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京大屠杀》听课实录及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从课堂教学实录入手,分析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技能方法的运用,并对教师授课特征做出评价。在教学实际中观察教育理论应用,对指导教学实践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课堂实录
(教师:锦州市三中高玉奎老;学生:八年一班;时间:2014年4月25日)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今天学习第十六课《南京大屠杀》。找一个同学到前边来,考一下这一节课的成语。其他同学在练习本写:蹂躏、褴褛、鼓噪、蛊惑、寻觅、举世闻名、步履蹒跚、毛骨悚然、令人发指、凶神恶煞、惨绝人寰、逝者如斯,完毕。大家齐读两遍。
生:齐读。师:注意褴褛的发音及注音。回忆上一节学习的内容。
生:两个内容,两个层次。师:谁能把给我解释一下?
生:三个层次,一、在南京的经历;二是写在南京的暴行;三是勿忘国耻。
师:对不对?生:对。
师: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文章是什么类型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是什么?那么这一节应该做什么?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两个突出特点分别是:真实性和文学性。那今天我们就来看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和文学性。上一节已经说过,那么这篇文章具备报告文学的时效性吗?这是1937年的事,时隔这么多年,这篇报告有没有时效性。
生:有。师:时效性体现在哪儿?
生1:当时的事实为证,告诉我们勿忘国耻。
师:还差那么一点儿,文章的写作背景是1982-1986年日本右翼分子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时作者挺身而出,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他们,你们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不可抹杀的。今天咱们就把这些证据罗列出来,看看哪些证据证明南京大屠杀是真实的。确实是发生过的,你们不该否认。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快速在文中找到证据。
师:哪位同学找到了?生1:静缘老太太的回忆。
生2:法庭证据。生3:随军记者日记。
生4:杀人比赛。
师:这些都是他们的暴行,但他们却把这些杀人恶魔作为英雄供奉。有好多证据,法庭证据说没有就没有吗?这是我们不能原谅的,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不会放过他们。所以这些企图想要不承认也是不行的。所以日本不要散布这样的言论,人在做天在看,态度比德国恶劣。作者列举这些证据有什么作用?每一个事例都是一个问题,多个事例多个角度、多侧面来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一个个事例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在告诫那些右翼势力证据不可抹杀。这些证据并不是苍白的,并且每一个证据都非常具有说服力、冲击力。我觉得这一点就离不开报告文学所具有的文学性,那么大家看看这篇文章哪些地方能充分体现其文学性?
生:讨论。
师:什么是文学性,文学性就是用多种方法进行描写,使其具有说服力感染力。我们一方面体会到报告的真实性,也离不开文学性,大家来看看那些体现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讨论两分钟。
生:讨论。
生1:对静缘老太太的描写有神态、有外貌,这些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
生2:对日本侵略军的描写。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2:凶神恶煞的描写,日军的表情。
师:一篇报告文学以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这里对中国的无辜百姓进行屠杀,死伤30余万人,这就是写作的倒叙。
生3:环境描写,之前的南京于现在的南京对比。还有静缘老太太前后状况的对比。
生4:南京大屠杀。
师:文学性都具有作者想象的含义,那么在报告文学中如何虚构呢?
生:觉得当时的真是还不够,需要自己想象一下还原当时的场景。
师:他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好“还原”,提示大家一下,在谈到文学性的时候必然离不开虚构。那么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虚构的本质区别是:小说是创造性的想象,而报告文学的想象就是还原的意思,这是二者的区别。作者之所以敢在南京大屠杀运用想象,实际他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多方调查取证展开的想象,觉得当时就应该是那样的情景,给人一种真实感。大家一起来感受当时的氛围“半个世纪过去了……
生:齐读师:提醒中国人们,提醒你们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师:以后的道路我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心里装着一颗爱国心!下课!
二、教学评价
(一)教学方法实用
听写。生字词部分是听写,让一个同学到前面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听写。老师读重要的词语,并加上词的解释,既能提示学生回忆字形,又能在让学生会写又懂其中的意思。叫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代表学生的掌握程度,而且写在黑板上字也代替了教师的板书,为之后的读字词,节省了时间。教师带学生读字词,不是只一遍就过,而是每个词语连续三遍,训练肌肉的熟练度也加深印象。为什么对这个部分非常感兴趣呢?对照我们平时上课,处理生字词的方法都是找出来困难的字词读几遍就过了,更可怕的是,我还以为这就是正确的最好的方法呢。高老师在这一方面,把基础知识扎得很实,重视识字与写字这方面的教学,为学生学习语文打下了好的基础。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方面,但是能看出教师珍惜课堂时间,打造高效课堂的能力。
回忆上节课所讲的划分文章层次的内容时,板书一个大“E”,中间一“横”又继续画了一个小“E”,简单的两个个字母,就将整篇文章的段落层次清晰的展示出来,可见教师设计的成功和教学功力的深厚。
(二)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高老师并没有改变平时上课的习惯,也是安排了几名同学做了课前演讲。包括深入分析课文时,老师提一个问题“表现文章真实性的例子都有哪些?给你们三分钟照出来”,三分钟过后,老师拍手表示时间到,学生回答,老师问大家说对不对,大家说对,教师版书跟上。流程是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规定时间――然后学生来回答――教师点评,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做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三)教学内容讲解透彻
我们听的课是第二课时,课文体裁是报告文学,教学紧紧围绕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两大特点讲解,教学重点突出,讲解透彻。讲解真实性时,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提到的例子,共十件,教师分别板书在黑板上,紧接着问这几件事都是从那几个身份方面写的,总结出来是从受害者、旁观者、侵略者三种身份方面写的。事件例子多加上人物身份全面,由此可以看出南京大屠杀确实发生过,也证明了本篇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这样一讲,清楚的理解了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点,这要归功于教师讲解透彻。
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听课使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收获也很多。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参考文献:
[1]成进强. 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缑兴国. 论语言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D].青海师范大学,2012.
[3]汪隐凤.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4:165+174.
[4]杨文颖. 情感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推动[J]. 语文建设,2014,1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