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胸怀全局”与“深入地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胸怀全局”与“深入地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驻站记者应该在培养新闻报道的宏观意识和主动意识上多下工夫,只有“胸怀全局”,才能更好地“深入地方”。具体来说,党报是联系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因此,党报记者应该在胸怀全局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而驻站记者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更需要及时把握中央、省委的精神,才能对驻地党委政府的一举一动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驻站记者远离编辑部,岗位带来的局限性使党报记者的独特优势大打折扣。尽管最了解地方情况,但也常有“身在此山中”的局限,缺乏全局性的把握,多少会受到偏于一隅的影响。如果说编辑部的记者是站得高、看得远的话,那么就要求驻站记者站得“低”、也要看得远,显然这是对驻站记者更大的挑战。

对于省报驻站记者而言,宏观意识起码要立足于全省。要尽量避免小题大做,大题小做甚至忽视不作。这种宏观意识的培养需要驻站记者在平时多保持与编辑部的联系,认真学习中央、省市的方针政策,了解上级的工作部署,既深入地方,又跳出地方,锻炼用全局的意识来思考、研究问题。

驻站记者不仅采访的活动范围处于全省的一个局部,更因为记者站人数往往很少,有时候甚至是长期单兵作战,虽然作为报社集体的一分子,与编辑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毕竟远离了报社集体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驻站记者在工作和学习上都应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获取“上面”的信息,同时把地方的情况研究透,并与别的地方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地域特点,多出一些“人无我有”的报道,让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当然,驻站记者在培养大局观念方面也不是没有优势。驻站记者号称“一方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需要涉及方方面面,工农商学兵、党政群工团,都是报道对象,平时采访中“自选动作”又明显多于“规定动作”,在工作中可以更广泛、更全面地接触社会实际,可以多领域采写报道,这些因素有利于拓宽记者的知识面,在实践中养成更加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驻站记者的优势与劣势都很突出,关键是看我们在工作中如何扬长避短,注意把握。

驻站记者贴近生活,容易在生活的大海中抓住活鱼,抓到大鱼,但仅仅依靠编辑部的“指令性计划”是不可能做好驻站记者工作的。驻站记者的新闻报道的线索来源主要是靠自己在平时的积累,只有平时培养出新闻敏感,在关键时刻才能抓住易逝和被表象所掩盖的新闻。

2007年6月中旬和7月底,由安阳县豫剧团排练的一台表现好军嫂吴新芬事迹的现代豫剧《大爱无言》,赴省会郑州和进京汇报演出,受到了党、政、军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活动结束后,安阳市委、安阳县委特致信向河南日报特别是驻站记者表示感谢,说这次活动之所以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河南日报功不可没!他们反映,在所有媒体中,河南日报以最及时、最充分、最到位、最抓人的报道,赢得各方敬慕。

按照惯例,一个县剧团演出一场戏,正常情况下似乎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可言,省报一般不作报道或简要报一下即可,毕竟,一个县剧团要想排出在全省全局上有指导意义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本报对《大爱无言》的报道却突破了这个惯例,先后推出10多条消息、通讯、特写、图片等报道,除其中两条是必发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记者在事件现场挖掘采访的“鲜货”。如《戏剧〈大爱无言〉的戏剧性遭遇 从遭遇冷脸到“一票难求”》、《〈大爱无言〉应观众要求加演》、《好军嫂“大爱”情动京城演出礼堂、下榻宾馆主动为〈大爱无言〉剧组减免费用9万元》等独家报道,均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安阳人吴新芬是河南省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她身上体现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了中华儿女、中原儿女淳朴善良的博大情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李长春、徐光春等领导同志对她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宣传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报之前也曾对她的事迹多次进行了报道。现代豫剧《大爱无言》就是根据吴新芬的先进事迹改编而成,是安阳市宣传吴新芬具体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具体举措。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全程随团采访。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始终将着力点放在能够激起读者共鸣的新闻点和兴奋点上:一是把宣传演出与宣传吴新芬紧密结合,不是就戏说戏,而是借戏说人,把演出活动当作宣传吴新芬感人事迹的载体,从而有别于一般文娱类新闻报道;二是重点报道观众的反映,千方百计挖掘具体的、生动的、鲜活的故事和细节,将现场和台前幕后的各类观众反映呈现给读者。

这组报道既不是省里要求的,也不是编辑部布置的。对于这样的非指令性而地方又十分重视的报道,作为驻站记者能否有所作为?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只要驻站记者胸怀全局,努力锤炼自己的宏观把握能力,非指令性报道同样可以做得有声有色,出新出彩。

如何才能增强自己的宏观把握能力?

首先,自觉而深入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在编辑部当记者,由于不断参加省委、省政府的各种会议,广泛接触各种文件和相关材料,对于各种方针政策的学习,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进行的,而驻站记者由于缺少这样的条件,所以在学习上一定要增强自觉性,除了要加强理论和政策学习外,也要注意在实践中加强学习。

其次,在深入采访上发挥自己的优势。驻站记者最大的优势,就是长期在基层工作,可以更直接、更贴近地与基层的群众接触,大量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方法和原则;在群众中考察党的政策执行得怎样,又是党报记者的重要任务,因此,掌握来自基层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记者更好地理解政策,更真实地把握大局。

新闻采访要深入基层,做记者的都知道,但在日常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并长期坚持并不容易。一是因为当了多年记者会产生惰性,从开始的充满激情深入基层到逐渐地习惯于从材料中编编改改,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二是因为记者面对考核的压力,要应付任务完成工分,新闻素材从会议、总结等材料中得来自然要比自己深入基层采访来得轻松。驻站记者一旦在深入采访方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仅仅满足于开开会、拿点材料、赶赶场子,或者只从当地的报纸上寻找二手的消息,身在基层照样难以获取有效信息,对于不断变化的城市照样把握不准。

再次,驻站记者应当特别熟悉自己的报纸。报纸的版面语言凝结着编辑发现新闻、做好新闻、做好标题的劳动,体现着编辑部的意图。驻站记者远离了编辑部浓厚的工作氛围,对于自己报纸的阅读,很大程度上是跟上集体节拍的学习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读者,更不能满足于仅从网上获悉今天的报纸登了些什么信息。

记者的宏观把握能力,虽然体现于平常的一言一行,但最重要的仍然是通过自己的稿子来“说话”。对于驻站记者来讲,记者的宏观把握能力是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反复锤炼的,也可以说写作是增强宏观把握能力的方法。驻站记者长期在驻地工作,由于视野的局限,在写稿、发稿上存在明显的劣势。为走出困境,就要把发稿的着眼点放在源于驻地又高于驻地上,这就要求我们放眼全省甚至全国看驻地,在全局观的指导下“跳出驻地”写稿,只有这样才能变劣势为优势,让非指令性的报道也出新出彩。

总之,“胸怀全局”与“深入地方”在驻站记者的工作中往往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驻站记者既要注重“向上”的学习,也要注重“向下”的了解;既要用当今最先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念武装头脑,又要对身边的城市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