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怀旧的价值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怀旧的价值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怀旧的电影,总有一种自己的价值体系。它使主人公讲述的故事超越于人们生活的纪录,而成为人类生活体验中具有永恒性的情感结晶。

怀旧是人的本能。它源于人的记忆,却不等同于记忆。去国之伤,离家之痛;故交相逢,或依窗夜思,都不免生出怀旧之情。“昨夜小楼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怀旧的情怀中,总是有一种别样的情绪在记忆的周边浮动。

旧日时光里的记忆不一定是悲伤。它可能是欢笑、思念、感怀,不变的则总是会伴随着哪怕是些许温馨的回忆。因而,怀旧的动力是情感,所以纵然是个体化的体验,也足以打动观众,与观众分享。正如怀旧的电影,诚然是一种个体经历的记述,并往往局限于个人化的视角;但它所传递的一定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感,如友谊、爱情、离别,或失去的伤痛……

童年往事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相信大多数当代中国人知道这首歌是始于吴贻弓的电影《城南旧事》。原作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终于在改革开放中被引进到了大陆,那一丝浓浓的乡情和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借助吴贻弓的镜头,变成了银幕上历久难忘的影像,也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部在国际影坛上获得大奖的电影。

童年,也许是怀旧电影的第一主题。原著作者多年远离故土的乡情,使怀旧的意味更加浓厚。吴贻弓的电影亦藉此为中国电影第一次摆脱了政治诉求,而转向纯粹情感的表达,使这部影片可能是在中国电影中第一次以怀旧的思绪,再现着20世纪20年代古老的北京。

残阳古道,耸立着石狮子的卢沟桥。20世纪20年代,小主人公林英子随着家人迁到了北京古老的胡同里。在那里,七八岁的她见到了她不曾见到过的人和事;她懵懂地观察、接受着,一点一点感受着生活的真实底蕴……

故事里的人物有失去了青年学生丈夫和女儿的女“疯子”秀珍,有为好学的弟弟充满骄傲和愿为他付出一切的小偷,还有郑振瑶出色饰演的宋妈,她先后失去了自己的一对儿女,以及最后因病去世、深爱着小英子的父亲――小英子这些“朋友”的故事,让她逐渐体验到了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苦难,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童年,是最无忧无虑的时代,小英子也生长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庭。但电影正是让这种无忧无虑与周围主人公们的生活构成一种对比,使那个时代的伤痛通过孩子的眼睛,折射进观众的心灵。更重要的是,通过小英子的视角,影片得以对人们习惯了的生活认知达成一种“超越”。童年的眼睛缺少的是世故、洞察和对生活、社会的解读,但它同时又有着一种朦胧的纯净、敏感和单纯的标尺。以小英子的标准,女“疯子”秀珍可能与正常人无异,而张丰毅扮演的那个小偷也的确像大哥哥一样和蔼可亲。小英子的困惑在于她无法参透人们行为背后复杂的生活动因,正像当小偷问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时,小英子只能惶惑地回答:“……好人、坏人,我不知道,这太复杂了……”但是她淡淡的惆怅里所留下的记忆,却为当代观众留下一个关于生活的全新的读本。借助于小英子的视角,影片化解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传统情节脉络,而成为带领人们的思绪穿越历史时空怀旧的通道。小英子的视点是有限的,但同时充满了对世界好奇和朦胧的求知。于是,影片的主人公不仅是小英子和她的“朋友”们,还有那夕阳中的骆驼、古老的水槽,斑驳的胡同、洋车、剃头的挑子以及造反的青年学生、伤感的离歌和《看海去》的课文……在交织着忧伤与温馨的主题中,人们借助小英子的眼睛,在重温一种对往日的情感。

相对于带有忧伤的中国式的感悟,另一个感人的童年往事来自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多雷的《天堂影院》。虽然它并没有在中国市场上上映过,但在中国观众中却有极佳的口碑。《天堂影院》里的小男孩多多没有小英子那样一个生活无忧的家庭,但童年往事却并不因此而充满苦难。童年的视角总是受到许多局限,但由此则恰好构成怀旧电影超越生活的起点。在多多的童年记忆中,母亲的严责、父亲的阵亡、刻板的神父,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他生活中最快乐的朋友是孩子们的恶作剧以及那些各种各样神奇和充满魅力的电影,还有那个放电影的人――阿尔弗莱多。回忆的局限在于它只是一些有限的片段,以至于我们甚至不知道哪一个情节或片段是影片的主题所在:是苛刻的神父不断摇铃要放映员剪减去那些“爱情”的镜头,还是阿尔弗莱多在考试时百般恳求小多多帮他作弊?我们甚至不知道应该把谁当作电影中真正的主人公,是多多、是阿尔弗莱多,还是那些总是给人们带来欢乐的电影?其实,童年往事中真正的主人公也许正是那些片段的记忆,它打碎了生活价值体系中那些苛刻的链条,固化为一种可以超越生活的恒久的情感。

