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哈尔滨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具有生态环境、消费需求和政策支持三大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原字号产品多;产品市场开发力度小,销售半径小和投入不足而且规模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要依托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依托区域品牌,拓展多元化营销方式;依托绿色优势,多渠道引资;依托产学研结合提升技术含量,促进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关键词]绿色食品;生态优势;产业链

农业现代化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食品供应,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使用,造成有害化学物质通过土壤和水体在生物体内富集,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农作物和畜禽体内,导致食物污染,最终损害人体健康。相对于给环境和资源造成严重压力的“石油农业产品”而言,绿色食品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是指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本文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统称为绿色食品,与绿色食品生产和销售相关的所有部门构成绿色食品产业。

一、哈尔滨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

(一)生态环境优势

哈尔滨市地处松嫩平原东南部,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夏短冬长,四季分明,生态条件良好,无污染水域多,95%以上耕地都具备生产绿色食品的生产条件,是开发生态、安全、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的理想地域。

2010年哈尔滨市认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含山产品和水产品面积)已达3212万亩。其中,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幅射五常市、双城市、巴彦县、呼兰区、阿城区、延寿县、方正县、宾县的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

自2001年以来,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的认证面积、年生产加工总量和总产值增长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农民“三品”人均收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绿色食品产业是哈尔滨市可以做大做强的特色产业。

(二)消费需求优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已由数量上的满足转为质量上的提高,更多的消费者开始讲究食品营养、口味和卫生安全。同时,农村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也要求农业提高经济效益,这都有赖于农业的发展要向高端化转变。如小包装、精包装的方正富硒米、“水稻王国”的五常大米、宾西的分割牛肉、双城的喜丰收烤醋、正大的雪莲鸡等,这些绿色食品在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的同时,也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政策扶持优势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多年以来,高度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不断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扶持力度,将绿色食品产业开发作为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使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条短,产业结构不合理

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短,初级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2010年,哈尔滨市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9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75.3亿元,利税39.96亿元。参与农业产业化运营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60.8%。说明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大部分都是从事基础的种植业,产品精深加工比重低。而农产品加工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的产值构成应该是畜牧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的总和。据统计,美国农产品加工产值是后两者的3.7倍,西欧是3倍,日本是22倍,而我国只有0.38倍。从实际情况来看,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的产值构成也与中国整体构成类似。

(二)龙头企业少,品牌杂乱

市场开发力度小主要体现在哈尔滨市大型绿色食品企业少和企业品牌杂两个方面。在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仅有1个,占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量的25%;省级龙头企业17个,占全市省级龙头企业总数量的46%;市级龙头企业29个,占全市龙头企业总数量的39%。国家级、省级绿色食品企业数量还不够,规模也不够大。

目前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着品牌杂乱的现象,一个食品加工企业至少有一个牌子,像五常大米这样的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却很少。但是,2010年五常市具备使用“五常大米”证明商标条件的大米加工企业达260家,其中难免存在品质良莠不齐的现象,直接影响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化程度不够

作为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环节,发展绿色农业最重要的就是资金投入和龙头企业带动。但是,哈尔滨市绿色食品行业中大企业很少,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资金少,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以及科研与技术服务等产业支撑体系仍不完善。规模化种植基地面积偏小,数量偏少;规模化的生猪、肉牛、蛋鸡饲养场还不够,在良种选育和培养方面都趋于保守。

三、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

2010年黑龙江省政府把绿色食品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因此,哈尔滨市要紧紧抓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从生产源头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做大做强产业。

(一)依托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一环,是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组织者和带动主体,是联结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的载体和媒介。因此,要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靠龙头企业统一的管理制度,从生产环境、原料提供,生产包装等环节,统一种子、育苗、有机肥和操作规程。通过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的市场信息反馈,引导基地建设和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方向,规范基地的生产标准,延长产业链条。

(二)依托黑土文化,拓展多元化营销方式

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营销模式必然要向多元化发展。要依托黑土文化优势,将龙头企业的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有效结合,如双城市的双城堡牌小米既是地理标识品牌,也是绿色食品品牌。

1.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2010年哈尔滨市政府投入资金100万元,在全国最大的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直销中心设立了哈尔滨绿色食品展销中心,作为展示哈尔滨绿色食品形象的一个窗口,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利用展会平台,扩大宣传推介。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于2011年、2012年10月中旬连续两年在哈尔滨会展国际体育中心召开哈尔滨农业博览交易会,展示哈尔滨市18个区县的地方特色,树立哈尔滨农业大品牌的形象。

3.规范产品直销。在当前的国内食品安全形势下,许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既想买又不敢买。究其原因就是消费者担心买到假冒产品。因此要规范产品直销,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

4.网上开发。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巨大,而且有高速成长的态势。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4980.0亿元,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48亿人。网络购物有利于消费者快捷地购买到放心的绿色食品,而且价格也实惠,因此,哈尔滨绿色食品网上营销市场广阔。

(三)加大政府投入、管理,不断拓宽社会融资渠道

绿色食品的发展,既需要政府加大产业投入,认真贯彻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快绿色技术的普及,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管理,也需要吸引企业和农户的资金投入。2011年春季,双城市启动5万亩有机水稻示范区建设,示范区由双城市政府、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中良美裕公司共同建设,总投资达2.5亿元,由农民提供土地,农垦提供先进的栽培和种植技术,企业负责加工和销售。示范区5万亩水田全部集中连片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生产,实现从水稻种植到产品销售一体化经营,为场、县、企共建模式和规模经营途径开启了新的探索。

(四)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技术含量

1. 产、学、研结合提高生产者科技素质。绿色食品的生产要符合自然环境、原料质量、生产加工技术、储运环境等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规范。因此,应该依托种子培育、食品加工、营养科学、物流储运等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的突破,实现产、学、研三方联合推动绿色食品技术创新发展。依托农技推广部门的科技力量,通过科技大集、农民科技文化节、农民科技知识大奖赛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规范。做到市有典型县、县有典型乡、乡有典型村、村有典型户、户有绿色食品知识明白人,提高生产者科技素质。

2.充分发挥各级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优势。哈尔滨市现有3个国家级、6个省级、3个市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基地) ,分别落实在55个乡、102个村,其中种植业园区7个,养殖业园区3个,食用菌加工业园区2个,涉及农户52000户。要充分发挥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建设标准高、带动力强和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推动农业生产基地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应用核心产品研发以及新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鲜立群.甘肃农民收入问题研究[Z].甘肃农村年鉴,2009:85-90.

[2]王德章,王甲.新形势下我国食品消费结构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6):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