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犯了古代君王的名讳以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犯了古代君王的名讳以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封建时代的君主,实在是太霸道,什么好的东西都要据为己有,他们使用过的东西,就不许别人再用,就连文字都是如此。

东汉刘秀当了皇帝,秀才就改为茂才;唐高祖的名字叫李渊,就将比他早生200多年的陶渊明改名为陶深明;雍正皇帝胤禛即位后,他的同辈弟兄名字中的胤字,就都改为允。这在封建时代叫做避讳。

清朝的乾隆皇帝更是蛮横,不仅康熙、雍正和他自己的名讳要避,还搞扩大化,不是他的名讳,和他沾上些儿关系的字也要避。内阁学士胡中藻在任广西学政时曾出试题“乾三爻不象龙说”,这是《孝经》里的句子,乾隆说“龙”与“隆”同音,含诋毁之意,成为胡中藻被处死的罪证之一。他70岁以后自称“古稀天子”,退休的大理寺卿尹嘉铨也有幸活到了70岁,自称“古稀老人”,却又不幸被乾隆斥之为“少正卯”,犯上作乱,这也成为尹嘉铨被凌迟处死的罪证之一。乾隆甚至还管到了别朝皇帝的事,将《北史·文苑传》中的“颉颃汉彻”中的“彻”改为“武”,因为“彻”犯了汉武帝刘彻的名讳.

乾隆四十二年,发生了一起王锡候《字贯》文字狱案。王锡候,江西新昌人,24岁补博士弟子,38岁中举人,以后九次参加进士考试不中,年老体衰,无田无业,靠写书养活家小,生活艰难。乾隆四十年,63岁的他用自己的一处旧房抵押了135两银子作为资本,来刊刻他写的一部《字贯》。乾隆四十二年,《字贯》被仇家告发,说该书的《自序》中,有贬损《康熙字典》的意思,江西巡抚海成遂以“狂妄不法”的罪名上报皇帝,请革去王锡候举人名衔。

海成这也是向皇帝邀功请赏的意思,不意却遭到乾隆的严厉斥责,说他有眼无珠,竟遗漏了更加严重的问题。那么是什么更加严重的问题海成居然没有看出来呢?原来书中竟将康熙、雍正和乾隆的御名——玄烨、胤禛和弘历“一一开列,深堪发指。此实大逆不法,罪不容诛”。

在乾隆时期,尽管避讳之禁甚严,但王锡候的《字贯》是字典,属于工具书,其作用就是规范人们使用文字,也含有避免人们犯讳的意思,这原本是王锡候的好意。因此,《字贯》刊行海内两年,并没有被人认为是犯讳,原告和江西巡抚衙门的官员也没有将此当作问题。乾隆却抓住这个问题大做文章。结果,王锡候被“从宽斩决”,所著书籍13种全部销毁,其子孙7人斩监侯,秋后处决;其妻、儿媳及未及16岁之人均付功臣之家为奴。

初查此案的有关官员也受到了严厉处分:两江总督高晋降一级留任,江西巡抚海成被发配新疆,江西布政使周克开、按察使冯廷丞以失察革职,交刑部治罪。

仅仅在书中触及一下皇帝的名讳,就被砍掉脑袋,还罪及家人,这似乎让人感到不可理喻。

在封建时代,避讳是一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东西,它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乾隆是一个外表儒雅但内心十分残忍的皇帝,他在原则问题上是从不让步的,这个原则问题就是皇权。触犯了皇权,即使是象征性的东西,也视为悖逆、谋反。很多人被他的外表所迷惑,以为他可亲、可近,可以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可以向他表达自己的诉求,结果就碰到血淋淋的刀口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