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几位老师想到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我随意翻了翻几篇旧文,不经意间,又看到了几个老生常谈的教师形象:第一个是鲁迅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第二个是魏巍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第三个是鲁迅留学日本时的老师藤野先生。
看了文中的几位先生,想想一线教师的辛苦与尴尬的现状,不由深思,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表象上“放”
这几位先生都能做到宽以待人,能够放过学生的小的缺点错误,在工作形式上表现为“放”。寿先生“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蔡先生“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宽以待人,不轻易或严厉地处罚学生,既是给学生以改正的机会,又是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不是机器,其成长的过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你怎么知道他今后会不会犯更大的错误呢?小的错误,从严处罚,那今后可能出现的大问题,怎么办?我有个工作很认真的同事,做班主任时,专门有一个记事本,每次学生不做作业、迟到、和同学闹意见、和老师顶嘴等,都要记上一笔,十分详细,并且作了详细的规定,几次错误做什么样的处罚,执行起来一丝不苟,言必信,行必果,俨然法家代表商鞅。刚开始效果的确不错,但后来终于闹到学生齐聚校长室,要求撤换班主任。教师处理学生的根本目的不是处罚学生,使其今后不敢做,而是使学生认识到所做的事是错误的,今后不再做、不愿做,这样就足够了。当然表象上“放”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那就是不负责任。如藤野先生就很严谨,不仅为鲁迅先生修改了下臂的血管图的错误,连文法上的错误也不放过。
二、表现为“爱”
这几位先生都表现了对学生深深的爱心。苏霍姆林斯基是在用灵魂诠释“爱的教育”,他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巴尔扎克说:“真正的爱能不断地产生奇迹。”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无数的教育者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看看藤野先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一个“担心”,一个“总算放心”,字里行间饱含着先生对学生的多么深挚的爱。正因为蔡老师“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才有了学生对她的发自肺腑,甚至潜意识(梦)的爱的回报,“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回,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有了爱,才有了“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默默地”、“急于模仿”,爱的力量多么伟大啊。“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爱的影响多么深远。
三、本质是“真”
三位老师对学生都是出自真诚,在这里,教育没有索取,没有不情愿,没有虚伪与做作,只是真心和真心的交换。寿先生是“我”早就知道的本城中极为“质朴”的人。藤野先生在当时日本国内那样的情形之下真诚地善待一位“”、“弱国”的异国他乡的“萍水相逢之客”,极为认真地为鲁迅改着讲义,“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现在有的学生表现出“世故”的一面,有的教师的确有某些功利色彩,有些学生(尤其是私立学校、升学班更为明显)确确实实认为老师的辛苦努力、严格要求是为了拿奖金,评职称,升职,出名。我有一位同事,工作敬业、做事严谨、待人热情、做人低调。这样的人心里没有爱吗?有。她把自己的孩子送回老家,对学生却嘘寒问暖;她把自己的大房子空着,却搬到学校蜗居一角;她生病也不下讲台。可是,当学生的作业一旦做不好,她就会责怪学生,说学生不知道感恩图报,枉费自己那么爱他们;当学生的考试失败了的时候,她会气得大骂学生,说学生都是忘恩负义之辈,亏自己平时对学生比对自己孩子还亲。学生开始都低头受训,心里惭愧无比,可是久了,他们也看出道道来了,慢慢地有学生就说:哪里是爱我们,分明就是爱她自己,她这样做,无非就是想出名。这位同事听到学生“不知好歹”的话,气得瘦了好大一圈,愤愤不平地说自己遇到了一群白眼狼。结果,这位同事不但没把所谓的“差生”转化过来,连那些比较好的孩子也因为讨厌她而走下坡路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这么说来,教育要有效,前提是受教育者本身要有良心和羞耻心。”我认为这里的“良心和羞耻心”就是真心、诚心,不含任何功利之心。
四、利器是“威”
打铁需要自身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固然必须是平等的,但在知识与能力上却往往需要一个很大的落差,甚至要像纪念碑一样,有一种“须仰视才见”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服你才能信你,信你才能学你”。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大教育家,会有学生三千,贤者七十二呢?那是因为其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那是因为其行,“循循善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是因为其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想一想,一个逝世后,大批弟子主动地、不约而同地为其守孝三年的老师,其生前的人格魅力应该是什么样子,他的学生能不信服他,从而效仿他吗?所以,当我们看到藤野先生的教育效果:“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藤野先生是用行动感动行动,良知感染良知,人格感化人格。
当今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教育改革不断推陈出新,但我更想大声呼唤,我们应努力寻找教育更本质、更内在、更质朴的规律,发现它、顺应它,才能使教育者不再那么辛苦,不再那么尴尬,才能使教育像庖丁那样“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