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路的历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朱自清的散文给人以内容质朴,语言清新,描写细腻,表现多样的印象。人们在赞叹这位才华横溢的现代才子时,是否想过他作为诗人兼散文大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那个多变时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冲突、心灵磨难,最终成就了他民主主义战士的身份。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虽然他在“五四”运动后就开始了新诗的创作,是以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的,但是后世人们最熟知的却是他的散文。的确,他是继冰心之后,对中国现代散文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位散文大家。
朱自清的散文虽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叙事性和抒情性两大类,但他却以大作家的沉思与体察写尽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中道出了一个处在动荡不安时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从1923年起,开始散文创作的朱自清承袭着诗人饱蘸的情感,积蕴着战士浩然的正气,基于作家敏锐的感触,流于知识分子软弱的思想,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留给世人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这篇篇精品,尽显作者心迹,根据题材和内容,我将其划为三个系列。
一、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这一系列的散文多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分别从一个角度写出了社会的黑暗。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写了一个五岁的女孩,被其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掉。这里给我们讲的是“一条低贱生命”的故事,但这确实也是作者在温州亲眼所见的一幕。文章在最后通过想象写了这个女孩任人宰割的命运,或被卖给他人做妾,或陷入妓院沦落风尘。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朱自清的内心,是对受压迫者的真切同情,是对人身买卖现象的强烈不满。朱自清在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不禁对社会发出了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同样题材的作品还有《执政府大屠杀》,文中作者以当事者的口吻记述了他亲眼目睹了年轻的学生韦杰三君,早上还微笑着向自己打招呼,下午就倒在了血泊之中,再也没有醒来。他说:“这回的屠杀,死伤之多,过于五卅事件,而且是‘同胞的枪弹’,我们将何以问质别人之口!而且在首都的堂堂执政府之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这种种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恤,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从这里我们听到了一个清醒的灵魂的痛心自诉,一个正义战士的愤怒呐喊;从这里我们看到朱自清后期经过了长期徘徊、摸索,成为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绝不是偶然。
经历了这次血的洗礼,目睹了政府的残暴昏庸,朱自清陷入了忧伤与彷徨之中。作为一名学者,一个在旧中国无足轻重的知识分子,他又能怎样呢?茫然与惆怅一袭而来,朱自清躲进了国学的象牙之塔,去尽一位学者的责任了。世态的炎凉,使他倍感人情的可贵,他的创作出现了与之不同的题材。
二、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用亲情、友情的热烈来补慰现实所处的凄凉境况。
这使他的作品带上了浓厚的人情味,这类作品应首推写于1925年的《背影》。此文描写在祖母辞世回家奔丧后,自己与父亲在车站别离的情景。虽取材于家庭平淡琐事,却让我们于细微之处见其深情。父亲是在经受了丧母、失业、当财、办丧的灾难之后,送我归校的。他原本说定不送行,可后来放心不下,“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到了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替我拣定一张靠窗的座位。真是已经够细致周详了,但他还是有点牵肠挂肚,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以至让我不禁从“心里暗笑他的迂”。朱自清在此细致地写出了这系列琐碎之事,无非是为了道出“现在的我”对父亲所怀的深深的忏悔,他这样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言行,无非是凸显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正是通过这些无声的文字,一位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在读者面前了。但文章中最让读者感动的地方,还是父亲为“我”买橘子一节。作者在此处把他对父亲真挚而灼热的深爱升到了最高点:上了年纪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的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对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由衷的轻松。看来在这位父亲的心目中,儿子现在就是他的一切了。直到分手时,他还在叮嘱儿子:“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时,我想读者一定会随着作者一起潸然泪下。朱自清正是用这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激发出读者内心深处所潜藏的博大爱心,他也希望社会在此力的感召之下,会成为一个充满和气与关爱的场所。与此同类主题的还有另外两篇散文:《儿女》、《给亡妇》。前一篇是写因爱儿女而自责平时对他们的粗暴,后一篇是写因爱妻子,为自己未尽到丈夫责任而内疚。这时的朱自清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沮丧之后,在苦闷和迷茫中感到自己如“一张枯叶,一张烂纸”,便产生了“寻常人所难堪”的“苦在话外”的哀伤,那么顾情于家庭,让体味自然的人伦之乐成为滋补哀伤的良药了。
