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无为则无不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为则无不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所谓“无为”,是指不受强制力量控制的状态下,通过“无为”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身处乱世,通对反思历史和剖析当时社会状况提出的“无为”主张,对当今农业遗产开发活动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自然无为;无为而治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老子生卒年均不详,传说其年长于孔子,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身处乱世,饱受战乱之苦,引起因此,他对统治阶级充满厌恶和对劳动人民饱含同情,在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中,他以其独特的见解,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社会危机的“无为”的主张。

1、“无为”的含义辩证

“无为”若按表面意思去理解,就是什么都不做。但是在《老子》中,“无为”却有着更加深刻的含义:一是指顺任事物之自然,二是指排斥不必要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为,这两个方面是相通一致的。万物的生成变化完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外力的参与和干预都是不必要的。只有不妄为,顺其自然,让事物自由发展,才是唯一合理的态度。这种自然不妄为,实际上也是为,是一种独到的有深刻意蕴的为。《老子》第六十三章所说的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生事的方法去处理事务,这就是老子的“无为”的确切涵义。

2、“自然无为”思想的内容分析

2.1“无为而治”的行动主张

老子基于对社会现状的深入反思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著名政治理论。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活动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然而人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为了私欲而肆意地扩张,导致了社会危机和生活的困苦 [1]。《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用“无为”的方式顺其自然处理事务,治理天下,就没有天下不太平的,这就叫无为而治。

“无为”是老子的基本主张,“无为而治”是“无为”主张在社会活动方面的应用。《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 最能生动地表现出这种“无为”的精神。以社会活动的最高综合体——“治大国”为例。烹小鲜不能多搅动,多搅必烂。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统治者强加干涉,大举多端,不但是庸人自扰,而且其严刑重罚、穷兵黩武等有为之事更是对人民为害不浅。因此,理想的社会活动模式莫过于清静无为,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一切让人民自为自化[2]。

2.2 “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1.返朴归真,向真朴的自然之性的复归,是老子修身之道的最终目标。《老子》第二十八章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出于对人类纯真朴素的自然天性的挚爱,更出于对于恢复这种自然天性的执着,老子视“朴”为一种美德。老子还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即“复归于婴儿”。在老子看来,婴儿的境界要高于世俗所谓道德的境界,他提倡要向婴儿境界的复归。修身之道,说到底是修心之道,因此使心达到何种状态,是关键所在。《老子》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做到“致虚守静”就可恢复空明清静的自然心灵。经过 “复归于婴儿”、“致虚守静”的修身,就可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老子称之为“玄同”。达到“玄同”的境界的有道之士所具有德,老子称之为“玄德”,“玄德”是对世俗的超越,返朴归真而合于自然,即“道”的境界,这就是老子修身之道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2. 老子的处世之道,体现的也是“自然无为”的原则,表现在“柔退不争、虚怀若谷、与人为善”上。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老子十分推崇水的品质,认为水集中了柔弱、谦下、不争等美德于一身,《老子》第四十一章说:“上德若谷”。老子推崇“玄德”、“上德”,是因为它是一种极好的德行,而且符合自然的价值和无为的原则。《老子》第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体现了其顺应自然的处事原则。

3、“无为”思想的在农业遗产开发中的时代价值

3.1“无为”思想对农业遗产开发的启示

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开发内涵,向我们昭示了农业遗产开发的原理和模式。“无为”通过“有为”来体现,进而实现“无不为”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其对农业遗产开发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晰了开发的基本原则,开发者在决策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要求开发者在“形式”上有所为,“本质”上有所不为。例如2000年以后,由于饲养中华鳖这一我国特有土生水产利润很高,导致湖北荆门众多养殖户盲目扩大养殖,喂食饲料中添加大量促进生长的化学成分,导致量增质降,丧失了原有独特的风味及营养效用,导致大量产品无人问津,养殖户严重亏损,这便是过渡开发,盲目开发导致的后果。因此在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及市场运作模式,借以开发农业遗产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农业遗产特有的风貌,保留农业遗产自身独特的“原汁原味”,实现一定意义上的“返璞归真”。

2.确立了开发的基本理念。“无为”开发思想要求开发主体的 “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和事物本性的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提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遵循道的原则,效法天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达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过度开发使得资源耗竭,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使得如兴化县垛田这样的既有历史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农业遗产能够被持续的开发利用。

3.提出了开发的方式。这种“无为而治”的开发方式,就是要开发者按照农业遗产的规律,运筹于心而不强作忘为,不任凭主观想象去发号施令,使人们能自觉地去实现开发目标。讲求开发艺术的“无为”,在开发上讲“不争”和“守柔” 之道。由于农业遗产既是一种自然景观,也是一种人文景观,因此在开发利用上,要坚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原则将自己处于“柔弱”的位置。同时充分发掘潜力,扬长避短,虚心借鉴同类型开发项目的经验及教训,后发制人,便能无往而不胜。“不争”和“守柔”体现出“无为”思想的一种高超的开发艺术。开发者也要善于根据被开发农业遗产的优势,并结合地域特点及当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而采取相应的激励方法,理顺开发地人民的情绪,以调动当地人民的积极性,使当地人民分享开发成果。达到即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又节约开发成本,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