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师范生当代文学教学创新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师范生当代文学教学创新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试教育”背景下以教师课堂灌输、学生被动抄笔记、考前背笔记为主要特征的教师“独白型”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品质、人文素质和师范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上述教学现状亟待教学者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予以整体改善。笔者认为改革应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首先是推行以教学内容和作业形式专题化、课程学习团队化为标志的专题化教学,以增进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团结协作精神和师范专业素养,对他们今后的教师工作产生一定的良好引导和示范作用;其次,围绕对经典作品的细读展开对话式教学,将知识传达与能力培养结合,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

总体实施方案

师范生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两方面展开改革。要点如下:

(一)教学方法上,实行专题化教学,重置教学内容,并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1.为使当代文学课教学回归文学本体,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审美素养,遵循“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阅读”的原则,突破当前流行的面面俱到的“大文学史”教学模式,以某类文体、某类作家作品、某种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教材章节割断和时间限制,将分散的知识予以纵深归纳,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后予以教学。2.与新时代语境、师范生特定培养目标协调,在现有教材内容陈旧的情况下,自创性适当增加新的专题板块。3.为增加教学的生动感和及时有效性。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形成教、学良性互动,在自主编写出较成熟的个性化、特色化、专题化教材之前,以自编教学大纲为依据,将自制多媒体课件、教材、作品选、学科网站、网络数据库等资源予以创造性综合利用,建立网络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紧密配合更新后的教学内容,以多样化作业形式和灵活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做法如下:1.除设置开放性的思考题启发学生相关思索、布置专题性学术小论文以外,为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团体合作精神,增强其师范专业素养,帮助学生组建课程学习团队。各队每学期各有分工又团结协作地完成某一专题研究和展示,教师根据其团结协作程度、PPT质量、讲解效果等予以综合打分,作为该组每位成员的统一成绩,按平时成绩的40%计算。2.为提高学生作品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素养,借鉴本校人文学院王晓初教授2011年提出的现代文学课程改革思路——要求全学期学生写作读书笔记共15篇。其中2篇以电子文稿形式随时发送给教师,教师给出精要点评和修改意见。其余13篇读书笔记期末一并检查,并给与成绩,两次成绩各占50%,计算为平时成绩的40%。3.学生课程成绩按期末50%,平时成绩50%计算。

具体实施方案

遵循上述整体改革思路,具体应从教学目标重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等方面展开师范生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

(一)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和师范专业素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师范专业素养对其就业产生一定的良好引导和示范作用。推行以教学内容和作业形式专题化、课程学习团队化为标志的专题化教学,可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主要工作如下:

1.教学方法改革:实行专题化教学,重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1)将授课内容整体分为四大板块——首先是框架性、贯通性的宏观概括;其次是重要文体发展演变及代表作家作品;第三是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世界文学、现代文学的关联;最后是与师范生专业实际存在密切关联的“儿童书写”等。各板块内部再细分为若干专题性内容。比如可以将《中国当代文学2》课程即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教学内容具体划分成十六个专题——专题一:“新时期以来的重要文学思潮”、专题二:“新时期以来小说、诗歌发展概述”、专题三:“新时期以来散文、戏剧发展概述”、专题四:“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写作代表作家选讲”、专题五:“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小说、诗歌为例”、专题六:“80后写作的创作诉求与艺术魅力”、专题七:“网络文学名家名作”、专题八:“当代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之间的互动”、专题九:“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与新时期小说”、专题十:“中国古代文学雅韵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承传”、专题十一:“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共鸣交响——以张爱玲、沈从文小说为例”、专题十二:“当代小说中的儿童书写”、专题十三:“当代散文、诗歌中的儿童书写”、专题十四:“新世纪小说选讲”、专题十五:“新世纪诗歌、散文选讲”,专题十六:“当代著名文学刊物巡礼”。(2)针对师范生特定培养方案,以自编教学大纲为依据,将自制多媒体课件、教材、作品选、光盘、网络数据库等资源予以创造性综合利用,建立网络课程平台——主要提供相关作品完整的电子文本、作家传记性影像、作品影视剧精彩片段、名家讲座视频、最新研究进展报道以及复习题库、学生有关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论文、师生分别制作的相关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及时有效性,形成教、学良性互动。

