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境外医疗保险制度看中国医改取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境外医疗保险制度看中国医改取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境外医疗保险制度比较

第一,市场主导型(以美国为代表),即美国模式。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实施商业医疗保险的典型。美国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政府性的社会医疗保障计划(穷人的医疗救助和老人、残疾人的医疗照顾)、雇主型医疗保险计划及个人投保的商业医疗保险计划。政府性的医疗保险计划主要包括: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的医疗保障计划和为穷人提供的医疗救助计划。目前,美国80%以上的人口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医疗保险,80%的医疗总费用由医疗保险组织支付。2004年美国的医疗费用为1.9美元,占GDP的16%,是经合组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美国人每花6美元,就有1美元用于医疗。然而,在如此之高的费用下,仍有大约15%的人口没有医疗保险。

第二,国家福利型(英国、加拿大、瑞典为代表),即英国模式。英国医疗卫生服务特点:国家推行福利政策,实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NHS),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且是双向转诊体系。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分为三个管理等级:社区基础医疗系统、社区全科诊所和城市综合性医院。社区诊所24小时提供最基本的保健服务,并在必要时将患者转诊到上一级医院。英国所有的纳税人和在英国有居住权的人获得全面、免费的医疗服务。卫生经费主要来源于税收和社会慈善经费,英国将卫生经费支出列入国家总预算,医疗费用的84.9%来自政府税收,11.5%来自社会保险基金,病人个人负担仅占2.9%。在英国,医疗卫生费用年度增长率在3%左右。

第三,公共合同型(德国为代表),即德国模式。德国实行一种强制性的、以社会健康保险为主、辅之以商业保险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公立、私立都可以)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才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德国的社会健康保险制度覆盖了德国91%的人口,加之商业保险,德国整个健康保险制度为其99.8%的人口提供了医疗保障。德国卫生体系中提供者和购买者的分离比较清晰,两者是合同关系。德国医院的所有权也比较清晰。德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医院服务和门诊服务的分离,开业医生和仅限于提供住院服务的医院间存在明显的分隔,甚至后两者间的分离比任何国家都严格。

第四,公私功能互补型(香港、新加坡为代表)即香港模式。香港现行的医疗体制主要有两套医疗系统:一个是政府高度补贴的公立医疗系统;另一个是私营医疗系统。由私家医院和私人医生提供服务,以商业运作为原则,收费非常高昂,政府没有任何补贴。香港的公立医院一般都规模较大,主要以收治大病、重病为主,门诊病人不是其主要服务对象,因此94%的住院病人都是在公立医院诊治的,而门诊病人只占到15%左右。香港政府对医疗行业的补贴占GDP的12%左右,市民享受的几乎是免费医疗,病人在公立医院只付3%的费用,其余97%的费用由政府补贴,而且一日三餐免费。但随着香港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住院病人逐年增多,导致医院的床位周转率低,许多病人到公立医院看病要等待很长时间,市民抱怨增多,加之公立医院实行的是高补贴、低收费,公立医院承受着日益沉重的费用压力,难以满足市民不断上升的服务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香港医院管理局加强了与公立医院与私营医院的合作。

二、医疗制度模式评价

就美国模式而言,其医疗制度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其中70%的服务是完全靠市场的,政府承担的老年人和穷人的医疗责任不到20%,还有10%是没有医疗保险的。美国的医疗成本非常昂贵,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每年达到5000多美元。美国模式可以让中国学到很多东西,但中国要考虑的是医疗成本。目前中国人均GDP还不到1000美元,且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就英国模式而言,医院属于国家,国家给予全额补助,医生是国家的公务员,老百姓直接去医院看病。英国的国民卫生服务(简称NHS)的瓶颈集中在两点:一是资金不足,二是效率低下。如新加坡李光耀的夫人在英国患突发性急性脑溢血,送到医院后却被告知要排队等候,李光耀只好冒险护送病危的夫人回国治疗。他怒斥NHS是全世界最差的医疗服务。此外,英国NHS医院的医疗设备和设施老旧。中国曾经也走过这个体制,由于其激励机制不够,医疗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低下。相反,若靠市场,其激励机制又会导致过度服务,价格太高。

就德国模式而言,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尽管几乎囊括所有国民,其中约90%参加了法定保险,约8%参加私人保险,然而这种制度也逐渐表现出其弱点:首先,收缴保险费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即入不敷出的矛盾日趋尖锐。其次,德国医疗保险体系完全在国家监控之下运转,内部竞争不足,存在大量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问题。德国是目前世界上医疗费用支出最高的国家之一。

就香港模式而言,医院的投入完全由政府负担,但政府每年投入的钱有85%用于医生和护士的工资,营运成本占不到15%,医生和护士都是公务员。香港的公立医院市场份额占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95%以上,私立医院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医院归国家所有的,但实行公司化管理。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政府全包”的高福利国家模式,即英国模式,不适合中国。因为在此模式下,公立医院由政府全额投入,老百姓免费看病,而政府全包必然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效率极低,二是政府会尽可能压缩开支。例如,在英国拔颗牙都要排半年的队。为了降低人力成本,英国很多医生都是来自非洲。但医疗投入相比,中国与英国也存在差距。如目前英国的人均GDP为24462美元,卫生费用所占GDP的比例为7.3%,人均卫生费用达到1774美元,而中国的人均GDP为3852美元,卫生费用占GDP的5.3%,人均卫生费用为205美元。同时,从政府和个人负担卫生经费比例上看,中国也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世界各个国家的医疗保健经费支出中,中国个人负担60.6%,而政府,包括预算内和社会支出占约40%,而其他国家是平均个人负担38.2%,其余由政府负担。

第二,市场化为主的美国模式不适合中国。“美国模式”是市场主导型,在这种模式下,公立和私立医院在市场上平等竞争,政府除了严格监管外,只负责为穷人、老人医疗买单。靠市场主导的结果是医疗服务越来越好,但医疗价格也越来越高。如美国人均年医疗费用为5000美元左右,而中国人均卫生费用还不到1000美元。

第三,德国的公共合同制和香港的公私互补也不适合中国。“社会医保”的德国模式在中国现在还缺乏相应的制度环境,如中国还缺乏正式的劳动制度,存在大量的、分散的劳动关系。若按照“德国模式”,则需要单独设立医保机构,然而这又将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另外,现在我国的第三方独立的中介、非政府机构发育也不够成熟。伴随香港人口老龄化问题愈来愈严重,香港模式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市场化,是与公共经济理论背道而驰。除了病人被“宰”、被剥削外,另一个后果是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坍塌。由于医药费用不断上涨,靠社会保险无力承担。另一方面,倘若政府全部买单,也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财力支持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承担的是基本医疗服务,在基本医疗服务之外的需求应由私人医院来提供。当前倡导的公益性、公平性问题和私人资本对医疗领域的投资并不矛盾。从医疗服务的购买、提供、价格等因素来看,医疗市场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区分市场与市场化。市场化是指将医疗领域放开,竞争自由化,由市场来调控,但这样的市场化并不能自动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承担起“裁判”的角色来监督医疗市场,确保医疗服务供给的公平性,而效率问题由市场来解决。中国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市场定位问题,中国医疗改革应按照“一个制度,多个标准”的基本原则,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系统性、连续性和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在这个医疗体系里,基层的小病治疗由政府免费提供,一般的大病治疗靠社会医疗保障来完成,重大疾病的治疗则求助于商业医疗保险。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