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秋风秋雨为何愁煞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秋风秋雨为何愁煞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秋三月(尤其是深秋),秋风萧瑟,秋雨凄凉,秋木衰败,秋草枯萎,秋花凋零,大自然呈现一种容易让人(尤其是多愁善感的老年人)触景生情、忧愁缠心的凄苦悲凉之感。“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这两句动人的诗,更是写尽了秋日的凄凉与忧愁。有趣的是,这个“愁”字竟是由“秋”和“心”相叠而成的。那么,秋风秋雨为何愁煞人呢?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实,秋天因季节变换造成的特定环境让人产生忧愁(又称“秋愁”)的情怀,主要是由于人们此时的审美、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因素在情绪上的不良反应:

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出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产生忧郁不欢之情绪。夏日里,由于阳光充足,这种“褪黑激素”分泌较少。入秋后,因为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这种激素分泌就会相对增加;如果逢上秋雨连绵的不好天气,日照几乎没有,“褪黑激素”就会大量增多。“褪黑激素”的增多,还会使人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而这两种激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唤起细胞工作,它们减少,人体细胞就会出现“怠工而懒散”的现象,加上老年人往往因生物节律紊乱而睡眠不足,于是更易导致情绪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这就是古人说的“天昏昏兮人郁郁”。

气候变化规律表明,每年中秋前后特别是深秋时节,寒暖气流交替频繁,气温骤升骤降、变幻莫测,常常在每一次秋风秋雨过程中,都要伴随着一次冷空气的下降,民间俗语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这个道理。而低温条件下,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处于受抑制状态,容易产生内分泌功能紊乱,加上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的衰退、血管老化所致的血流不畅,对外界冷空气的不良干扰较常人要严重得多,常使身心难以协调,出现精神不稳,从而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影响人体,使机体发生相应的反应。我国古典医书《黄帝内经》早有这样的记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在秋雨萧萧、阴霾闷湿,或秋寒逼人、草木凋零、蛇虫蛰伏的时节,老年人由于触景生情,不免会发生哀叹人生迟暮的悲伤心理。中医还认为:秋天内应于肺,悲忧最易伤肺;肺气脾气一虚,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就下降,使秋天多变的气象诸要素(气温、气压和湿度等)更易作用于人体,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就似乎衰老得更快,甚至旧病未愈、新病又起。据有关资料显示:深秋至冬季是一年中因病死亡和发生自杀、诱发精神疾病最多的时间。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心、肝、脾、肺、肾)中的“肺”属金,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中的“悲”属金,四季(春、夏、秋、冬)中的“秋”也属金,且其气燥。而燥为阳邪,易耗津液;津液损耗则肺气虚;肺气虚则疲倦气短、头昏乏力、食欲不振。老年人由于各种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耐受性下降,更易受到秋燥的影响,引起心境不宁,伤感情绪随之而生。由此可见,“秋愁”是老年人对外界干扰做出的一种不良精神反应。

有关专家指出,“秋愁”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种“心病”,心病还需心药治,预防和消除的最有效方法是从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入手。首先要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保持稳定开朗的情绪,切莫“秋雨晴时泪不晴”地自寻烦恼,应该把秋天当作“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美好季节。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只要拥有如此豁达开明的心境,“秋愁”自然也就难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