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班级博客群中有个漏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班级博客群中有个漏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0年前,美军一位营长对值班军官说:“明晚8点,这里可能看见哈雷彗星,它每隔76年才能出现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解释这一罕见的天象。如果下雨,就在礼堂里放映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说:“营长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就让士兵们穿着野战服前往礼堂,这个罕见的天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说:“营长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出现。如果下雨,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说:“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出现在礼堂,这是每隔76年才会有的事。如果下雨,营长将命令哈雷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去。”

班长队对士兵说:“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穿野战服开着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这是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不同的读者在笑完后,都有不同的感悟。

我也笑完了。我的感悟是什么?

我发现,信息在口头传递中发生了变异与损失。

这种发现有没有价值?我说不准,只觉得这种口耳相传的信息,容易变异,容易丢失。但如果是书面提供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又只限于“复制”与“粘贴”时,会不会也有这种变异与损失?沿着这个“问号”,我悄悄地爬上了在线班级博客,极力睁圆了这双老眼,就想看看,这种信息的传递,会不会也有令人捧腹的“哈雷将军现象”?

在线班级,不,现在很多普通班级也都有了自己的博客群,群主有的是班主任,有的就是普通学生,甚至我还看见已经毕业的学生,重新组织起自己当年那个班级的博客群……在这样的博客群里,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许多“斑竹”(即版主,论坛板块的管理人员)都是一岗多人,由学生兼任。“班级群”,俨然是一个逐渐向热的组织。在这个松散的博客组织里,成员们晒自己的博文,晒自己的照片、音乐、影像……一个普通教学班应有的功能,在这里差不多都能找到。

我不得不感叹,是信息技术拉长了学校的围墙,放大了教室里的黑板,延伸了教学的时空,甚至打破了24小时的时间分划,无时无刻不在虚拟中“博”送教育影响。许许多多班主任就这样被推上了班级博客群“太上皇”的宝座,他们有的垂帘听政,有的直接发号施令;有的时不时来点即兴评点,有的定期上传新闻、作业、教案、反思、博文……最绝的是有的班主任就在这样的群里布置作业,批改练习、组织讨论……班级群,正借助着技术,从间接引导学生的道德教育,发展到直接“一对一”,或者“一对X”的作业批改、学法指导。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多维且相互交叉的“班级”,同时利用多种资源的课堂混合体,真让人匪夷所思,却又令你不得不喜欢,以至于兴奋和羡慕。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际之间的交往,始终走不出“沟通漏斗”的阴影。这个漏斗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讲话,通常只能说出心中想到的80%,而听众最多可以听到60%,听懂的却只有40%;结果在执行时,就只剩下20%了。

天啊,假如这个讲话的人是你,你事前经过周密思考的内容,就在这合乎逻辑的递进中,被慢慢截留了,损失率竟然高达八成,而你可怜的“粉丝们”,收到并践行的还不足20%。

然而,你还不要忘记,你与“粉丝”交往的起始状态,却是那个真实的面对面。

不管你怎么想,心理学家说:这就是事实,而且口气就是这样“铁”。

如果我们之间的交往,是博客上的书面交流,会不会也有漏斗现象?会不会因为缺乏口语营造的特殊情境,信息的损失量更大,超过本文开头说的那样,“哈雷彗星”说不定还会变成火星飞来的“哈雷苹果虎”。这种联想与推论,并不会令人匪夷所思,因为人们对非口语资源会产生一种歧化理解。

什么是理解歧化?我理解为:不同人对同一资源的解读,发生歧义的现象。我的这种理解虽显幼稚,但也有所依据。举例来说,君是否还记得2008年“山丹丹组合”演出的春晚小品“奥运火炬手”,“黑土”不就是将刘流表演的“太极拳”判断为“打麻将”?假如刘流边做边说出太极动作的名称,“黑土”还会指认出这是“洗牌”、“取牌”、“自摸”与“和牌”吗?没有口语交代,“黑土”就把标准的“太极动作”歧化理解成“打麻将”的过程了。同样,博客群里的交往,不仅有“漏斗”,还有这种“漆画”(“歧化理解”中的“歧化”的谐音)。

教师,不喜欢自己的信息中途损失;学生更不喜欢教师的信息中途被截留。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想办法,收拾这个讨厌的“漏斗”与“流氓软件”般的“漆画”。

