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撰写“幼儿个案分析”情况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撰写“幼儿个案分析”情况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研究者对N市两所幼儿园中26名教师撰写的343篇“幼儿个案分析”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可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幼儿行为事件+幼儿发展状况评价(+教育措施)。(2)幼儿行为事件+幼儿行为表现分析(+教育措施)。(3)幼儿行为事件+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教育措施)。(4)教师教育事件+教师的教育观(+教育措施)。(5)对幼儿行为进行泛泛的描述+教育措施+教师的教育观。(6)幼儿行为事件(+教育措施)。(7)对幼儿行为进行泛泛的描述(+幼儿发展状况评价/幼儿行为表现分析+教育措施)。研究者认为,当前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个案分析”的认识尚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了解“幼儿个案分析”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幼儿个案分析;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1-0012-05

“幼儿个案分析”是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简便有效、易于实施。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很多幼儿园教师就借“幼儿个案分析”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很多幼儿园管理者也将之作为对教师日常工作的“硬性”要求。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实施,人们对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幼儿个案分析”的方式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而对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需求给予有效的回应进行了更多的探究。为此,我们从了解当前幼儿园教师撰写“幼儿个案分析”文本的现状着手,深入分析了教师对于这项工作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具体的撰写方法等,以对目前教师所做的“幼儿个案分析”撰写工作是否有助于其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出准确评价并借此不断改进课程与教学工作、积极促进幼儿发展作出基本判断。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参照有关研究(夏靖,2003),将“幼儿个案分析”界定为幼儿园教师针对幼儿个体的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教师一方面通过“幼儿个案分析”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以及自己的课程实施情况,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另一方而以此为依据加强家园联系工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了N市两所省级示范园(N园和S园)中26名教师撰写的402篇“幼儿个案分析”为文本分析对象,经过初步梳理,发现这402篇“幼儿个案分析”中,有85篇属“重复性个案”(重复率为21.14%)。所谓“重复性个案”,是指在2个乃至更多个个案分析中都出现了近乎完全相同的内容(除了幼儿个体、时间、地点等细节上有差异,文本的主体内容,如所叙述的事件、所作出的评价、所提出的教学措施等几乎完全相同)。这些重复的文本研究者视为“重复性个案”。另有13篇“不规范个案”(不规范率为3.23%),所谓“不规范个案”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文本描述的对象是幼儿家长而非幼儿。(2)文本描述的对象是全班幼儿或全班大多数幼儿。而非幼儿个体或某几名幼儿。13篇“不规范个案”中有10篇同时又是“重复性个案”,不符合本研究的要求,故予以剔除。

“重复性个案”的研究价值有限,所以我们在剩余的75篇“规范”的“重复性个案”中,从每一“类”个案中选择1篇作为该“类”的代表作,共计筛选出29篇个案,其余46篇再次予以剔除。于是本研究共得到有研究价值的个案分析共计343篇。研究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这343篇“幼儿个案分析”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研究结果

研究者根据教师在撰写个案分析时普遍采用的方式或“套路”,以及这些方式或“套路”所具有的特点,将这343篇“幼儿个案分析”大致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幼儿行为事件+幼儿发展状况评价(+教育措施)

这类“幼儿个案分析”文本中,教师通常会先详细叙述一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行为事件,然后从“幼儿发展”角度评价幼儿的行为,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幼儿的发展状况作出判断。接着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选择相应的教育策略,或对幼儿的未来发展作出期望。这类个案文本共有118篇,占有效文本的34.4%。

案例1:

