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讨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技术要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就如何解决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如亲蟹的选择、暂养;幼体的选优、布池;幼体培育温度控制;饵料的选用、投喂技巧;控制残杀;防治病害等措施进行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稚蟹培育等。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 亲蟹 苗种培育 选优 饵料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492―01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沿海的重要经济蟹类,具有营养价值高、抗病力强、生长快的特点。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渔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已经逐渐成为海水围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三疣梭子蟹的人工育苗随着其养殖的兴起而被人们重视,沿海各地均开展了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但是,三疣梭子蟹的人工育苗技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笔者近几年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对三疣梭子蟹的苗种培育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亲蟹的来源和选择。

育苗用亲蟹,以自然海区的抱卵三疣梭子蟹为好,同时在选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规格:大小规格要适中,一般选择规格400g-750g/尾,平均500g左右。选择活力强,附肢健全,抱卵量大,腹部紧收,卵色基本一致,以眼点前为黄色的较好。过小,性腺发育不健全,怀卵量少,卵径偏小、过大,不仅在运输、暂养、促熟过程中个体易受损伤,死亡率较高,致使卵质较差,幼体培育困难。

1.2健壮:体表洁净,无脏物,附肢健全,特别是一对螯足不可或缺,以免影响摄食。活动能力强,对外来人为刺激反应灵敏,无外伤和斑痕。头胸甲以蓝青色为好,黄色次之,杜绝花、紫两种颜色。

1.3性腺状况:卵块坚实,紧密,无“松弛感”,色泽光亮呈淡黄色或桔黄色。而卵块光泽暗淡,甚至已呈棕黑色的抱卵蟹在捕捞、运输及外界环境刺激下,极易引起胚胎发育不正常,使幼体的畸形率增高。

1.4运输,采用带水充氧运输,先将亲蟹附肢绑紧,套泡沫袋放入蟹笼装满,封好,放入水槽中充氧,水温12-15℃,盐度28‰~-30‰。

2、亲蟹的暂养、促熟培育

2.1铺沙:因三疣梭子蟹具有潜沙习性,应在培养池中铺设1/3-1/2面积的中、细沙,厚10cm左右,并在培养过程中每隔7-10天左右,清洗换沙一次。

2.2亲蟹密度:培养的密度不宜过高,亲蟹到场后,放入培育池中,一般控制在2-4尾/㎡放养,不间断充气。

2.3促熟温度:采取合理的升温方式是获得质好量多的蚤状幼体的重要措施之一。入池水温与运输温差不高于2℃,盐度基本保持一致。自然温度稳定4-5d后,每天提温1℃,到18℃后保持稳定。当胚胎发育到眼点期,卵色变为黑褐色时,每天提温0.5℃,到21℃保持稳定。

特别要注意升温,以保持正常积温为原则,防止温度突变。升温太快达不到生理要求,致使同一尾亲蟹的卵发育也不同步,产出的蚤状幼体在培育过程中生长不一致;而升温太慢,若累积温度超过420℃以上,将造成“滞育”,导致膜内蚤状幼体死亡。合理的积温以适量升温,维持五天,再升温,维持螺旋式升温法为好,累积温度达到 350 -400℃,卵径达到450urn左右。

2.4日常管理:水深30cm,盐度28‰-36‰,隔日换水1次,投饵量5%-10%,每次换水时,除凉清凉残饵及死蟹外,还要检查胚胎发育情况。

2.5消毒:亲蟹入池前可用KMnO4或福尔马林、孔雀石绿溶液消毒一次外,在整个升温促熟过程中,笔者认为尽量不用其它药物(换水后可施加适量的EDTA)。特别是胚胎发育进入心跳期后,若用药过多,易造成胚胎畸形,幼体出膜后,背刺断裂,发育异常,培育困难,这是许多育苗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2.6投饵:在亲蟹促熟过程中,投喂饵料的质量是保证胚胎正常发育的关键技术之一。饵料以鲜活的小型贝类为主,搭配一些沙蚕等高蛋白的鲜活饵料,日投饵量控制在体重的4-8%之间,投喂以少量多次为好。

