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康有为诗歌艺术特色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康有为诗歌艺术特色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康有为诗歌体现出“新世瑰奇异境生”的诗界革命精神,采用“典故”、“佛教用语”来抒发自己救国无望的苦闷;运用“新意镜”、“新名词”等词汇要求新变,呼唤“新声”。不仅浩渺肆恣、感情豪宕,而且有一种深沉的爱国意蕴。

[关键词] 用典;诗史;新意境;新名词;佛教用语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52-2

曾被梁启超评为“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的康有为是生活在他那个时代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巨人,同时也是很有才华的文学家,他的文学见解渗透着那个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表现了一种要求革新的精神和对于新事物的崇尚。本文主要从用典、诗史、新意镜、新名词及佛教用语等方面来分析他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巧用典故

古人作诗就喜欢用典,如唐代的李商隐、北宋的王禹等,他们对于作诗用典是手到擒来,发挥的淋漓尽致,颇能引人注目。用典可以使诗歌更加壮美,并且可以使自己的感情得到恰如其分的宣泄。在康有为诗中出自一些大家、名家作品的典故随处可见,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有时为了语言的优美典雅、情感的合理表述,在同一首诗中连用几个典故。他选用的典故不艰涩、不避俗理,能够使人明白如画且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增加诗的韵味。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在康有为的一生可谓历尽坎坷,他借用许多历史典故来表现他所处的时代和救亡图存遭到种种阻挠的抑郁悲愤。“杜牧罪言犹未得,贾生痛哭竟如何!”(《闻邓铁香鸿胪安南画界撤还却寄》)感念山河破碎,列强瓜分中国迫在眉睫,诗人面对不平等条约异常忧心。这里用唐代人杜牧做的《罪言》发抒政见的理想都未能实现,借指自己每每忧伤又能有什么作用呢,因而用“贾生痛哭”,自责没有做好傅职的典故来痛哭忧时,感念国事。流露出诗人对清王朝的不满和愤慨。进而产生了消极的归隐念头,但“似闻沧海有惊波“,听到法国帝国主义对台湾已是垂涎三尺,作为一位真诚的爱国主义者又怎能逃避。又如光绪二十四年逃往日本作的《戊戌八月国变纪事》中有“小臣东海泪,望帝杜鹃红。”在这里诗人用“望帝杜鹃”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光绪皇帝的怀念,勾起了百日维新的破梦,留下的仅仅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无限惆怅。康逼迫逃亡日本,所以说“小臣东海泪”,表达望眼欲穿的强烈的思归之情。但这种思归的愿望仅仅只是幻想,是不能实现的。只能以心中从此岸看到彼岸的杜鹃花来寄托自己无法言语的苦闷。引用“杜鹃”意在表达自己失败的悲愤,痛恨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坚绝阻扰。望帝为了治理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这是一种美好的做法,而慈禧却是祸国专权,为所欲为,行为可耻。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鞭笞以此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又引用申包胥“痛哭秦庭”的例子,幻想借助外国力量辅助光绪皇帝重掌政权。诗人在此抨击后党的残暴凶狠,深情眷恋光绪皇帝的安危,但空有救国之心,而无救国之力,怨达苍天,感情沉郁悲慨。

(二)借用神话:讽刺当权、思念乡国

神话故事由来已久,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用神话故事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引人入胜。如《寄赠王幼霞侍御》:

修罗龙战几何时,王母重开善见池。金翅食龙似海水,女床栖凤万年枝。 焰靡欢乐非非想,博望幽忧故故疑。大醉钧天无一语,王朗拔剑我兴悲。

以西王母比喻慈禧太后,抨击太后为所欲为,不顾国艰民难,想要重修圆明园的事情。句句用典,用语奇诡隐晦,但忧愤之情,仍露于笔端。并用叠词“非非”、“故故”来增强语气,对慈禧的种种行为恨之入骨。

他的海外山水诗的用典特别喜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不仅焕发着浪漫色彩,而且包含着深沉的乡国之思。如《四月乘船渡大西洋,近北极,晓见二冰山,高百丈,自北冰海流来者。船人倾视,诚瑰伟大观也》中有“疑是共工催不同,天柱散坠半段折”,采用《淮南子・天文训》共工催不周山的神话传说,写大西洋冰山迸裂之惊心动魄;并想象“藐姑似子羽衣裳,身跨白凤佩明”(卷四),引用《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藐姑仙人之典,形容冰山意境的美。诗中充分发挥想象,把冰山的奇观异景,写得绚丽鲜奇、婀娜多姿,气势磅礴,令人目不暇给,音节错落有致,很有韵味,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长题――史料丰富,纪实详备