早晨,小朋友们热火朝天地锻炼完后,回活动室吃点心。我请所有小朋友先分组去洗手。一会儿,小朋友们陆续从洗手间里出来了,我按次序给他们倒豆浆。一圈倒下来,我发现还有几张小椅子空着。我正想看看是哪几个小朋友还没有回来,就听见小张老师在洗手间里说了:“小达,你还没洗好啊?”我往洗手间里望了望,只见小达像雕塑一样站着,身子一动不动,手紧紧地按住水龙头。于是我也大声地催促他:“快一点,别人都要喝完了。”小达一下子急了,带着哭腔大声地说:“张老师,我赔,我明天买一个赔给你。”我们一听都觉得很奇怪。只见小达惊恐地松开了手,水龙头的把手一下子掉下来了。原来如此!我们都明白了。看着他惊恐的样子,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说:“没关系,下次开水龙头时小心些好吗?”见老师没有批评自己,小达一下子又露出了笑容,大声答应着:“好!”立刻就高兴地走出洗手间。

这虽是一件小事,但它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可贵的、正在萌发的责任心。水龙头的把手肯定不是小达这一次使用坏掉的,但小达认为是自己弄坏了水龙头,他没有想要逃避责任,承认水龙头是自己损坏的,并表示愿意承担责任,他的这种行为应该得到肯定。希望他在将来的成长过程中继续加强责任感,成长为一个小小的男子汉。

2.幼儿行为事件+幼儿行为表现分析(+教育措施)

这类“幼儿个案分析”文本中,教师通常先叙述一个幼儿行为事件,接下来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如:(1)尝试解释或分析幼儿之所以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原因或事件发生的原因。(2)对幼儿行为作出“好坏”判断。(3)简单概括幼儿做了些什么事。(4)补充事件的背景性信息。(5)将以上某几个角度结合在一起加以分析。之后,或提出针对幼儿行为与表现的进一步教育措施,或对幼儿的未来发展寄予期望,如“例二”所示。这类个案文本共有84篇,占有效文本的24.49%。

案例2:

观察时间:2011年12月6日上午10∶20-10∶30

观察地点:活动室

观察对象:天天、小娴

观察目的:看幼儿是如何在游戏中自发生成新的情节的

儿童行为表现:天天和小娴将一张椅子反过来扣在一张正放的椅子上,然后在两张椅子形成的空间里放了一些东西,又在两张椅子上面覆盖上两条纱巾。之后,天天说道:“快来看呀,我们的魔法表演开始了!”小娴说道:“来看表演就有礼物送呀!”然后两人边说“变变变”,边将纱巾掀开,拿出里面的“小物品”派送给观众。

分析:在这个游戏中,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成了“变魔术”情节。的确,他们有很多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看过电视节目中的魔术表演、在幼儿园的文艺演出活动中表演过魔术节目、参加过魔术表演培训班学习等,所以想出了“变魔术”这个游戏情节来。

措施:不干扰孩子,让其尽情游戏。

3.幼儿行为事件+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教育措施)

这类“幼儿个案分析”文本中,教师通常先叙述一个幼儿行为事件,接着就这一事件阐述自己的教育观或儿童观,有时会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这类个案文本共有21篇,占有效文本的6.12%。

案例3:

观察时间:2011年12月28日上午10∶20-10∶40

观察地点:活动室

观察对象:彤彤、翔翔

观察目的:看孩子是如何自发生成游戏的

儿童行为表现:“快来看一看,便宜大甩卖了!”“买一送一!”走近一看,原来是孩子们在玩“摆地摊”的游戏。只见他们把桌布铺在地上。上面放上几件小衣服。热情的“老板”正在努力劝说娃娃家的“妈妈”给“宝宝”买一件。“妈妈们”有的在讨价还价,有的在试穿衣服,不亦乐乎。其他游戏区的孩子也被吸引过来了。

分析:游戏环境并不是越高档越吸引幼儿,游戏材料也不是越精致越受幼儿欢迎。游戏是儿童生活经验的反映。在游戏过程中,只要是他们有深刻体验并且感兴趣的内容,就可能会在游戏中反映出来。

措施:让游戏自然进行下去。

4.教师教育事件+教师的教育观(+教育措施)