青春的选择

怀旧的主人公永远是那些难以割舍的情感和记忆。而在青春的记忆中,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人公,甚至有了关于主人公成长的主题。与吴贻弓同属第四代的张暖忻1985年拍摄的《青春祭》,应该说是80年代中国电影最为出色的一部关于青春记忆的影片。

“多少年来,我常常梦见那个地方。那个小池塘,那片芭蕉林,还有那片大青树……我相信,那里永远是水长清,草常绿。”那是一部散文诗一样的影片,同样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却又同时记述着主人公的成长。这是那个特殊的“”的年代。知识青年李纯,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来到了遥远的傣家寨子插队。在那里,她的第一次接触“生活”,看到的是着上身的傣家村民(哑巴),还有她那来自城市的想象里,“娅”――奶奶“像老巫婆,我常梦见她骑着扫帚在天上飞,而大哥则是腰里围着虎皮的猎人……”影片在主人公心理和感情的叙事线中略去了许多细节和生活场景,但在她的感受和记忆中,生活的色彩渐渐明亮起来。李纯看到了穿着美丽筒裙的小普哨(女孩)和她们与小伙子们之间的对歌、相互吸引,这使来自都市却充满闭塞愚昧思维的李纯终于穿起了傣家姑娘的花筒裙。不过,青春的梦幻永远只能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记忆。它既不接受道德的指向,也无需艰苦的价值判断。这个在知青群体中唯一穿着傣家服装的女青年,最终既没有接受“大哥”的爱情,也没有留下陪伴着老奶奶的慈爱,而是怅然离去。青春的选择其实无法判断,更何况在那个一切都“错乱”的年代。它的永恒性在于这不可磨失的记忆和那些难以割舍的情感。当数年后李纯回到这里时,记忆已成为永恒。李纯目睹着被泥石流吞没的山寨,银幕上响起的是那首片中曾多次出现的主题歌《青春的野葡萄》:“哦,我说妈妈,妈妈,妈妈,别忧伤,在那早晨的篱笆上,有一个甜甜的红太阳……”

怀旧的魅力在于它总是会滤去生活的粗粝、杂乱而留下那些美好和难忘的日子。与《青春祭》的伤感和温馨不同,来自后来年代的导演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是一部关于青春“乌托邦”生活的欢乐乐章。同样来自使无数人饱受苦难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却尽情地享受着自己的青春“乌托邦”。青春的生命活力和仿佛无穷与过剩的精力,恰好借助那个疯狂的年代疯狂地释放着。自配钥匙偷开别人家的锁,漫无目标地四处游荡,为“哥们”报仇、打架,以“英雄”的行为吸引异性的目光……甚至那个时代精神生活贫乏的标志――几乎仅有的电影《列宁在1918》却成为主人公们幸福的记忆。这里青春的色彩是欢乐、狂欢,甚至充斥着暴力和对异性朦胧的渴望……但你却无法用简单的道德观念去判断主人公的是与非;这里关于青春记忆的人文价值在于,它同样构成着一种对关于“”的读本和反思,甚至只是一种关于青春的呈现。

怀旧的价值体系

当往事已经如烟时,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渐渐淡化或“放宽”了价值的标尺,这似乎是怀旧电影遵循的“永恒主题”。它总是让人们已经形成“成见”和习惯认知的生活呈现出惊人的另一面。那位来自意大利、经常把美国类型片弄得面目全非的导演塞尔乔・莱翁内1984年推出的《美国往事》,就堪称是这类怀旧电影的经典作品之一。

能把街头的“黑帮们”打家劫舍的故事拍成怀旧片,本身就不同凡响。在纽约的街头,“面条”和几个小混混先是享受着街区大哥“老板”马仔的快意生活,然后开始自立门户,并在几年以后,成为衣着光鲜不可一世的黑帮。莱翁内电影语言的力道可谓技惊四座。回忆从那长长的电话铃声开始,德・尼罗扮演的“面条”就此陷入了如烟的往事之中。“面条”和当年的同伙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光彩之处,相反,充满了打家劫舍,追逐女性,对受害者施暴――以及“面条”最后他少年时代的恋人充满残酷气氛的场景。然而这并没有妨碍“面条”的回忆中散发着某种难以忘怀的温馨,那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感――友谊、同伴的死去和爱情。正如《走出非洲》并不代表对殖民主义的敬礼一样,怀旧的价值总是在往事如烟之后,与人们共同去分享那一份人类共有的情感价值的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