康有为的诗大有杜甫“诗史”的特征,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采用长题来详细说明诗歌的来龙去脉,有种纪实性的以文为诗的倾向。有时用了长题的同时,还会在诗题的下面写诗序,诗后还会有诗注,进一步增强诗史价值。如作于光绪二十一年的《割台行成后,与陈次亮郎中炽、沈乙庵刑部曾植,丁叔编修立钧、王幼霞待御鹏运、袁尉庭观察世凯、沈子封编修曾桐、文道希学士廷式、张巽之编修孝谦、徐菊人编修世昌、张君立刑部权,杨叔峤中书锐同开强学会于京师,以为政党嚆矢……余亦告归,留门人梁启超任之》诗曰:“山河已割国抢攘……金牌召岳最堪伤。”诗后又有诗注:“南还与张孝达督部、黄漱兰侍郎及其子仲编修、梁星海太常……附记于此。”另外如《八月九日,在上海英舰,为英人救出。得伪旨,称吾进丸弑上,上已大行,闻之一痛欲绝。决投海,写诗系衣带,后英人劝阻,谓消息未确,清待之。派兵船保护至香港》前有诗序:“时英总领事壁利南谓在广州久慕我讲学,故力请教,至感其意。”后还有他的弟子梁启超作的长注。类似的还有《行居庸关五十里,两耸翠,叠嶂飞青,老柳巨石,杂涧中,时方深秋,岩花崖树盘曲,弥望苍翠无尽,至月出乃策骑还,杂书所见,得二律二绝句》、《上书不达,谣谗高涨,沈乙庵、黄仲韬皆劝勿谈国事,乃却扫汗漫舫以金石碑版自娱,著成,浩然有归志》等长题。长题对这些诗歌的“诗史”特征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活动前后的长题写作方式的诗构成了一部形象的“诗史”,成为后人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梁启超曾在《饮冰室诗话》中说:“先生最嗜杜诗,能诵全杜集,一字不遗,故其诗遂非刻意有所学,然一见殆与杜集乱楮叶。”杜甫的诗具有“诗史”性质是被公认的,康有为在这方面可以说传承了杜甫“诗史”衣钵。

三、自铸新词、独辟异境

康有为生活的年代是个不太平的时代,他即使胸怀大志也很难找到一个能够真正识别千里马的伯乐。正所谓愤怒出诗人,康有为就是时代造就的这类诗人的代表。他一生都在力图救国,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鞠躬尽瘁,到头来却还是被迫流亡海外十余年,过着身在异国、心在中国的“逃亡”者的生活。他历经数国,考察了多国的风俗民情,异国风光。对外国的科技发明甚是惊叹,因而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主张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文学上也主张向西方学习,造新意镜、新名词,正所谓“新世瑰奇意境生,更搜欧亚造心声”、“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这种崭新的审美意识,代表了一批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新的文艺观,记录了中国人想西方寻找真理的脚步。他的海外诗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新意境、新名词以及描写大自然的瑰丽多彩、奇妙无穷的魅力。比如《巴黎登气球歌》:

超超乎我今日上青天,沓沓乎俯视地上山与川,身轻浩荡入云雾,脚底奇特耸峰峦。……人民城郭数历历,回风飘我天上船。渺渺青霄游恍惚,不知是何世界何川原。……

写作者登气球后的所见所感,用古人未写之物,开未辟之境。他在浩渺太空思绪万千,时而幻想天上的美好,时而同情人间的灾难。最后又把自己有幸上天的机会归功于气球,实则是对科技发明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新科技知识的赞赏和钦佩。另外像《游德国波士淡旧京诸宫苑,于阿郎苏利宫前,睹天仪五事,盖吾京师观象台仪器,元太史郭守敬制也。昔曾摩挲,不意绝国重抚之,感怀故国,泪下沾襟,乃作长歌》、《泛挪威寻北冰海,纵观山水,为舟七日,极海山之大观》等等。诗人对于这些科技发明怀有无限的向往,打破了中国人民一直自我崇拜的地大物博、天朝上国的迷梦。在虚心向别国学习的同时,不盲目排外,而是主张中西结合,取其精华,向西方学习使自己的国家独立富强。他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对自然景物描写的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使人如在画中,流连忘返,在壮美中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唯美。

四、引佛教用语,借佛说理缘情

康有为不但在生活上富有佛学情趣,思想上融合了佛学,更以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精神来从事维新活动,并在诗歌创作中将他的佛教思想与维新救国联系起来。经常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佛教用语来抒发感慨,寄托理想。有些诗直接用经文题目来填充自己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佛教情结。但他采用这些佛教用语并不都是消极厌世的思想,而是以佛教作为辅助,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一种济世救民的菩萨形象来普度众生。也包括一种进化观念――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科学成分,也有所谓的佛教轮回的宗教色彩。如《苏村卧病写怀》写到“世界开新逢进化,贤师受道愧传薪。”及《成题词》中的“万年进化论,大地合沉沦。”两首诗都谈到了“进化”,指出中国百年以来一直未发展,如果再不“进化”,必然会坠于万劫不复之地,也就是采用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又如“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诗人以佛教术语中的“轮回”来说明时代变迁。在这首诗中他把自己比作屈原,抒发自己壮志难酬,要许身报国的宏愿。感情强烈,气势豪迈。再如“归心服大雄,悲智火齐杂水晶。”“大雄”是释迦牟尼,“悲智”是佛教术语、慈悲和智慧的意思,这首诗是对谭嗣同的才能和人品以及他以身殉国的一个整体评价,他采用佛教用语和神话以及许多比喻来写谭的优秀,把他的以身殉国写得很悲壮,并从各方面写出了他的高尚人格和人死精神不死的英雄风范。

正如王森然评价康有为曰:“先生确为近代一大诗家,所著(诗)……无一首不精绝,大气澎湃,一往无前,令人百读不厌也。”总之,康有为诗歌的艺术特色代表了“诗界革命”的新理念、新方式以及“新世瑰奇异境生”的诗界革命精神,在近代文学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舒芜,陈迩冬,王利器.康有为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钟贤培,陈永标,刘伟林.康南海诗文选[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王英志.康有为山水诗论略[J].苏州大学学报,2005,(4).

[5]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舒芜,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陈陇芳(1990-),女,汉族,甘肃陇南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