我在想,为了提高博客群里的交流效率,在沟通中,班主任能不能将设计的内容,用最通俗的文字,将难点与重点再复述一遍,尤其是在自己的教案上,做详细的注释性解读?带着这个“幼稚”的想法,我走进过许多教师的博客,拜读那些设计得很规整的教案时,却猛然发现,这些东西好像不适合学生的阅读(我并不是说所有教师的博客必须向学生公开,而是指在线班级的教师们可以这样)。

为什么?“漏斗理论”说得清清楚楚,你心里所想的100%,只说出了80%。那没有说出的20%,是不是就在重、难点的地方让自己给贪污了?要知道,这“两点”恰好就是学生接受力最弱的软肋。

我们教师,总是期盼学生尽可能地读懂我们,那么,学生在博客上阅读了教师的教案、博文或者指令后,就读懂了?要知道,那种教案的书面语言,几乎到了精炼的程度,学生有能力进行彻底解读?为了检测这到底是个“问号”还是“叹号”,我们能不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教师博客中的文章进行回复,或者就在自己的博文里重新表述一遍?显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学习的重点,就是让教师能快速发现学生在接收信息时,到底遗漏了什么?虽然这样做给学生增加了一些负担,但要是没有增加的这点负担,学生前期的投入,有没有收效,有多少收效,你知道?这点增加的负担,是不是打捞学生学习沉没成本最好的措施呢?我以为,为了这种复述,即使放弃部分作业也是划算的,而且这还是学生在回视自己的学习时,为过程性错误建立的最好档案。

长期的教学,让我觉得,“提问”是最好的学习资源,如果一个学生每天能被教师问一问,即使那门学科的学习基础再差,他的成绩也会迎头赶上,因为,就是你的“问”,始终在驱动他的学习。然而,40分钟课堂上的“可问空间”是有限的,而博客就不一样了,这里的“可问空间”可以无限制延伸。也就是说,为了学生的懂,您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问,直到把他问懂为止。有趣的是,这种问与答,能完整地保存在学生的博客上,记录着学生从不懂到懂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不正张扬着新课程“关注过程”与“生成性”的理念吗?

Hold这个“博客群”,你不难发现,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团队。团队在解决沟通漏斗的问题时,是否承认“沟通就是影响力”呢?对于有分歧的解读,只要我们在群里及时沟通,及时讨论,是否会很快就能收到实效?那些被沟通的问题,第二天,甚至在更长的一个时间段里,都会成为班上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

你用不着怀疑。试想,当一个教学问题成了学生大众关注的热点与焦点时,还会成为不懂的东西,成为学习中的拦路虎?

然而,细察这种博客群的延时互动,亲自感受这种虚拟却又实在的交流时,我又发现了其中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技术性信息损失。

这里谈到的技术性信息损失,就是由于博客软件技术不足,导致博客不能保质保量输出教师期待的信息。

我欣赏网上的博客支持技术给我们交流带来的方便,但是,我在使用它时,却又发现“手长袖子短”。

众所周知,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Word文档,都可以方便作者直接编辑,插入标注,进行相关评点。可是,博客上就不行了,所有的博文都是“只读”的,你不仅不能直接在学生的博文中进行评点、标注(这种评点与标注很重要,是教学、批改的必需,没有这种嵌入式互动,教学的针对性就大打折扣),就是在自己的博文中也不能如此操作;即使你在普通的Word文档中插入了标注,解读相关概念、重点,可是当复制并粘贴到博客中时,也被相关软件给过滤掉了。尽管可以通过其他共享平台,补充一些操作,保留这些批注,但是提高了的技术门槛,增加了操作难度,让许多教师望而却步。为此我想,能不能提供一个新软件,让博文的直接标注成为可能,让在博文里插入公式、特殊符号的操作成为可能,而且傻瓜化?能不能在博客群里,给教师这个“太上皇”一个特权,赋予他可以有在学生博文上批改、标注的权力?

其实,这不是瞎想,是遐想。

很多创新理论不是说,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多远吗?

不是说,需要是发明的“妈妈”吗?

现在,我们的在线班级已经萌芽了,有的“芽”已经很高了,随后该是如“春笋”了吧?当它成为春笋时,这种需要还只是我一个人的遐想,抑或就是瞎想。

有人说,你这样处理,不是拉开了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让能够上网的学生更加优秀,让不用博客的学生掉得更远,有违教育公平的宗旨吗?

我只能“底气不足”地解释,推进教育公平,不是用降低技术含量来等待落后,更不能提倡“富裕”来等待“贫困”,而是要让富裕引导贫困,让先进引领后行啊!在线班级也好,班级博客群也好,它既然已经是一种存在,我们怎么放弃这种已经到来的“存在”去引领教育,漠视它的先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