3、幼体培育

3.1幼体选优及布池密度:进行幼体的选优工作是提高育苗成活率和饵料、能量、用水的综合利用率,取得育苗高产的关键。

根据待产亲蟹的数量,选择大小不一的小型玻璃钢桶或水泥池,进行集中排幼。同时添加轮虫5-10个/ml,扁藻1-2万个/ml或小球藻10- 20万个/ml,控制温度22-22.5℃,连续微量充气。

选优时,先停气5-10min,用100目捞网收集中上层的幼体。

布幼密度要根据生产条件、饵料品种、水质和综合育苗技术水平而定,经过选优后幼体培育密度,控制在2-4万尾/m3;而未经选优,直接在原池排幼的,布幼密度控制在8-12万尾/m3。

3.2培育水温:有些育苗单位为了早出苗,往往提倡高温培育以缩短幼体变态期,从而减少生产成本。经高温培育的蟹苗,大小规格参差不齐,在大眼和仔蟹阶段自残严重,成活率降低,而且苗种质量差。笔者认为应采取中限温度培养。Z1:21.5-23℃,Z2:22.5-24℃,Z3:23.5-25℃,Z4:24.5- 25.5℃,大眼、仔蟹:25-26℃,出苗前降至自然温度。

3.3饵料系列及投喂技巧:合理的饵料品种,不仅有利于提高幼体各阶段的变态成活率,而且有利于提高饵料的利用率,保持水质的优良性。

前期以活体饵料为主,准备充足的轮虫和单胞藻,在河蟹人工育苗中,并不见得特别重要,而在三疣梭子蟹苗种培育中,特别是在Z1-Z2期,轮虫是必需的开口饵料,否则这一阶段的变态成活率很低,只有20%-30%。同时轮虫在投喂前最好用单胞藻或专用强化液,进行4-6个小时的强化,以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Z2后期开始增投丰年虫无节幼体。从大眼幼体期开始投喂丰年虫成体,仔蟹期开始增投一些颗粒适宜的鱼糜、贝肉等。

3.4控制互残: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至大眼幼体期具有发达的螯足,它的生活习性有较大的改变,游泳速度快,视野范围广,捕食能力加强。幼体密度越大,饵料越不足,互残现象越严重。特别是稚蟹期互相残杀剧烈,采取预防措施是提高育苗成活串的技术关键。当大眼幼体出现后,及时吊挂扇贝笼(每平方米1个)或吊挂无毒网片,网目为30-40目,网片的投放数量按池中幼体的密度而定。在持续充气作用下,幼体属于被动附着,且附着不均匀,不利于幼体的主动摄食。防残网片的投放密度一般控制在0.5- 1㎡/m3。同时加大充气强度,将充气强度调节到翻滚状态,投足大小适宜且新鲜的鱼糜、活卤虫成体等,并增加投饵次数(12-16次/日)。

3.5水质控制:在Z1-Z3期以添加水为主,同时投放单胞藻,保持水色呈淡绿色。如果清水挂笼投喂代用饵料时,Z2可加水5cm/d;每天加水不超过20%,到Z3末期开始换水,换水量为 20~30%左右;到M以后,增加换水量,控制在 50%左右,分2次进行;变态到仔蟹后,换水量为 100%以上,分两次进行。同时换水过程中,防止温差和盐度突变,温差控制在0.5-1℃内,盐度控制在2-3‰内。PH为7.8-8.5,氨氮

3.6病害防治:在整个育苗过程中,笔者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生产前对沉淀池、幼体培育池及工具严格消毒;挂笼前种蟹用40×10-6“制霉菌素消毒30分钟,防止丝状细菌及聚缩虫滋生;应以预防为主,尽量少用药物。除了常用的EDTA2-5ppm外,间隔使用一点抗生素,一般用量为:土霉素l-2ppm,呋喃唑酮0.5-lppm。在幼体变态困难时用0.5ppm的 KMnO4,投喂鲜活轮虫及卤幼,加强营养,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