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开世界文化之窗 展示异域音乐景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开世界文化之窗 展示异域音乐景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后半期,由于高科技的兴起、信息技术的革命、资本的跨国跨地区联合以及世界上原来各种出于政治边缘的群体的兴起,西方世界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到后现代时期。“消除中心、复苏边缘;反对同一,追求多元”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题。近二十余年国内外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关注异域音乐文化,且身体力行地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2007年9月,笔者在南京参加世界民族音乐第三届年会时偶尔购得了一本中国音乐家协会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自明先生的新著《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读后深感此书为我们推开了一扇全方位了解、理解异域音乐的文化之窗,使人游走其间,目不暇接,景致盎然,获益良多。

一、中国文化需要世界音乐

“音乐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文化风格的精华。对许多人来说,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民族音乐学学科的逐步建立,研究领域日渐扩大。在继续深入研究国内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利用出国交流、深造之机也开始对国外音乐的采访、介绍,进而对国外的音乐事象展开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音乐提供了广泛的参考,也为国内音乐学术事业的逐步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例如,俞人豪、陈自明著《东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书中探讨了中国以外的亚洲,以及与西亚属于同一乐系的北非阿拉伯地区的音乐文化。按照音乐文化与风格的特点,划分成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北非四个大的区域。从每个地区中,又选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音乐进行重点论述,叙述对象以传统音乐为主,只在个别国家涉及到现代专业音乐。陈自明著《拉丁美洲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该书针对拉丁美洲音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拉丁美洲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多种多样的民族音乐、拉丁美洲作曲家及部分音乐欣赏曲目,其中涉及大量中英文文献,为研究拉丁美洲音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洛秦著《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运用音乐人类学的视角,把作者几年来在美国各地大街小巷采集的各种形式的街头音乐活动作了客观深入的人类学分析。罗艺峰、钟瑜著《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华南与马来民族音乐考察及比较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是建立在全观法和泛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所作的既有对音乐形态、乐器构造的分析的音乐人类学的本体研究,又有对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尤其是我国华南各少数民族与马来民族音乐的比较研究。陈铭道著《黑皮肤的感觉――美国黑人文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从美国黑人的历史发展、社会地位、种族冲突等方面,站在人类学、文化学角度对美国黑人音乐进行文化解读和剖析。他还著有《与上帝摔跤――犹太人及其音乐》(民族出版社,2005)等。这些专著建立在作者自身的田野实践之上,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某一种音乐置于该国或该地的文化背景之中。不仅充分体现了“将某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对该民族成员(个体或群体)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而且也显示了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视域的逐步扩大和进一步的深入,即已从国内的各民族音乐考察研究向国外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领域拓展。在我国民族音乐学界,除了国内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之外,已经形成了一支以研究国外异域音乐文化为主的、不容忽视的研究队伍。

首先,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说,《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一书并不像以上著作专深,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民族音乐研究专著,而是一本基于国内读者的需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大众普及性读本。“在中国,长期以来由于主观、客观上的各种原因,我们对世界上的音乐文化知之不多,主要集中在欧美的艺术音乐和中国本国的音乐方面,对南亚、东南亚、阿拉伯、拉丁美洲、黑非洲、大洋洲的音乐我们所知甚少。”但正是这样的读本,它的受众面、影响面往往会更广、更深。作者作为一位国内知名的世界音乐研究专家,并没有始终站立于学术研究的高地之上翘首以望,而是脚踏实地地做一些当下急需的普及性基础工作,体现了作者学术研究的初衷,即研究音乐的目的在于推广普及音乐文化知识,从而开阔国人的文化视野,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发展本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全方位的开放,面向多元的音乐世界是21世纪的大趋势,21世纪的中国音乐家、音乐爱好者应该在重视本国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跳出狭窄的圈子,以新鲜的口味,喜悦的心情来品尝世界上绚丽多彩、营养丰富的各种音乐,从中汲取活力,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音乐事业”。@充分道出了作者撰写、出版该书的真实目的和良好愿望。

其次,作者出版本书基于音乐学界世界民族音乐学科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外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介绍在我国是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的艺术音乐。对于“非欧”的音乐,尤其是传统音乐我们了解甚少。“世界民族音乐(我这里特别是指对第三世界音乐的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正处于草创时期。第三世界的音乐资料极为缺乏,人手不足,长此下去,与世界上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距离就更大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世界民族音乐,关注这藏着的声音!”@表明了作者对该学科发展的殷切期望。而该书则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书中并非是以上地区音乐资料的一般性搜集,而是建立在作者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的实地考察和亲身感受之上。书中不惜运用大量的笔墨描述本地区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特色等,而对音乐的本体,诸如音乐的体裁、结构及其旋法特征和音乐风格的叙述和归纳也是相当细致和深刻。“要理解不同的音乐,需要从他们本身的特性来进行,也就是说,和我们研究文化一样,我们要把音乐当作一个整体来谈论,不能加入我们对音乐的不恰当的理解。”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宏观视角,即体现文化中的音乐和在音乐中体现文化内涵的学术思想。

