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高校艺术教育中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缺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高校艺术教育中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缺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我国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社会的转型和急速的现代化正无情地吞噬着传统文化,使许多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正逐步走向灭绝。为了使我国公民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共同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教育部门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而作为国民教育龙头的普通高校,更应该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责任,弘扬和推广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情操的高素质人才。可事实上,普通高校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2006年两会期间就指出:“目前高校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力量薄弱,导致高校学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缺乏亲切感和认同感,……,人才的匮乏和智力支持的不足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成为制约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普通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从普通高校现有设置课程来看,公共艺术课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增强大学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艺术及相关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重要渠道。

一、优秀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文化遗产

《通知》中明确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中,既有物质文化遗产,如:敦煌壁画、大足石刻等等;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泉州南音、古琴艺术等等。艺术作品在我国文化遗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全国各地都有数不尽的宝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更是如宝石般璀璨。以傣族舞蹈为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就有嘎光舞、象脚鼓、嘎巴(鱼舞)、嘎燕喃、嘎洛响(小尾巴鸟舞)等十多种舞蹈,每种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滇南傣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艺术风韵,这些都是我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可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这些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正在逐步走向消亡,像安徽民间艺术花鼓灯,是一种被誉为“东方芭蕾”的传统民间艺术,并且在世界舞蹈艺术上也具有独特的地位。但是,从事传统花鼓灯表演艺术的老艺人都是耄耋老者,很难设想几年或十几年后这种民间艺术的状况。再拿山西地方戏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还有52个地方剧种,但是现在却只剩下28个。所以,当前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困境是非常明显的,亟待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否则,这些丰厚而独特的艺术遗产就只能成为历史而让人缅怀了。

二、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郭声健教授在《音乐教育论》中说到:“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精华,是高度提炼、概括、升华并加以符号化了的人类文明遗产,它是教育的本体。而教育则是人类文化赖以延续、发展的命脉。……,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造就能继承、创新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人。”艺术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艺术教育更是具有不可脱卸的责任。不仅如此,艺术教育的这种传承不仅仅局限于艺术自身,还能通过艺术增进学生对相关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如陕北民歌就是陕北文化和黄土文化的最好体现,像在教授陕北民歌《十三岁定亲十四岁迎》《童养媳》时,就能使学生透过歌曲了解到陕北人民的婚姻文化和地域文化:因为环境恶劣,陕北人民过着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虽然勤劳,可生活及其艰辛,父母把女儿比做野菜,认为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野菜也不能生长,不如嫁出去的好……。比起中小学艺术教育来说,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文化取向,她不仅能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能使学生了解、走进这些传统艺术作品,深刻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树立起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后,能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从而推动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大全民参与的力度。

三、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传承文化时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多元艺术教育“以欧美为中心”

这一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就连作为外国人的雷默也深有感触,他说:“在中国,1986年和1998年都有人经常向我表示关心的问题是,西方音乐在流行的层面上和在古典的层面上都日益占支配地位,以致中国的传统音乐面临着不受重视乃至灭亡的危险。”显然,雷默在当时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时过境迁,艺术教育的现状仍是如此。当然,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新课程理念的推广,这一问题在中小学已有所改善。可作为一直以来不受重视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而言,其课程设置依然是以欧洲艺术体系和艺术内容为主,我国民族艺术文化至今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课程和教学体系。难道承载了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艺术果真如此“低下”,注定只能埋没在西方艺术的阴影之下吗?对于这一点,吴跃跃教授深有体会,他说有次去国外演出的时候,一位外国教授在演出结束后激动地走过来对他说:“我听了您的二胡后,觉得中国音乐太美了,为什么我们不学中国音乐?”这句话说明,我国的传统艺术的国际性魅力是为世界所认同的,我们没有理由鄙夷自己的母源文化,而成为别国文化的俘虏。面向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要勇于走出“以欧美为中心”的误区,要培养学生认同自我文化,自觉成为我国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者。

误区二:本土艺术教育局限于“汉族艺术文化”

中华民族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和汉族文化共同支撑着华夏文明的根基,我们说要保护文化遗产,不只是要保护汉族文化遗产,更要重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在瑶族文学史上占据一定地位的布努瑶族鼓歌《扛葩众》,上世纪90年代还有20多位老人能够演唱,到2001年4月,能够演唱的就只剩下7位老人了。这些珍贵遗产在文化转型的冲击下,逐渐被现代文明排挤出“流行”的队伍,可谓危在旦夕,后继乏人。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些民间文化遗产一无所知,更别谈什么保护意识了。台湾的著名歌手王力宏也不无惋惜地谈到,他在采风时接触了那里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艺术叫人称奇,只可惜,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表演者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年轻人早已不感兴趣),恐怕再过几十年就会走向消亡了。所以,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少数民族艺术中的瑰宝,让他们认识到保护这些流传了几百上千年的“活化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是继承、创新和发展我国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渠道,在艺术教学中,应有效地利用这种优势,注意发掘蕴涵在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树立忧患意识,共同担负起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