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学具操作“三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学具操作“三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所以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加强直观,培养动手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知,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合理的、有效的学具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解决数学问题,优化课堂教学等等。遗憾的是,当前我们教师经常会因为准备学具较麻烦,学生上课纪律又易乱,而尽量避免使用学具,能不用就不用。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学具是一种学习手段,通过操作可为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和规律上提供感性认识,发展学生数学的能力。学具操作不能简单地由着学生的兴趣动手“玩”。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要提出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观察或思考的问题,操作前要让学生听清要领,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动手操作,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在操作中要加强巡回指导,使学生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切实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需要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创设情境列出算式“9+5=”之后,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通过小棒来摆一摆,那么学生就毫无思路可言,或者左边摆出9根,右边5根;或者就动手“玩”学具,摆各种各样的图形;反之,如果在让学生摆之前,明确提出:怎样移动小棒能很快算出得数呢?接着再加以引导:①1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③最后的结果是怎样?是怎么摆出来的?怎样列式?或者:①5根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成10根?②另5根小棒哪里来?怎样摆?③最后的结果是怎样?是怎么摆出来的?怎样列式?这样通过思考和操作,在学生头脑里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另一数里拿出几与之凑成十”,不仅让学生理解算理,更强化了“凑十”的方法。

可见,在以师生双边互动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只有目的性明确的学具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才能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要有合理的选择性

使用学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否选用学具,选择怎样的学具应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需求而定。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一课时,学生的反应引起我的思考。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课堂上就是借助小棒来让学生理解算理,所以学生一听要摆小棒就说:“啊,还要摆小棒啊”。在学主看来,自己已经会算了,摆小棒就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另外,小棒的出现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后仔细想想,既然学生已有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经验,如果学生能够说清算理,那么本节课也就不需摆小棒。对后进生来说一也许有些难度,但我们可以依据课件演示,让后进生直观地理解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时候是怎么减的,这样既能避免学生为了玩学具而分散注意力,又能理解算理,一举两得。

可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学具操作是必要的、有效的、可选的;无益于教学的、分散学生注意力和妨碍学生思维的学具操作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应杜绝的。

还有就是要注意学具的选择。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容易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难以在操作中保持定向注意。尤其是当观察重点为操作过程而非操作结果时,常常没能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如,教学《钟面的认识》一课,学生带来了形状各异、花色不同、大小不等的钟表。在观察钟面上有些什么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排除形状、图案等的干扰。集中精力观察钟面上的数字、格子、指针一等特点,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

三、要有足够的思考性

学具操作不是教学最终的目标。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感悟、体会、形成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掌握学习方法,促进数学思考。因此,在学生操作之后,应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小组讨论等等。

例如,在“9加几”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学具摆出了“凑十”的方法,但对语言的描述还是有困难的,这时就需要让学生先想想你刚刚是怎么摆的,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这样还不懂的学生可以听会的学生讲,同时老师也有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想法,为后面的学生汇报做好准备,而且教师也能在巡视过程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

总之,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具的使用,并要有效地用好学具。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学具使用的技巧和时机,熟悉各种注意事项,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