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石渠宝笈》:让画价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石渠宝笈》:让画价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秋拍,《石渠宝笈》著录书画拍场表现抢眼依旧:据统计,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五家主要拍卖行共计上拍《石渠宝笈》著录书画20件,除4件流拍,3件以过亿元天价成交外,绝大多数拍品在2000万元以上价位成交,显现了《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在拍场中的强势地位。为了探究《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抡场走势变化,把握当下投资收藏古代书画的要诀,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南京博物院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张蔚星先生。

《平安帖》或为南宋摹本

在2010年秋拍中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拍前广受关注、拍后引发争议的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手卷。张蔚星认为,这件以3.08亿元成交,被认为是民间流传的最为精彩的王羲之书法摹本,曾普遍被认为是唐摹本。虽然经《石渠宝笈》著录,且流传有绪,但从《平安帖》书法的真实水平上,与王羲之世所公认的唐摹本《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相比差距明显。另外,依照徐邦达先生《古代书画伪讹考辩》的观点,法帖上所钤宋代徽宗、高宗二代帝王的藏印和拖尾上的“内府图书之印”、“政和”、“宣和”及长方双龙诸印,均有疑问,帖上签条宋高宗赵构所书 “平安帖”也不是赵构亲笔。确真无疑的印鉴和题跋,始自元代柯九思的图章,以此判断,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应当出自南宋时期,并非唐代摹本。

张蔚星表示,虽然王羲之草书《平安帖》算不上传世极品,但通过它的高价拍出,以及2010年春拍中以4.3亿元成交的黄庭坚《砥柱铭》,不难发现中国古代书画拍卖悄然发生的变化。以往人们都说拍场上是“好书卖不过孬画”,现在则不同,拍出高价的都是书法作品,这说明市场上藏家的眼光较之前几年进步明显。籍此变化,未来古代书法的市场行情将持续走高,天价书法也将层出不穷。

流拍书画各有瑕疵

在2010年秋拍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中,既有数件乏人间津惨遭流拍,也有以高出起拍价数十倍成交者,对拍品的具体分析,不难发现当下藏家对待《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态度。张蔚星认为,此次流拍的4件《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王蒙的《幽壑听泉》是因为估价太高;吕纪虽然名头不小,但传世作品较多,上拍的《芦雁图》也并非精品;余省的《仿刘永年茶行雀兔图》虽然进入了《石渠宝笈》,但余省在画史上名头太小,收藏价值不大;郭熙的《双松图》不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鉴定大家谢稚柳对其持保留态度,在他所编的《郭熙全集》中没有收入这张画。

官僚画家悄然崛起

与流拍品不同,秋拍中受到各路藏家热捧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却有值得追高的理由。例如,长久不为人重视的清代画家邹一桂的两张著录书画全部成交,在北京翰海的拍场上,邹一桂《花卉册页》仅以7万元起拍,最终获价683.2万元。北京匡时拍场上,《竹石梅花》立轴更以4872万元成交。邹一桂在清代绘画史上占有非常重的要地位,不与清廷合作的恽南田之所以能够和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六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官任侍郎的邹一桂作为他的女婿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邹一桂本人的画名长期受到恽南田的掩盖,一直不为人所重视。实际上,同属常州画派的他在花卉画上造诣极深,画风淡雅、疏朗,用粉和状水很有特色,他的画不但影响到清代的主流绘画,而且影响到当时的瓷器制作,清宫制作粉彩瓷器所用花卉纹饰多是学习他的画风,而由他编著的《小山画谱》影响很大,是后代的花卉画家成才的必学教程。邹一桂画作在秋拍中的适时崛起,说明类似他这样的,近几十年来被美术界主流舆论压制的古代官僚画家们,已经扭转了在市场中的被动局面,投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和他同类的画家还有蒋廷锡、钱维城等人。

综合上述分析,张蔚星认为,虽然《石渠宝笈》在当代拍场贵为拍品增值获利的金字招牌,但藏家在具体的投资收藏上,并非毫无选择的照单全收,而是保持着一份难得的理,性,关注具体拍品的真正价值和升值潜力,有目的进行投资收藏。他说: “中国的艺术拍卖市场已经进入了资本运作的阶段,资本的特点就是不会为价格与价值不匹配的东西,多付出一分钱。和传统藏家不同,当下持有投资目的入场者考虑的不是自己是否喜欢某件书画,而是拍品买回来能不能保值,能不能再卖出去挣钱。有人说《平安帖》现在买三个多亿,是炒作的结果,其中有泡沫,我不这么认为,3.08亿元的拍卖价完全是市场供需的体现,是精品与大额资金在特定阶段的交集,我相信如果叫价到5亿元,现阶段是不会有人伸手的,因为没有一个人会拿这么一大笔钱开玩笑。一些大藏家们都承认背后有一个完整的团队运作,自己的竞拍行为是综合各种市场因素的结果。”