2.教学评价体系改革:配合更新后的教学内容,以开放性思考题、专题讲演和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首先,设置开放性的思考题启发学生相关思索、增加其人生感悟,提高其文学素养。比如,在讲解张爱玲五十年代小说之前,针对贾平凹所坦承的对张爱玲作品的迷恋以及莫言对她小说的批评这两种代表性不同意见,可以预先布置思考题:“你觉得张爱玲上述作品最打动读者的是哪些特质?这些特质在其1949年后的创作中仍存在吗?有新变化否?”从而让学生对张爱玲一贯的创作特质有所思考。再如,针对容易令学生产生疏离乃至反感情绪的“十七年”文学,可以设置这样两个思考题。问题一,“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为了保持文学的审美特性,十七年文学中作家们分别进行了哪些创作上的努力?请结合具体作品予以分析。这种努力给予你什么样的启示?”问题二,“请问,你觉得自己更像20世纪中国的哪位作家?结合创作特色、个人气质予以阐释。假设你生活在十七年文学环境中,请问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实践证明,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的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他们加深对作家创作心态、艺术化人生的认识。更进一步而言,20世纪以来中国作家在艰难曲折的语境中坚持不懈地捍卫文学尊严的言行,会让年轻的大学生们经过尽可能设身处地的感知后产生尊敬、遗憾、悲悯等复杂体验,对于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非常有益。其次,全班各学习团队每学期完成专题讲座一次,要求必须与教师之前拟定的该学期任一专题性教学内容相呼应,作为对该教学内容的延伸阐释。这样划定主要范围的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专题内容的理解,使其课内、课外活动获得有效衔接。具体做法是:各组成员集体协商确定专题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后,每人各有分工——或寻找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或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或进行文字润色,最后由一位或几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完成讲解,组内其他同学同时进行作品朗诵、作家生平介绍、根据作品改编的课堂剧表演等辅工作,教师和其他组成员根据其团结协作程度、多媒体课件整体质量、讲解效果等进行现场点评,并通过考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其审美素养

为将知识传达与能力培养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作品阅读、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其审美素养,围绕对经典作品的细读展开对话式教学。主要进行如下工作:

1.提供50部审美价值、时代特质兼具的作品阅读书目(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体裁,含必读、选读两部分)。必读作品主要包括兼具艺术价值、社会影响力和争议聚焦性或者三者中有一或两点特别突出的作品。在布置这一书目的同时,向学生推荐反映这方面研究最新进展的论著、论文,如《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杨匡汉、杨早著,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以指导他们树立“以点带面”的视野和“以问题意识为核心”的意识,兼顾不同历史时段、风格流派和作家类别,从作家、作家和文学史三个角度,对当代文学的整体创作风貌予以系统化观照。

2.利用课堂教学,示范性地解读各范式经典作品,在解读中适当融入文学理论视野(主要结合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审美批评以及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常用批评方法的基本理路),尤其注重对经典作品的细读,教师推荐国内外相关经典论著(欧阳子细读白先勇小说的著作《王谢堂前的燕子》等),以引导学生切实掌握深入文本的有效途径,提高解读能力。

3.借助各种形式展开师生、生生之间有关作品细读的对话,促进学生文对经典作品的个性化、多元化理解。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电子读书笔记进行深入点评,对有关问题进行详细探讨,以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定期针对学生电子读后感情况予以全班范围内的及时辅导;各学习团队内部进行读书笔记互相批改工作;全班每学期举行两次有关必读作品的读书笔记现场交流、讨论活动。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立见解、不同意见,鼓励他们通过细读和参阅资料等对文本不断加深理解,建议他们将想法提炼成文,向各类刊物积极投稿,争取获得发表机会,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4.以考促学,通过考评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深入阅读积极性。学生整个学期的总评成绩大致由四部分构成——课堂提问占10%,专题成绩占20%,读书笔记占20%,期末考试占50%,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考前拼命死记硬背诵题库内容、平时敷衍倦怠局面的发生。

结束语

专题化、对话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难免遭遇诸多实际困难,需要师生齐心合力,予以克服,通过实践不断对原有思路和具体内容予以反复调整,从而提高师范生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红霞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