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肾络瘀阻”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肾络瘀阻”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肾络瘀阻;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病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2.028

中图分类号:R277.5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2-0111-02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伤,最终出现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现代医学针对终末期肾脏疾病多采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脏移植等方法,不仅费用昂贵,且生存质量不高。中医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非替代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保护残存肾功能、延缓肾衰竭进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古籍虽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直接描述,但依据其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可将其归于“水肿”“癃闭”“关格”“虚劳”等范畴。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长,病情复杂,涉及病理因素错综复杂,常呈现瘀血阻络的状态,临床可见患者面色黧黑或晦黯、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局部固定性疼痛、舌质紫黯有瘀斑等征象,与中医“久病则入络”“久病则血瘀”相吻合。因此,笔者认为“肾络瘀阻”能更好地概括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并能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兹阐述如下。

1 肾络瘀阻为基本病机

络脉是十二经脉的分支,是人体内气血运行通道,遍布人体全身各处,正如《针经指南》所言:“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中,常由多种病因相互影响而致久病入络,叶天士指出:“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同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往往出现水肿,这与瘀血密切相关,所谓“血不利则为水”,瘀血与水停互为因果。《血证论》认为:“血与水本不相离,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血瘀因素贯穿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全程,也是导致病程缠绵的重要原因。总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始终都与瘀血阻络密切关联,故肾络瘀阻是其基本病机。

通讯作者:朱承松,E-mail:

2 活血通脉与补脾益肾为基本治法

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络瘀阻”的病机特点,当治以活血祛瘀之法。因本病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慢性疾患,病情缠绵难愈,一方面损伤肾中血脉引起肾络瘀阻;另一方面耗气伤阴,肾精亏虚。故临证不仅要活血通络,也要兼顾益肾健脾。脾为后天之本,与先天肾气相辅相成。培补脾气能够促进水谷精微的化生,加之肾气的促进,帮助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才能不断充养机体。总之,先天肾气得后天脾气相助,方能促进肾主藏精的功能,帮助机体生髓化血。当肾精匮乏或脾气不足时,人体常出现脾气亏虚与肾气亏虚并见,甚则命门火衰,脾阴亏损,两者互为因果,故临证应兼顾脾肾,重视脾肾在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基于上述认识,治疗当从活血通脉和补脾益肾两个方面入手,方选二丹汤(由金匮肾气丸加丹参组成)。方中丹参、牡丹皮、生地黄活血祛瘀、温补肾气,山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健脾益气、温阳化气,配合桂枝、附子补肾温阳、祛寒止痛。这与《医宗金鉴》“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相吻合。另外,茯苓、泽泻、牡丹皮活血祛瘀、利水渗湿,能调节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保护肾脏功能。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脉、补肾健脾之效,将补气温阳与化瘀去浊相结合,既能滋养先天后天之气化,又能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消补兼施。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2岁,2013年4月20日初诊。2年余前,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腰背酸痛、疲倦乏力、双下肢浮肿,当地医院确诊为“肾病综合征”,长期服用强的松,但症状反复,缠绵难愈。刻下:面色晦黯,满月脸,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胃纳差,双下肢中度压陷性水肿,现口服强的松3片,3次/d,舌黯,苔薄腻,脉沉细。查:血肌酐566 μmol/L,尿素氮42 mmol/L,血红蛋白 62.7 g/L,尿蛋白++。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络瘀阻证)。辨证:本案患者体质素虚,又感受外邪,未能及时医治,日久酿生湿热,瘀阻血络,致肾络瘀阻;因气滞血瘀,脉络阻滞,而见面色晦黯,舌黯,苔薄腻;久病致体质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脾肾亏虚,湿浊阻滞,致浊逆上犯,出现恶心呕吐。治法:活血通脉、补脾益肾。方选二丹汤加减:牡丹皮12 g,丹参12 g,生地黄15 g,制山萸肉30 g,山药30 g,茯苓12 g,泽泻10 g,桂枝10 g,制附片(先煎)10 g,黄芪15 g,鬼箭羽15 g,薏苡仁30 g,赤芍10 g,炙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分服。嘱患者每2周复诊1次,用药酌情在原方基础上加减。2013年7月6日复诊,疲倦乏力明显改善,未出现恶心呕吐,双下肢水肿明显消退,激素已减量为每次2片。查肾功能示:血肌酐180.2 μmol/L,尿素氮19.6 mmol/L,血红蛋白88.6 g/L,尿蛋白-,苔薄腻,脉沉弦。守方2个月后,患者病情稳定,后守方制成丸剂(1 g/粒),每次5 g,每日3次,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患者素体虚弱,复感外邪,日久酿生湿热,瘀阻血络,致肾络瘀阻。故治以活血通脉、补脾益肾。方中牡丹皮、丹参、生地黄、鬼箭羽活血祛瘀、补益肾气;山药、茯苓、泽泻补脾固肾、利湿邪浊;制山萸肉、山药阴阳双补,培补脾气;附子、桂枝温补肾阳、散寒除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脉、补脾益肾之效。全方使气血得充,阴阳调和,瘀浊得化,寓补于泻,终使肾脏功能逐渐恢复。

(收稿日期:2015-12-30)

(修回日期:2016-01-23;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