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玉米瘤黑粉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玉米瘤黑粉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玉米黑粉病是主米重要病害之一,分布很广,北方比南方发生较普遍而严重:

幼苗发病常会引起枯死―成株感染后减产多少与感病的时期和菌瘿形成的部位、数量及大小有关。据某些品种的测定,果穗以下茎部感染,平均减产20%;果穗以上茎部感染,减产约40%;果穗上、下部茎部都感染,减产约60%;果穗感染减产约80%。一般发病田的病株率在5%-10%,严重发病田可达70%-80%。据大面积平均估计,减产率约为病株率的1/3。

一、症状

玉米瘤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小瘤状物。苗长到约0.3m高时,症状更为明显:受害严重的幼苗,很早枯死。在以后生育期间,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叶片、茎秆、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在拔节前后,叶片或叶鞘上可出现菌瘿。叶片上的菌瘿较小,多如豆粒或花生米大小,常从叶片基部向上成串密生,内部很少黑粉。在茎或气生根上的菌瘿大小不等,雄花主梗上产生菌瘿后,主梗向菌瘿的相反方向曲折,而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的角状菌瘿。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瘿。菌瘿是被侵染的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形成的菌瘿外包有由寄主表皮组织所形成的薄膜,初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后期变黑灰色。菌瘿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的黑粉(即冬孢子)。

二、病原

病原菌为玉米瘤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

1.形态

冬孢子为球形至卵形,暗褐色或浅橄榄色,厚壁,表面有细刺状突起。冬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担子(先菌丝)。担子顶端或分隔处侧生梭形的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形成侵入丝或以芽殖方式生出次生担孢子,在人工培养基上能形成菌落,次生担孢子也能萌发形成侵入丝。

2.生理冬孢子没有休眠期,干燥后能存活较长时间,保存在室内经四年仍有24%萌发率。冬孢子萌发适温为 26-30℃,最高为35-38℃,最低为5―10℃。在自然条件下,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冬孢子,无论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都较长。

三、发生特点

玉米收获后,病菌以冬孢子在田间土壤中、地表和病残株上,以及混在粪肥中越冬:这些带菌的土壤和病残体等均可成为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越冬的冬孢子于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经风雨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上或心叶叶旋内,又可随叶旋内的水渗入到叶片和叶鞘的基部缝隙中,侵染叶片、茎秆、节部、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分生组织。担孢子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染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或从伤口侵入,但不能侵入无分生能力的老组织。菌丝在寄主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寄主局部组织的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并在菌瘿中产生大量的萎孢子。菌瘿成熟后破裂,冬孢子散出随风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抽穗期前后一个月内为玉米黑粉病的盛发期。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程度,常受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品种抗病性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不同,而自交系间的差异更为显著。一般杂交种比其亲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种较为抗病。果穗的苞叶厚而紧密的品种比苞叶覆盖不紧的品种较为抗病,不耐旱的品种抗病力弱。而耐旱品种抗病力较强。

2.菌源数量

连作地和距村庄近的地块由于有较大量的菌源,故病害发生较重:在较干旱少雨的地区,在缺乏有机质的沙性土壤中,残留在田间的冬孢子易于保存其生活力,来年,的初侵染菌源量大,所以病害发生常较重;相反,在多雨地区或灌溉地区,在潮湿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冬孢子易萌发或易受其他微生物作用而死亡,所以玉米发病常较轻。因而北方玉米区比南方玉米区发病重。

3.环境条件

除了雨水多和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外,少雨干旱的年份此病也常发生较重,因为微雨、夜露就可以满足黑粉病菌孢子萌发和侵染的需要。过度密植或灌溉的间隔时间过长造成水分时缺时足,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而使病害发生较重。此外,螟害、冰雹、暴风雨以及人工去雄作业等造成伤口,也利于病害发生。

四、防治

防治此病应采用以减少菌源,选用抗病良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进行秋翻地,可减少初侵染菌源。病害严重的地块可实行轮作。病害发生后,及早割除菌瘿对减少当年再侵染源和当年产量损失以及降低来年的初侵染源都有重要作用。割除菌瘿必须在菌瘿初见时进行,以防止菌瘿成熟后冬孢子飞散传播,同时要做到连续割、彻底割和大面积全面割。割下的菌瘿要携出田外处理。

2.选用抗病品种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增产的品种或杂交种种植,或利用抗病自,交系配制杂交种用于生产。同时应加强品种抗病性鉴定工作,积极选育抗病良种。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过施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别在抽雄前后易感病阶段必须保证水分供应充足,以及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均可减轻发病。

(作者单位:166544 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镇政府农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