当代藏家依赖《石渠宝笈》

《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在拍卖市场中的广受热捧,已有十余年的光阴。虽然在此次秋拍中,个别著录书画在藏家的慧眼下遭遇流拍。但从部分成交的拍品来看,依然能够体现出藏家对著录书画的高涨热情。张蔚星说,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当代人对《石渠宝笈》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有了很多新的认知,但在市场上,藏家和投资者对《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不加细致甄别,一概追高的现象仍在继续。《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晋唐宋元板块,第二类是清宫绘画板块,还有一类是帝王书画。一般说来,以晋唐宋元板块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最佳,清宫绘画板块次之,帝王书画再次,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创作者的名气,在书画史上的地位等等。但在此次秋拍中,陈栝《情韵墨花》的1.14亿元成交,却足以使上述标准变得一文不名。陈栝虽然是一意画大师陈淳之子,但他墨守陈规,画作面目和父亲一脉相传,毫无创造性,在明代只能算三流画家。《情韵墨花》的过亿元成交,只能说明当代藏家对《石渠宝笈》过分依赖。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在于《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的结果。

民国藏家不追《石渠宝笈》

《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与传世至今的古代书画在数量上无法相提并论,前后三编不过万余件,且其中大部分保藏在公立文博机构中,民间存量极为有限,仅有百余件可供市场操作。这使得藏家们不得不在买不到更多大名家作品的当下,退而求次,忽略作品的艺术性和作者名头,用较高价钱求购著录于《石渠》中的三流画家的作品。其次,由于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出现断层,现今参与拍场的藏家所接受的多为西式教育,使得他们鉴赏古代书画的能力与老一辈藏家差距明显,不得不借助于类似《石渠宝笈》这样的古代权威性著录,为自己的收藏保驾护航。张蔚星说,《石渠宝笈》的声名鹊起,始自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诞生之初,在晚清民国时 期,《石渠宝笈》并不为当时的书画鉴定家所重视,张大干、黄宾虹等人鉴赏书画主要依靠个人的眼力和实战积累的经验。现在则不同,市场上藏家的鉴定能力逊色古人太多,较之当代的徐邦达、谢稚柳等老先生也难望项背,这就造成了清宫编撰的《石渠宝笈》和国家书画鉴定小组编撰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的流行。

真正精品仍藏匿民间

在上述力量的作用下,十余年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在拍卖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当下,已被推至古代书画市场顶部区间的《石渠宝笈》书画,未来的走势如何?

张蔚星说,中国的书画收藏在经历了礼品阶段和藏家收藏阶段后,已经进入了资本运作阶段,受资本特性的决定,这个阶段非常讲究一件拍品的来源和血统,越是出身名家,流传有绪的拍品,越能创造出高价,因为文化含量是拍品价值的基础,流传的历史则是衍生附加值的凭证。在此基础上,已被公认为是市场“真龙”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必然会将高价频出进行到底,不但值得投资收藏者追捧并持有,也值得反复操作,就像现在北京二环内的房产一样,什么时候买都是对的。

就拿现在的价格来说,秋拍成交的《石渠宝笈》书画,如果五年后再拿出来上拍,涨三分之一是理所当然,涨二分之一在情理之中,翻倍也很有可能。按照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现在每两年破一次纪录的规律,已达亿元价位《石渠宝笈》书画,突破五亿元关口为期不远,或许在下次秋拍就能实现,未来很快达到十亿元也很有可能。因为,还有很多《石渠宝笈》中的精品力作没有现身,王羲之的南宋摹本就卖到三亿元,流落民间的唐摹本也不是没有。刘九庵先生曾经说过,曾被罗振玉收藏、一度被认为罗振玉逝世后就消失的《韭花帖》现在就在东北民间,《韭花帖》出自唐末五代时期的杨凝式之笔,在书法史上极其重要,可媲美苏轼《黄州寒食帖},这样的精品要是出来,超过《平安帖》和《砥柱铭》的价格,绝对轻而易举。

杨仁恺先生在自己的著作《国宝沉浮录》中,对没有进入国家收藏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做了一个统计。徐邦达先生也以《清m散佚书画》为名,列出了另一份表格。透过这两份记录,证明《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中可供运作的货源尚未枯竭,在海外和国内民间约有数百件,每次大拍,出现、。余件左右问题不大。

张蔚星说,现在很多人认为出现在建国后出版的书画著录中的《石渠》书画,大多保藏在文博机构中,不可能再进入拍场。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上世纪80年代,以谢稚柳为首的国家书画鉴定小组在编撰《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的时候,遍访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和文物商店鉴定书画,而文物商店的书画是可以买卖的,有不少进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在此之后进入民间。再有当时博物馆中的书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时期,以非正常方式取自民间的。这些书画在80年代也有一部分退还原主。例如曾为徐世昌所藏的沈周临《富春山居图》1973年辗转进入故m后,在80年代被编入朱家清撰写的《国宝》一书中,后来徐世昌后人提出退还要求,按照政策故宫只得将此画发还原主。直到、996年,才通过翰海拍卖以880万元将此画从徐家人手中再度购入故宫。由此可见,民间依然存有为数不少的《石渠》著录书画,随着古代书画价格的上涨,这些民间的国宝必将纷纷涌入拍场,在古代书画市场中掀起新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