二、中国音乐教育需要世界音乐文化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本质上是以研究“非西方社会”――包括亚、非、拉美、太平洋岛屿――为目标的。是为了把所谓“异文化”当成与“本文化”(如西方文化)具有同等地位和价值的实体加以理解,并通过这种理解思考“本文化”的局限。这是人类学从全球文化时空建构迈向文化多元并存观的具体表现。与现代社会的文化统一和普遍化倾向思潮相对立,多元文化论就是承认和提倡文化上的多元性,极力捍卫文化上的多样性。“民族音乐学倡导树立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主张抛弃本位文化中心主义的音乐价值观,尊重世界上每一民族文 化中的传统音乐,反对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音乐价值观,无疑会在本学科的理论建设和研究实践中发挥出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唯有这种努力才可能达到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目的。”《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一书正是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和方法论之上,在肯定文化多样性的条件下,充分尊重世界各个国家或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紧紧依托于民族文化,尤其民族风俗礼仪,忠实、客观地考察所关注的音乐事象,详细地对其进行全面的记录、描述和解释。例如,书中有关印度音乐文化的介绍,先作一总体的介绍,包括了四个部分:一、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印度文化:二、历史悠久、风格多样的印度传统音乐;三、印度对传统音乐舞蹈的重视和支持;四、印度电影鸟瞰;而后又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话题深入叙述,如“灵魂的声音――西塔尔琴与拉维香卡”、“当东方与西方相遇”、“行走在泰戈尔的音乐天空”等,既有历时性的描述,有对古代音乐文化历史的讲述,又有现代音乐的介绍,更有共时性的分析。在“印度音乐断想”一文中,结合印度的音乐实践提出了自己长期思考的三个问题,并予以归纳解释。1、“为什么印度音乐的特色如此鲜明,以至于即使是一个外国人也能比较容易地辨认它?”“是印度人民在南亚的特殊环境、、人文气氛中的独创,体现了印度人民刻意追求审美情趣的‘情’和‘味’”。2、“为什么印度的传统音乐保存得比较好?”“由于印度传统音乐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人们对传统音乐具有深厚的感情”。3、“欧洲乐器是如何被印度文化所同化?这说明了什么?”“从欧洲乐器变为印度的民族乐器,这说明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至今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印度传统文化的力量”。涉及到音乐文化的民族特色、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对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等几个重大的命题。凸显了一位民族音乐学家的审美态度和理论思索。作者在书中精选了近30首世界各地的代表性音乐音响资料,像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战舞、菲律宾的竹乐团、阿塞拜疆的木卡姆、几内亚的《寻找爱人》、巴拉圭的竖琴与印第安排箫等,这些乐曲、乐器音色、乐种都难得一听,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离不开音响,运用听觉感受作用于内心,沟通情感,启迪智慧,其文化意蕴独树一帜。该书游历于东方与西方之间,亚洲与大洋洲之间,从古老的印度音乐岛到日益繁荣的西班牙的民族轻歌剧――萨尔苏委拉,从北非的东北部人类始祖留下的声音到居住在新西兰毛利人的音乐,为我们揭开了一幅幅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的彩色音乐世界,聆听这些深藏着的音乐,遥远而古老,让人遐想连篇;现代而时尚,余音绕梁,使人回味无穷。如同珍贵的矿藏,等候着读者的发掘和享受。从本位文化中解放出来,透过文化的窗口来理解世界不同的民族音乐。甚至可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

全书分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五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音乐,包括乐种、乐器、音乐家等。作者从1956年以来,长期从事世界音乐的教学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音乐文本和音响资料,书中大部分是作者几十年来采集和录制的音乐和采访感受。文笔流畅,有的带有游记、散文性质,使人读来饶有兴致。如“藏着的声音”、“灵魂的声音――西塔尔琴与拉维一香卡”、“走进遥远的年代――凯尔特音乐”等,带有散文诗般的文字充满着民族音乐学家的浪漫情怀及文化体验,再配有丰富的彩色图片,在轻松的心情之下细细品味不同的音乐风情。数十篇篇幅不大的音乐人文描述,深藏着每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宏大的音乐文化叙事,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该地域的音乐风情提供了初步、简洁的文本。也为我国的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积累了一定的参考资料。

该书的出版,为国内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尤其是对国外的音乐研究提供了一部有积极意义的读本。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的音乐文化,尤其是第三世界音乐文化,扩展年轻人全球化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也有利于我国世界民族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吸引更多的莘莘学子加入到这一行列里来,共同推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的大学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教育课程,为了推动我国的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都有专人研究亚非拉美音乐,中国音乐学院还开设了此专业,中央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还编著、出版了相应的教材,但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还十分薄弱。如今在欧美、日本的著名大学和研究院中,都已开设了介绍世界民族音乐的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演奏的课程,美国当代的民族音乐学家胡德对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音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专著,还把其引入美国大学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们亲自参与演奏另一种文化的音乐,进一步从感性上理解、把握这种音乐风格。仅“在美国已有一百多所大学的音乐系开设了演奏‘甘美兰’音乐的课程。”日本也有约18个甘美兰乐队,加拿大、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也都有甘美兰乐队。还规定从小学音乐教育开始就要设立多元化的音乐课程。“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人民发明的钢鼓音乐响彻加勒比海,并且已经入到美国、加拿大的中学音乐教育课程中。”从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的角度来看,世界音乐教育总体发展方向出现了四个新的音乐交流方式的定位:1、非西方正宗的传统音乐在西方音乐教育中已逐渐获得地位;2、音乐作为文化定位来教学与交流:3、不同文化音乐主体之间的关系都应是平等的、互为文本的;4、全球多元化视角与新的学术资源的出现,打破了在音乐普遍性与特殊性方面的认识。我国的经济正快速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地位日益凸现。要与世界发展同步,文化教育也必须一致,开设世界音乐文化教育课程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该书的出版为有条件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施多元化教育提供了参考文本和音响。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不同的音乐文化,扩大我们的文化理解,增加我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开放的耳朵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