这类“幼儿个案分析”文本中,教师通常先详细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件,叙述重点一般是自己所采取的教育行为、教育措施或教育方法。这类个案分析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事件叙述部分,对教师教育行为的描述通常多于对幼儿行为的描述;一是在所叙述的事件中,教师相对于幼儿往往处于主导或支配地位。接着,教师会阐述之所以采用这些教育措施或教育方法的原因,或概括自己获得了哪些教育经验,这些措施或方法取得了怎样的教育效果等,也有的文本会进一步提出今后宜采取的教育措施。这类个案文本共有70篇,占有效文本的20.41%。

案例4:

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都快快地上了床,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表扬了前十名睡得快睡姿好的小朋友,同时提醒动作慢的小朋友快一点,双胞胎宝宝和贝贝都是被提醒的对象,但老师提醒后他俩还是不急不忙。我说:“最后一名上床的小朋友,老师要用白粉笔把他的名字记在黑板上了,这可是批评哟!”听了这话,宝宝和贝贝的动作明显快多了。上床后,宝宝安静地躺下了,贝贝却动个不停。我对贝贝说:“你看宝宝睡得多好,老师要用红粉笔把宝宝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表扬一下,让爸爸妈妈看看。贝贝你要是再动,老师就用白粉笔把你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批评一下,也让爸爸妈妈看看。”贝贝听后马上不动了,并且很快就睡着了。宝宝听到表扬后,睡得也更好了。

分析:宝宝和贝贝虽是双胞胎,可性格却明显不同,宝宝稳重,贝贝活泼,但两人之间经常会发生争执,互不相让。今天我就利用了这一特点,用表扬宝宝的方法刺激了贝贝,以帮助她克制自己,看来效果还不错。

5.幼儿行为的泛泛描述+教育措施+教师的教育观

这类“幼儿个案分析”文本中,教师通常先泛泛地描述一番幼儿在园期间的一些行为表现,尤其是“缺点”,然后详细叙述自己采用了哪些方法帮助幼儿克服不足。接着,教师或进一步阐述、总结自己的教育观,提出今后可加以运用的教育策略,或叙述采取教育措施后的效果,如幼儿取得了怎样的进步。这类个案文本共有20篇,占有效文本的5.83%。

案例5:

泽泽是这学期才插到我们小班的,他没上过托班。虽然是第一次离开家人到了个新环境。但泽泽好像适应得很快,一天下来并没哭。不过泽泽有个问题很明显,就是不说话。开学都一个月了。我几乎没听到过他的声音,怎么问他他都不回答,即便向他问声“早上好”也得不到他的回应,这让我很着急。

怎么让泽泽开口,又不给他过多的压力呢?我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首先采用的策略是更加主动地和他说话,试图和他拉近距离。一开始他并没有反应,后来在早上入园时渐渐能主动和我打招呼、向我问早了,我及时鼓励了他。我又在活动中注意经常提问他,以鼓励他在集体面前说话,但他也许因已觉得自己受到了过多的关注,仍是一言不发。于是我又想了另一个方法,即每天吃完早点后开展了一个点名活动,让被报到名字的孩子站起来大声说“到”,希望用同伴的表现来激励他。一开始泽泽说“到”的声音很小,一段时间后。他的声音正常了。

看到他的进步,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感到十分欣慰。今后我会继续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胆量,帮助他进一步大胆地在集体前表现自己。

6.幼儿行为事件(+教育措施)

这类“幼儿个案分析”文本中,教师通常只叙述一个幼儿行为事件,并不对幼儿的发展状况或事件作评价或分析,有的会附带提出一些教育措施。这类个案文本共有9篇,占有效文本的2.62%。

案例6:

秋高气爽的九月,孩子们起床很快,陆续吃完点心就跟着老师到户外进行下午的体育锻炼活动了。我正在活动室里备课,不一会儿文文回来了。“怎么啦,文文?”我问他。他也没说话。我再一看,哈哈大笑起来,他看到我笑了,也露出自己的小虎牙,嘿嘿地笑了出来。你猜怎么着?他站在那儿,裤子的两个大口袋支在腿的两旁,跟猪八戒的耳朵似的。原来是裤子里外穿反了。再看看,他的鞋也是反的。真是无敌“反穿门”阿。幸亏上衣没脱,不然说不准也是反的呢。文文,你真是太可爱了。

