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正确择业价值观的培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正确择业价值观的培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制约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当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呈现出择业目标理想化、择业标准功利化、择业意向多元化等特征,这是由就业体制改革及多元社会价值观等多种因素促成的。在当前“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我们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个层面培育大学生正确择业价值观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187-02

大学生就业关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关乎大学生家庭的生活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今,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又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就业的P键所在。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心理倾向。”[1]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就业体制的深入改革给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大学生正确择业价值观的培育关乎“双创”发展战略的实现。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础上,探讨了“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正确择业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在不断调整和改变,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择业目标理想化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不少大学生由衷感慨未来理想工作与现实就业、生活压力形成的极大反差。现实中,很多大学毕业生择业目标过于理想化、就业期望值过高,没有了解和体认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想当然地以为凭学历和能力能容易地找到一份理想工作。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薪金待遇、晋升前景、工作环境及其他福利条件等有着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当择业目标无法实现时,他们宁可选择待业也不愿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总的来看,当前许多大学生没有客观地评估自己的专业基础、职业能力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状况,因而使其择业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择业标准功利化

择业标准是大学生做出职业选择的重要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助推了西方功利主义思潮在我国的渗透和蔓延,受其影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中日益突显。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过于看重短期的个人物质利益而忽视长远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利益。他们普遍首选经济发达地区,努力追求优越、舒适的工作环境、较高的薪水待遇及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很少主动选择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边远、落后的农村山区更是少有人问津;同时,功利化的择业标准使大学生择业时对岗位工作稳定性、工资、福利及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也有较高要求,像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薪水较高、工作稳定且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和地位的工作岗位十分“抢手”,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实际上落后的城市、边远山区的艰苦环境也能使大学生施展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三)择业意向多元化

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自主意识较强,敢于突破传统择业思维的束缚,更追求自由、自主择业,更强调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体制的构建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遇。他们有更多自主择业的机会,择业意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既有不少大学生追求稳定的“铁饭碗”性质的岗位,也有不少大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和职业素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也有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志愿投身“三支一扶”工作为基层发展挥洒青春,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也有不少大学生在国家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下选择自主创业或继续读研深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二、当前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当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呈现出择业目标理想化、择业标准功利化、择业意向多元化等多重特征,这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体等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就业体制改革与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一方面,当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巩固和完善。市场经济更加强调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就业体制也因此由传统的“统招分配”向“自主择业及大学生、企业双向选择”转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主择业就业体制的建立,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平台和机会,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就业挑战,这使他们择业竞争意识不断强化,择业态度更加自主化、择业意向趋于多元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加快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助推了西方思想价值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和渗透。在全球化势能作用下,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欠缺、服务奉献意识淡薄,在择业上形成择业目标理想化、择业标准功利化的倾向。

(二)高校扩招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偏差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持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毕业人数剧增,这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高校扩招虽然使众多大学生就业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强化,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求职准备,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呈现出悲观的择业就业心理状态,也有很多人仍然以所谓的“人才”自居,择业时“不将就”、要求高,高不成低不就从而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待业现象严重。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偏差也影响着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当下许多高校大都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教育,并开设相关课程。但是高校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缺乏有效针对性,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观各个高校在职业价值观课程和教育中的规划和实施,大多数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紧紧停留在课堂知识灌输和就业信息的阶段,未能深入到职业价值观的影响[2]。在教学形式上,很多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虽然作为公共必修课程,但教育内容体系不健全,采取大班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欠佳。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核心要素,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偏差是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功利化择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与家庭就业期望导向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生活的港湾,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熏陶影响意义重大,因而,当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与家庭教育和家庭期望导向密切相关。我们看到不少家庭长辈成员言传身教,教育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设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理性看待个人物质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鼓励他们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抗挫折能力和竞争意识强等,表现出积极的择业心理和态度。但不可否认,不少独生子女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是温室教育,父母过于溺爱,独立生活能力较弱,缺少生活历练抗挫折能力差,加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立个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容易失业、待业。另外,许多家庭对子女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给予过高期望。特别是随着教育投资的不断加大,父母普遍期待大学生子女工作的高收入、高回报,期望他们能从事社会地位高、薪水待遇好、工作环境优越并且发展前景好的理想职业。家庭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对大学生形成功利化的择业标准、理想化的择业目标产生重大导向。

(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就业形势认识的偏差

大学生作为择业主体,其择业价值的形成根本在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及其对社会就业形势的认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不少大学生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自我认知、自我定位以及对就业形势认识上存在偏差,他们没有认识到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文凭优势在逐渐弱化。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仍然以“人才”“精英”自居,自我定位不合理、择业期望值偏高因而形成过于理想化的择业目标。高校扩招及“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体制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职业素养不高,专业知识不扎实、职业技能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大学生则会产生自卑、恐慌的消极择业心理,也容易出现诚信意识缺失现象。此外,大学生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也导致了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功利化突显。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正确择业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大学生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正确择业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双业创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体在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体应同向发力形成强大合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以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少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深受西方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导致出现功利化的择业价值取向,严重影响了其顺利就业。从根本上而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靠发展,只有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才能把就业蛋糕做大。因而,加快经济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首要任务。但同时政府还应通过宣传教育以及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活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价值观,强化新时期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意识。大学生人生境界得到提升,他们就会开阔视界,就愿意扎根基层,扎根在贫穷落后地区,从而不仅成功实现就业,而且成就人生价值。

(二)强化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指导的主阵地,各高校应强化对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就业指导。首先,必须充实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线,同时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始终,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坚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相结合,塑造具有健康心态、健全人格的合格大学生;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辩证看待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合理协调个人价值和社会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勇于创新创业。再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应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且针对各个年级分别进行就业指导,以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低年级学生引导其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求职做好准备,对高年级学生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信息以及职业价值观教育。最后,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实践锻炼,鼓励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强化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三)转变家庭教育理念,设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家庭教育和家庭的期望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溺爱子女的温室教育观念不利于培养子女的自立能力和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家长应转变温室教育的理念,加强对子女的抗挫折教育,鼓励子女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积极应对就业挑战。同时,家长应转变盲目攀比的心理,抛弃不切实际的功利性要求,充分结合子女自身的实际情况,尊重和支持子女的职业兴趣和选择设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毋庸置疑,很大程度上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取向深受其家庭成员职业选择的影响,因此,其家庭成员正确的择业价值观的树立尤显重要。作为家庭长辈要做到言传身教,树立自身正确的择业就业价值观,正确处理好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关系、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积极响应国家就业政策号召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就业择业氛围。

(四)认清自我和社会就业形势,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首先应客观审视自我,认清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自己的职业兴趣,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职业定位,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且具有专业优势的职业。同时,需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社会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需求,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目标,并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一方面,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努力提升职业素养。大学生应该以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迎接严峻的就业挑战,为就业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应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夯实专业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加强实践锻炼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应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择业取向,特别是敢于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勇于创新和创业。另一方面,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强调:“青年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3]换言之,青年大学生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择业取向,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实现自身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薛利锋.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择业价值观教育[J].东北师范大W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蒋国纲.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J].青春岁月,2010(2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