朱自清先生就这样在自我构建的象牙塔中,编织着自己的“忆之梦”,创造着“属于自己自由世界”的理想。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他的散文又出现了不同的内容。
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通过借景抒情来慰藉自我内心不平的散文。
面对现实社会中如火如荼的革命,朱自清感到惶惶然,他采用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暂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这一法虽是“逃避”,实际是与“政治”保持距离,以此来维护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性。《荷塘月色》就是反映他这一心态及思想的名篇。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那时他在清华大学教书,他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原是一个平凡的荷塘,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文章以夹叙夹议起笔,将“我”一时的心情告诉读者,以此为情调,覆盖全文,然后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出通向荷塘小路上的景物,直到文章的第四段,作者才真正用力地描写了月下的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在这里十分巧妙地写出了荷叶、荷花及花的形、色、香,给我们勾画了一幅迷蒙又清淡的月下荷塘图。到了第五自然段,作者又写了塘中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在这柔和的月光下不由人不产生联想,叶子和花儿似乎在这里做着美丽的梦,所以月光一会儿给淡云遮住,一会儿又透过树丛筛落下斑驳的黑影。如果让我们独处在这样静穆的月夜中,也会产生害怕的感觉吧。这时,作者又适时地写出蝉鸣和蛙叫,这就使那四面几乎已经凝结住的空气顿然活泼起来,使人感到在这寂静之中还有生命的存在,这种境界不禁让人感觉甚美,而且这种写法也让人感到层次分明。试想如果朱自清不是处在心静意闲之时,他会感悟出这诗一般的境界?
《荷塘月色》尽管语言优美,意境悠远,但我们读后总能感觉到一股淡淡的哀愁。的确,作为一个有正义之感、有愤激之情的知识分子,朱自清这时为何要逃过流血革命的浪潮,独自一人到这里排遣文人的忧伤?这大概就是他作为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吧。他曾经目睹血淋淋的现实,他曾经心怀不满去上街请愿,但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唯一的勇气。他不再正视,不再抒写愤懑,而是采取了逃避,以消极的态度来表现自己的不满。我们从这篇散文的内容上看,作者不写别的,偏在血腥浓袭之时赞荷花、颂明月,这不就是古人所惯用的以荷花、明月来象征自我圣洁高傲的人生态度吗?如果说此篇中朱自清对自己的追求、理想采用了隐笔叙写,那另一篇散文《春》却是直言直唱了。
作品起始就这样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溢于纸间。“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图。接着,作者推出了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春天动人的景致,有嫩绿、绵软的春草;有竞开、斗艳的春花;有柔和传声的春风;有密密斜织如牛毛的春雨;还有抖擞精神尽力工作的人们。从这里,我们看出作者一扫以前愁苦哀伤的心境,以轻松愉快的情感做基调,写出了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光图。的确,作者面对明媚清爽的春景由衷地唱出了心中的赞歌:“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连用了三个比喻的排比句,来表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那么与此激情相一致,在朱自清的内心,他也认为人类应当踏着春天的脚步,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像这类以明快的文笔表现向上心态的还有《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虽然朱自清面对现实“逃避”了,但在这些散文中散发出的精神却显现出他对生活的关注热爱,要不,他怎么会用隽永秀美的文字把这存留暂短景物拉回书面,让世人随时可睹,睹之生情,又产生对祖国、对自然的爱怜呢?
当然,朱自清的散文远不止这些,他一生中留给后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作品,无论从构思、结构、语言、情致上,都是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我们透过这清幽细密的文字,似乎看到了他一生所走过的心路历程,由此我们再探寻朱自清先生的思想、追求便容易多了。
参考文献:
[1]伍仁编选.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朱自清卷.太白文艺出版社发行,1996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