7.幼儿行为的泛泛描述(+幼儿发展状况评价/幼儿行为表现分析+教育措施)

这类“幼儿个案分析”文本中,教师通常会泛泛地描述幼儿在园期间的一些行为表现,部分个案会从“幼儿发展”或其他角度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教育措施。这类个案文本共有21篇,占有效文本的6.12%。

案例7:

观察时间:2011年9月1日上午8∶30-12∶30

观察地点:活动室

观察对象:镶镶、小羽

观察目的: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

儿童行为表现:镶镶、小羽是新插班进来的两个女孩子。镶镶从上海转学而来,小羽来自苏北,她的父亲是名武警。小羽在老家已经上完了幼儿园,因为月份小,不能报名上小学,所以重新来上大班。从上午的表现来看,两位小朋友都比较认真。镶镶不太与小朋友交流,当熙熙要去抱她的时候,她直往后躲。小羽比较活泼,已经与旁边的小朋友相谈甚欢了。午餐时两人都不挑食,进餐习惯较好,午觉也很快入睡,没有出现睡不着乱动,影响别人的情况。

分析:两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所以性格有些差异,一个比较内向,一个比较外向,但两个孩子在一日活动中都有比较好的习惯,用老师的话说,都是比较有规矩的孩子,但有时在个别环节上还有些欠缺。

措施:表扬两个孩子的良好表现,在她们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

三、讨论

从上述对七类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幼儿园教师撰写“幼儿个案分析”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甚至可以说有些随意。这种撰写方法上的“五花八门”和“有些随意”,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对于“幼儿个案分析”撰写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他们并不完全理解为什么要写“幼儿个案分析”,“幼儿个案分析”与教师的其他工作之间有哪些联系。有不少教师将“幼儿个案分析”写成了“教养笔记”“教学反思或感悟”“幼儿故事集”“家长工作记录”等,说明这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幼儿个案分析”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幼儿个体进行评价的方法,它的核心是要对幼儿的发展特点作出分析,帮助教师获得有关幼儿个体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具体而深入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调整或改进自己的教育内容、方法和策略,以更有针对性地回应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

实际上,教师撰写“幼儿个案分析”就是将自己评价幼儿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便于“回味”、反思和讨论。因此,思维过程是否严密,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就是判断“幼儿个案分析”文本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为此,笔者认为,一篇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深入反思自己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幼儿个案分析”应体现以下三个核心要素。

1.证据——即有关幼儿行为与表现的证据

教师在真实情境中捕捉并记录下来的幼儿行为与表现就是有关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外显证据。证据是评价的基础,因此,证据质量直接决定个案分析的质量。证据宜完整详细、客观公正、充分典型,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作出准确判断,也有利于教师的反思。完整详细、客观公正、充分典型的证据能帮助教师“重返现场”,加深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的了解和把握。

2.判断——即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作出判断

判断是评价的关键,可帮助教师建立起有关幼儿的“理性”认识。个案分析文本除了要充分描述证据,还应包含教师根据科学标准对幼儿发展特点等作出的判断。这样,个案分析就不会只是一个展示的文本,更会成为有效评价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的文本。

3.策略——即基于判断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仅仅以评价为目的的个案分析可能会给幼儿带来伤害,如给幼儿“贴标签”。“幼儿个案分析”还应包含基于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判断而提出的引导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教学内容、方法或策略。这是由评价旨在促进幼儿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决定的。

总之,撰写“幼儿个案分析”本身并不是日的,通过对“幼儿个案分析”的“回味”和讨论来提高教师对于幼儿行为意义的理解,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而据此设计教学活动或找到与家长沟通的关键点,这才是此项工作的本真意义。

参考文献:

〔1〕闵传华.教育幼儿要从了解幼儿开始〔I〕.早期教育,1987,(5).

〔2〕张咏.如何提高教师观察记录的实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