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尔雅?释言》“苞,稹也”简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尔雅?释言》“苞,稹也”简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尔雅释言》第147条言:“苞,稹也。”用“稹”这种植物解释说明“苞”这类草类植物,“苞”、“稹”在《说文解字》分属“草部”、“禾部”。不同类属的两种植物间能够互相解释,说明其间必存在着某种相似或者相同的特性或特质。于此,笔者拟从文献记载以及相关资料中寻求其相似性,对其原因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尔雅;苞;稹;简探

《说文解字・艹部》言:“苞。艹也。南阳以为(cū)履。从H,包声。布交切。”[1]即“苞”为一种在南阳用来编织凉鞋的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其高燥则生析苞荔,薜莎青X。”颜师古注:“张揖曰:‘苞,也……’所用即今所用作席者。”又《说文解字详解》之《H部》云:“苞:即草。见《子虚赋》张揖注。草多丛生水边,全株可造纸和编席。”①又《诗・大雅・行苇》云:“方苞方体,维叶泥泥。”郑玄笺:“苞,茂也。”《诗・小雅・斯干》云:“如竹苞也,如松茂也。”朱熹集传云:“苞,丛生而固也。”由以上文献记载看,可以大致断定“苞”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可以用来编草鞋和凉席的繁茂丛生植物。

而上文所提到的“”这种草类植物,许慎《说文解字・H部》云:“,鹿藿也。从H,(注:原字为上面一个鹿下面一个火)声。读若剽,一曰菽属,平表切。”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之《草部》言:“此训为鹿藿,则当类处,徐锴曰:‘释H。^、鹿藿。,。二者各物,疑字行之误,以为鹿藿也’玉裁按:‘盖误为鹿,浅人因妄增藿字耳’。”[2]32虽段玉裁在此论证了“”误为“鹿”且学识浅薄之人妄加一“藿”字,实是为了说明“”并非“鹿藿”这种草本植物。但其仍注其“可为席。或作浒。”

今检文献中关于“苞”的具体记载不是很明确,但对于“”的记载相对详尽。其实在楚辞时代就有关于“”这种植物的记载,只是在当时不称之为“”而称之为“蒯”。《九思・悼乱》云:“菅蒯兮莽,q苇兮仟眠。”[3]389林家骊先生在给“蒯”作注解时说:“茅草之类,可编绳索。”而《楚辞植物图鉴》(注:以下简称“图鉴”)中关于“蒯”的记载更为详尽,云:“蒯,今名茸球草。”②又云:“古称‘蒯草’的植物应为草属(Scirpus)的植物……分布于华东、华中……这些植物均生长于湖边、水塘或溪边水泽之中,属于湿生植物,茎干可以编织草席、绳索或蒲包。”可见“图鉴”中只对其生长的环境以及功用作了描述,并未对其生长的性状进行介绍。又检《中国农田杂草彩色图谱》61条云:“直立草,别名:灯芯草、水葱、席草。……根状茎丛生,具有很多须根。……多年生水生杂草。4月上旬开始从地下根茎处酬芽生长;种子自5月上旬发芽出苗,分蘖性强,一株可发生一丛,多达数十株。”③由古今文献记载看“苞”这种植物在古代有两种不同的名字“蒯”和“”,只是其原有名称在演化过程中被“蒯”“蒯”所替代,所以导致文献中关于“苞”的记载很少。其实际上是一种丛生、根须繁茂、分蘖性强、可用作编席等生长在水边的草植物。

《说文解字・禾部》:“稹,rb也。从禾,真声。”[2]按今天的理解可以将《说文》中的解释理解成种植稠密,这点可从其释义上窥之一二。

《说文解字注・禾部》:“r,艘病M部曰:‘耍r也。’小篆先r后耍直容切。而隶书互易之。详张氏五经文字。r者以Y播于土,因之名Y可r者曰r。凡物可r者皆曰r。别其音之]切。《生民》曰:‘r之黄茂。’又曰:‘实r实。’笺云,r,生之不杂也。”[2]321“r”即为今普通话里的“种”,按段氏的注解,凡可以“种”的都可以称之为“种”,且郑笺云:“r,生之不杂也”,意思就是说按照“r”这种方式栽种的农作物不会杂乱无章的生长。又《说文解字注・禾部》:“b,稠也。《汉书》刘章言:耕田曰,‘深耕br,立苗欲疏,非其r者,I而去之’引申为凡稠之称。”[2]312按刘章的说法,栽种禾苗时不要过于稀疏而要稠密一些,不然的话还不出锄去禾苗(重新栽种)。由此“稹”字可解释为:(农作物)栽种有序且稠密。

比许慎晚出的东汉末郑玄对《毛诗》作笺注时云:“稹者,根相迫迮y@。”意思是说:稹,就是(植物的)根之间细集紧靠。又《周礼・考工记》言:“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同时郑玄对其注曰:“稹,@也。”由此可见,到了郑玄所生活的东汉末年“稹”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至少从郑玄的记载来看“稹”不再是表示农作物“栽种有序且稠密”的意思,而是表达某种植物根系发达且生长紧密和细密紧致的意思了。由此可见,“稹”在东汉末年已经产生了“植物根系发达且生长紧密”的意思,且在一般情况下,丛生植物的根系发达且根须多紧密。所以,后人凡在表达与根系发达且生长密集的丛生植物时便自然会联想到借用“稹”字来表达这一含义。

如郭璞云:“今人呼物丛@者为稹”。按今语就是:(郭璞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人)将那些丛生且(根系)密致的(植物)称为稹。可见“稹”一字至少在郭璞生活的两晋时期已经产生有草木丛生的含义了。

综上,虽说“苞”这一植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不是很多,但通过文献中对其别名的记载以及今文记载分析得之其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丛生的,分蘖性强且根须繁茂植物;而“稹”的含义由开始的“(农作物)栽种有序且稠密”逐渐演变成了“草木丛生”。这两种原本不相干的事物,“苞”、“稹”就其分别代表和表达“草木丛生”这样一个含义,而使其能训释。(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注解:

① 思履《说文解字详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第20页。

② 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17页。

③ 唐洪元《中国农田杂草彩色图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楚]屈原.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