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多元化评价方法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多元化评价方法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教学大纲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评价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更为有幸的是《普通高中评议课程标准(实验)》从教学的理念与操作的层面更有突破性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策略,尤其是对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了对学生评价的一些策略,本文试图从教学实际出发,以语文学科为例,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进行探讨。

一、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不仅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上不仅有老师的讲授,更离不开学生的问答,课堂是一个师生良性互动的场所和过程。语文课堂更是如此。

新形势下的课堂评价不再是传统式的单一评价,其评价主体、依据以及内容都应该是多元的。

评价的主体多元,就是主体既有老师也有学生。这就要淡化老师作为“裁判员”的角色,要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比如,学生阅读课文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可以让别的学生作出评价。这样,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学习状况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鉴别能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学生的参与并不意味着完全替代老师,老师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评价的依据多元,是不以教参的说法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凡是有利于鼓励学生思考的、有利于探求真理的说法,都可以作为课堂评价的依据。就教参本身而言,它只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参考,并不要求要将其奉为圭臬,更不能对其盲目迷信崇拜。而且,教参上的某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虽然是少数)。就学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的把握,对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同的时期对相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体会。而且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相同的知识的把握,对相同问题的认识,也是不一致的,是有差距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求同而忽视存异,故以教参的说法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不敢越雷池半步,深恐铸成大错。这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思考。所以,探讨多元的评价依据,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适当肯定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增强学生能力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评价的内容多元化,除了注重学生的回答外,还要注意到学生的提问、学生的辩驳等。如果说学生的回答还使其处于被动的话,那么,学生的提问便是走入了主动,学生的辩驳则是其自主思考的表现,即使有的思考不成熟。前贤说得好,“好问则裕”“学者必先会疑问”。由此可见,提问是很有必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问,不仅要指明解答的方向,而且要对学生的提问作出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辩驳也要充分重视,即使有些辩驳或许不成熟,甚至错误,但都应该肯定学生辩驳的勇气,并作适当的评价。

二、测试中对学生的评价

教学离不开必要的测试。测试是一种有效的鉴定方法,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应试教育下,测试的鉴定功能被推崇到了极致,往往以测试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只以分数来衡量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评价方式,极易将学生引入误区,会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获得高分,而不是获取知识和培养素质能力;同时也就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成了束缚素质教育的瓶颈。但测试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很有必要探讨在测试中对学生多元化的评价。

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分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时期对某一些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能反映和决定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测试在于发现问题,其目的在于在此后解决问题。这样的评价,会让得高分的学生警惕自满,再接再厉;也能让得低分的学生减轻甚至消除由分数而产生的压力,并能起到鼓励其上进的作用。

其次,老师在评卷过程中,不要死守参考答案,要根据实际情况变通。老师评卷的给分,是在测试层面给学生的最直观的评价。与上文所述的“不以教参的说法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相似,参考答案只是测试评卷的一种重要的参考而已。较之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答案是有很大的弹性的。有的学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看似不同,其实意思是一致的,这就要仔细辨别解读,要给足分。即使学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只要与题意有关,能言之成理,都要适当给分;如果比参考答案略胜一筹,则要给高分,给满分。这不仅是对学生的鼓励,更是对学生自主思考的肯定。在测试后的分析总结时,更要向学生讲明白给分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否认评卷要自始至终执行一个统一的尺度,这主要适用于平时检测之中,并未推广到选拔性的考试中去。

基于以上认识,不涉及教师教学质量评比的测试,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评卷。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提供有一种新的实践。在这种新的评价实践中,老师要作细致的指导,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作者单位 贵州省思南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