等手足口病典型表现,经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和合理护理,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治愈。 结论 手足口病(HFMD)作为儿童常见的病毒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典型,密切监测病情发展,常规给予有效的抗病毒及支持对症治疗,无并发症出现则预后良好。同时,应注意基础护理和防止HFMD的流行传播。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诊断;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b)-0248-02

手足口病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是一种常见于学龄前儿童的急性传染病,尤其以3岁以下常见[1]。临床表现多为患者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疱疹、皮疹,大多预后良好,少数可表现为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急性迟缓性麻痹,重症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目前治疗上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并配合积极有效的基础护理,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疗效[2]。本组研究对2009年2月~2011年12月本院诊治的257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手足口病患儿共257例,均符合肠道病病毒感染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132例,女125例,男女比例1.1∶1;年龄11个月~12岁,中位年龄6.05岁,其中,2岁以下36例,2~3岁41例,3~5岁161例,5岁以上19例;患儿病程7~14 d。2%的患者既往有手足口病史。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本病常急性起病,体温多有增高,本组257例患者均可见发热,其中,37.5~38℃ 153例(59.5%),38.1~39℃ 64例(24.9%),39.1~40℃ 40例(15.6%)。本组257例患儿均出现手足疱疹或臀部斑丘疹,少数在关节处也可见相似疱疹,225例为典型的椭圆形、圆形充血性斑丘疹,直径2~3 mm,周围有红晕,6例为3~5 mm的白色水疱。全部患儿疱疹均在发病2 d内出齐,246例于5~7 d内消退,11例的消退时间大于7 d,2例在消退后有色素沉着。本组231例有口腔疱疹,占89.9%,发病后2~3 d破溃形成浅溃疡,此时患儿易出现流涎、难以顺利进食,哭闹加重,4~8 d后愈合。少数患儿伴有咳嗽症状。

2.2 辅助检查

2.2.1 血常规检查 257例患儿均予以血常规检查。其中,WBC10×109/L者41例,占16.0%;WBC(4.0~10.0)×109/L者206例,占80.2%。N>0.6者46例,占17.9%,L

2.2.2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正常者158例,占61.5%。心电图异常者99例,占38.5%,其中,窦性心动过速69例,占异常患儿的69.7%;窦性心律不齐16例,占16.2%;合并其他异常类型者14例,占14.1%。

2.2.3 X线检查 本组中有147例患儿行胸部正位X线检查,正常者129例,占87.8%;异常18例,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可呈网状或肺门影增大、浓乱,占12.2%,轻度支气管感染2例。

2.2.4 C反应蛋白检测 本组患儿均予以C反应蛋白检测,阳性35例,占13.6%;阴性222例,占86.4%。

2.3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的病情不同给予个体化治疗,均采用抗病毒[利巴韦林10 mg/(kg·d)口服或肌注]及对症支持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定时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神志,根据病情进行下一步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高热者合理进行退烧处理,可同时口服抗病毒药物、清热解毒中草药如黄栀花口服液及注意维持体液平衡,必要时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足部起疱疹或疱疹破溃时应涂0.5%碘伏,3次/d。治疗过程中,对家长的健康宣教和患儿的护理工作也很重要,应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继发细菌感染,促进溃疡面愈合。每次进食前后都要清洁口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漱口,对于口腔疱疹破溃疼痛的患儿,可给予少量的2%利多卡因涂抹患处,以减轻局部疼痛。患儿的饮食则以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无刺激性、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

2.4 转归

本组患儿中7 d内治愈者205例,占79.8%;7~10 d治愈者者50例,19.5%;大于10 d治愈者2例,占0.7%。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手足口病(HFMD)作为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具有中度传染性,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因为成人可由隐性感染等获得免疫,故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多见。其特征是患儿口腔黏膜和手足、臀部出现疱疹,常伴有发热。其病原体包括20多种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多见,A5、A6、B2、EV71型等也可引起本病。HFMD没有出现合并症,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预后转归良好。若合并病毒心肌炎、肺水肿和无菌性脑膜炎等,则病程延长,病情严重,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

笔者就本院诊治的257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如下:(1)手足口病好发于年幼儿童,尤其是<5岁的儿童。本组<5岁者238例,占92.6%。(2)临床表现多典型,有手脚掌、肛周和口腔的疱疹形态特征,结合其他表现及血常规、胸片、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3)目前治疗HFMD尚缺乏特异性的药物,主要采取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利巴韦林(Ribavirin)是广谱强效的合成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4],其抗病毒机制可能与其引起细胞内三磷酸鸟苷下降有关,也可能参与抑制病毒转录或抑制机体体液免疫。笔者采用利巴韦林口服或肌注效果良好,也可加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辅助治疗[5-6]。通常要密切监测疾病发展,对于<3岁、体温39℃以上、辅助检查提示可能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要进行及时干预治疗。(4)本病应强调患病期间的护理,给予适当支持治疗,同时应做好对家长的宣教工作,院内则加强分诊和预诊,监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5)由于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易发并发症,故在流行的夏秋季节季节可行心电图检查,以免并发心肌炎而造成病情恶化。(6) HFMD患儿若无并发症,多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复发少见。本组病例均在14 d内痊愈出院,未有复发者。

综上,手足口病(HFMD)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中多发,在无并发症出现时,病程短,预后好;但是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遗留后遗症甚至会危及生命,故要密切监测,进行早期合理干预,提高治愈率。同时,应加强基础护理和疾病宣教,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郑新杰,刘芳,王凝,等. 手足口病187例分析[J]. 临床医学,2011,31(5):107-108.

[2] 张雪睿,王玲. 儿童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3):317-31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 2010.

[4] 黄连芳. 炎琥宁与利巴韦林在门诊治疗轻症手足口病的观察研究[J]. 吉林医学,2011,32(21):4357-4358.

[5] 李志芳. 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体会[J]. 河北医药,2011,33(14):2187-2188.

[6] 沙爱龙,刘颖. 手足口病的研究概况[J]. 生命科学仪器,2007,5(11):13-16.

(收稿日期:2012-07-11 本文编辑: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