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怀疑时代的电影与电影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怀疑时代的电影与电影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惨烈呼叫般的音乐响起,阴霾密布的天空中盘旋起一只不祥的黑鹰,神秘的如同先知般的画外音吟诵着《圣经・启示录》中的句子,“当耶稣揭开第七封印的时候,世界沉寂了大约半个小时。然后我看见七个天使站在上帝面前,上帝给了他们七支号角……”熟悉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观众马上会意识到,《第七封印》(1957)中的这个视听氛围是在表现《圣经》中的“最后审判”。

《第七封印》是电影史上迄今最深刻地反省的影片之一,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曾表白,“《第七封印》是少数几部真正深得我心的电影”,这个时期的伯格曼对宗教充满犹疑与矛盾,影片说的就是他的人生困惑和信仰危机。

在《第七封印》中,最惊人的画面是骑士安东尼厄斯・布洛克与死神的对弈,当黑袍罩身、面相惨白的死神出场时,“最后的审判日”也便到来了。布洛克试图通过与死神下棋,拖延时间,因为他还有所期待。布洛克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十年“基督教圣战”,他在孤寂中无数次叩问上苍,期待神能够眷顾他,向他显示神存在的迹象,因为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生最大的真理与目的便是追求与寻找上帝,但他绝望地发现,所有的祈祷面对的似乎都是一片虚空,真正与他面面相觑的只有死神。这是布洛克自己的悲哀,影片还表现了更大范围的绝望,那就是将要夺去所有人生命的“黑死病”。欧洲在中世纪曾持续流行“鼠疫”(时称“黑死病”)近300年,造成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的人口死亡过半。《第七封印》不断铺展死亡的威胁与恐惧,有两个震撼人心的场景:一个冷酷严厉的神父带领苦行信众哭嚎而来,他们匍匐在想象中的上帝脚下,以自虐鞭挞的方式赎罪,祈求上帝不要转过脸去,拯救他们,但上帝似乎是沉默的,无动于衷;一个年轻女孩被诬认为引起瘟疫的女巫,历经痛苦折磨,烧死在火刑中,而上帝依然是沉默的,无动于衷。类似的质疑场景还出现在伯格曼的另一部影片《处女泉》,一个纯洁无辜、心地善良的女孩被一群歹徒残忍地杀害,可上帝依然是沉默的,无动于衷。

伯格曼通过主人公布洛克之口,说出了他对宗教本质的认识,“我们在恐惧中制造了一个偶像,并把那个偶像叫做上帝”。在伯格曼看来,上帝和宗教是虚妄冷漠的,“最后的审判”或许正是宗教有意为人类营造出的恐惧威慑力量。伯格曼对上帝的质疑与其成长经历有关,他于1918年出生在瑞典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家庭,担任牧师的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残忍的程度。伯格曼在其自传《魔灯》中详细描述了童年生活中那种严峻压抑的氛围。1982年,他编导的影片《芬妮与亚历山大》更是形象地把那段童年生活搬上银幕,在影片中,作为伯格曼童年化身的亚历山大有两个父亲,当演员的世俗父亲根本就没有生育能力,亚历山大是个私生子,也就是说,伯格曼潜意识里拒绝自己是父亲生的;亚历山大的继父是个做主教的僧侣,对待亚历山大就如同《魔灯》中伯格曼描述的一样虚伪残暴;两个父亲都不得好死,世俗父亲羸弱多病,猝死舞台,主教父亲则葬身火海;在影片中,上帝真的“出场”了,但上帝也真的变成了一个“硕大无朋的、脸面浮肿的木偶”。

伯格曼在《芬妮与亚历山大》中对父亲的形象塑造或许有些“怨毒”的成分,但的确传达出了宗教对其生命的压抑及引发出的逆反心理,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伯格曼的人生与艺术。上帝是否存在?人们为什么需要上帝?上帝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上帝的存在对人类是幸事,还是痛苦的根源?如何才能摆脱上帝的阴影?这些始终是伯格曼关心和不断探讨的问题。可以说,宗教对伯格曼的影响是深及骨髓的,一方面他对宗教深深“迷恋”,几乎所有影片都会涉及宗教,另一方面又对宗教持强烈反叛的心理。自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西方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后西方明显出现了一种质疑与批判传统的哲学思潮,并日益形成了一个怀疑时代,这些因素对伯格曼的影响也是根本性的,因而也可以说,伯格曼正是这个怀疑与批判时代的佼佼者。

在《第七封印》中,伯格曼质疑了宗教,在绝望中,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了吗?影片中有一个杂耍艺人的三口之家,与全片压抑沉重的色调不同,伯格曼以明快、优美和富于诗意的画面表现他们相亲相爱的生活场景。骑士布洛克满怀欣喜地看着他们,他因为找不到上帝而苦闷迷茫的心境瞬间释然了,这或许是伯格曼所有影片中最温馨和最动人的情境处理,光线极其柔和透明,画面上找不到一丝阴影,紧绷的叙事节奏突然和缓下来,人间温情与挚爱如同阳光雨露般扫除了阴霾,另一种近乎“神圣”的光晕笼罩着一切。伯格曼暗示:这才是生命的本源与意义。后来,骑士布洛克运用计谋,遮蔽了死神的视线,保护了杂耍艺人一家,也留存住了伯格曼发现的人生希望。

伯格曼以创作思想深刻、寓意丰富的电影见长,他同样也是一位在摄影构图、色彩影调、环境渲染、剪辑技巧和指导演员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的大师。《第七封印》是黑白影像处理的典范作品,伯格曼善于运用强烈的影调反差、黑白对比形成具有超现实意味的画面,死神呆板苍白的脸在其黑色长袍映衬下有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惊悚,除了表现杂耍艺人的场景,全片都在使用这种偏硬的对比光效,形成一种凌厉凝重的视觉效果。

伯格曼的影片,特别是早期创作常常有内外两条线索:一是主人公现实生活中的某个旅程,类似于所谓的“公路片”模式;另一个则是主人公的心理历程。这种叙事方式被称为“复调式”结构,叙事因素和心灵絮语纠缠在一起,如同交响乐中的多重变奏,最后汇合起一个主题旋律,演绎出伯格曼所要传达的哲理。《第七封印》就是一个突出代表,骑士布洛克的内外交困演绎了伯格曼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伯格曼是一位对世界电影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师,他最早开辟了现代哲理电影传统,重要影片还有《野草莓》(1957)、《犹在镜中》(1961)、《假面》(1966)、《呼喊与细语》(1972)、《秋天奏鸣曲》(1978)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也许人之将老其言也善,晚年的伯格曼渐渐平息了由童年而起的内心愤怒,他不再亲自执导影片,在其编剧的《最美好的心愿》(1992)、《星期天出生的孩子》(1998)等影片中,他深情地回忆童年时的家庭生活,与父母实现了谅解。可惜他的父母早已故去,不能接受他的这份心灵馈赠了,但泉下有知,应会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