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伏格列波糖分散片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伏格列波糖分散片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伏格列波糖分散片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安全性。 方法 选择6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严格糖尿病饮食及适量运动。观察组餐前即刻口服伏格列波糖分散片0.2 mg,每日3次,同时服用参芪降糖颗粒;对照组餐前即刻口服伏格列波糖分散片0.2 mg,每日3次;两组均连续服药治疗8周,监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消化道症状等。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FBG为(6.1±1.4)mmol/L,PBG为(8.1±1.9)mmol/L,HbA1c为(6.5±0.9)%;对照组治疗后FBG为(7.9±2.2)mmol/L,PBG为(9.4±1.8)mmol/L,HbA1c为(7.0±0.9)%;两组治疗后FBG、PBG、Hb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腹胀、肠鸣音亢进、稀便、排气次数增加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伏格列波糖分散片联合参芪降糖颗粒能提高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但不会增加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安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伏格列波糖分散片;参芪降糖颗粒;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c)-0014-03

糖尿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多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即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1-2],其中的药物治疗有多种选择,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后不能实现血糖达标或药物的安全性令人担忧。本研究应用伏格列波糖分散片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4月来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第三门诊部和内分泌科门诊就诊患者60例,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4],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胃肠疾病。受试者入选时空腹血糖(FBG)≥7.0 mmol/L,但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糖尿病饮食及适量运动的指导,每日餐前即刻口服伏格列波糖分散片(规格:0.2 mg/片,国药准字H20061197,批号:130520,江苏晨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2 mg,服药后立即进餐,每天3次,同时服用参芪降糖颗粒(规格:3 g/袋,产品批号:00112281,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口服3 g,每天3次。对照组患者接受糖尿病饮食及适量运动,每日餐前即刻口服伏格列波糖分散片0.2 mg,服药后立即进餐,每天3次。两组均连续服药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FBG、餐后2 h 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分别于服药后的第2、4、8周随访,记录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指标变化。

1.4 疗效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5-7]制订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FBG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包,持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离散变量采用频率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血脂变化比较

治疗后8周,观察组FBG、PBG、HbA1c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表现为部分病例腹胀、肠鸣音亢进、稀便、排气次数增加,出现在最初用药的2~3周内,并逐渐减轻,患者可以耐受,未影响实验的继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观察组有1例出现餐后低血糖反应,经查实为误用其他降糖药物所致。

3 讨论

3.1 伏格列波糖分散片有较多的临床应用优势

①伏格列波糖分散片的降糖优势。伏格列波糖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竞争性抑制小肠黏膜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糖苷酶等,使双糖向单糖分解减少,导致D-葡萄糖形成减少,对胰腺的α-淀粉酶作用弱,口服后可延缓淀粉和蔗糖的消化吸收,从而降低血糖,尤其是对餐后高血糖的控制,小剂量的本品即能使血糖曲线峰值降低且较平坦,且胃肠道反应轻[8-9]。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腹血糖[10]。②伏格列波糖分散片的用药方法优势。作为伏格列波糖的分散片剂型,增强了片剂的服用方便性。普通片剂常因崩解和药物溶出缓慢而影响药物的充分吸收。老人、儿童和吞咽困难的患者服用困难,当药品计量、规格较大或一次服用较多时,问题尤为突出。液体制剂虽服用方便,但稳定性较差,包装、运输、储存均不方便,且不易准确掌握服用计量。分散片兼有片剂和液体制剂的优点[11],克服了两者的不足,与普通片剂相比,分散片具有分散状态佳,崩解时间短,药物溶出迅速、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等特点。分散片可以吞服、或在水中分散后与果汁、牛奶并服,尤其适合老、幼、吞服困难的患者。

3.2 参芪降糖颗粒既降低血糖又可以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①参芪降糖颗粒的主要成分和功能主治。参芪降糖颗粒的主要成分有人参、皂苷、地黄、黄芪、覆盆子、山药、麦冬、茯苓、天花粉、泽泻、枸杞子等,具有益气养阴、滋脾补肾的功能,其中以人参、黄芪益气之品为君;以五味子、地黄、山药、麦冬、天花粉等滋阴生津之品为臣;佐以覆盆子、枸杞等滋肾固本之品可共奏益气养阴之功[12]。②参芪降糖颗粒的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黄芪、生地黄、麦冬、枸杞子、五味子、山药等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血糖作用,人参、黄芪、生地黄等药物具有对抗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细胞生物活性的作用,同时,可以促进胰岛细胞修复,刺激胰岛释放胰岛素,也可促进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释放[13-14]。麦冬多糖能够降低血糖,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15]。

3.3 两药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①两药合用可以起到协同降糖效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伏格列波糖分散片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起到协同降糖作用,比单纯应用伏格列波糖分散片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血糖水平、HbA1c等指标明显改善。②不增加物药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腹胀、肠鸣音亢进、稀便、排气次数增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对于单用伏格列波糖分散片疗效不佳的患者,可考虑采用上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闫波,杜家福,许坤.从“五驾马车”谈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预防策略[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6):147-148.

[2] 韦继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与进展[J].当代医学,2013,19(13):14-15.

[3]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新诊断标准与分型的意义[J].临床内科杂志,2000,17(3):133.

[4] 齐丽艳.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195.

[5] 兰跃文,张丽,姜红梅.降糖宁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4):271-272.

[6] 刘泽林.参芪降糖颗粒联合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46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6):47-48.

[7] 乔海平.浅谈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J].环球中医药,2012,11(5):825-827.

[8] 叶龙彬,苗红,宁光.伏格列波糖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J].上海医药,2013,34(1):18-21.

[9] 李娟.伏格列波糖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9):139.

[10] 许曼音.糖尿病学[M].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

[11] 刘世威,马传武.甘精胰岛素联合伏格列波糖分散片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6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0):1239.

[12] 路文军.参芪降糖颗粒联合格列美脲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38.

[13] 刘卫卫,史训忠,林茵华.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90例[J].江西中医药,2008,39(2):27-28.

[14] 王在平.参芪降糖颗粒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3):26-28.

[15] 黄琦,许家鸾.麦冬多糖对2型糖尿病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2):55.

(收稿日期:2013-08-09 本文编辑:张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