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谁对百姓好百姓都明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对百姓好百姓都明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弹指一挥才六年,金铁面貌大改变。经济积累超千万,村民收入翻三番。村上建起小洋楼,百姓一步登了天。还是村民有眼力,多亏选上‘毕老三’。”

这是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河乡金铁村老农民陈宝祯2013年写的几句顺口溜,并把它贴在村委会走廊的墙上。谁走到这都看一眼,谁看了都“点赞!”民谣折射的是社情民意,是老百姓发自心底的歌。

“毕老三”是金铁村的党支书兼村委会主任毕远平。因为他在毕家排行老三,所以在金铁村,没人叫他的大名,也没人叫他的职务,一张口都喊“毕老三”,叫得那么随意,叫得那么亲切,就像自家人。

2016年初,“毕老三”被评为黑龙江全省农村“百名好支书”。受到了省委的表彰和省委书记接见。他领导的金铁村先后成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五星级示范村、全国1000个美丽乡村试点村。

幸福像花儿一样。生活像唱的那样

2008年,对于金铁村来说,命运攸关。村委会主任换届选举。全村选民总共一千多点,毕远平得980票,许多村民不知道他的大号,就写“毕老三”。候选人并没有毕老三,于是作废重选,结果他的票数比原来还多。民意不可违,毕远平硬是被民意的大潮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那时候的金铁村,怎一个穷字了得!集体收入为零,村民人均年收入七千来块。村上连个遮风挡雨的办公室都没有,村干部到处“打游击”,老百姓更惨,大多还住茅草房。“弯着腰拄着棍儿,披头散发掉眼泪:屋里能见天,屋外冒黑烟,”这是金铁村村民形容原来自己住过的破旧茅草房的情景。“冬天靠大山,夏天满地欢,”这是村民如厕的真实写照。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那时候,一开会宣传建设小康社会,村民就直撇嘴:“竞扯犊子!”老百姓嘴损点,这可是真实的民意呀!

现在的金铁村,做梦也想不到,516户农家与茅草屋、土坯房永远告别,全都搬进了6万平方米的“金铁鑫”小洋楼。小区内路面硬化、环境美化;路灯照明、闭路监控;图书室、阅览室、会议室、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宽敞明亮:村卫生所、百货超市就近就便;3000平方米的娱乐休闲广场,配置了专业音响设备,村民扯着嗓子使劲唱,晃开膀子尽情地扭。村里还特意举办了“金铁鑫园区健身操、快乐舞蹈队成立”仪式,十里八乡都来看热闹,这里俨然成了这一带的娱乐活动中心。

记者随机走访了几户村民,只见家家都是宽大的阳台,明亮的客厅,整洁的卫生间;冰箱、彩电、电饭煲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有些硬件大城市也比不上。但村民们感触最深的是,住上洋楼,冬天再也不用买煤、烧炉子、倒炉灰了,冷冬数九也能在家里洗上热水澡。但也有老人不习惯在屋里用坐便,跑下楼,到处找室外厕所。年轻人管这叫“幸福的烦恼”。

村民尚元红今年48岁,原来和父母挤在一块住,现在自家4口人,住70多平方米小洋楼。他说:“过去住的旧房大小不说,晚上下了工,要捅炉子,弄火,再焖饭炒菜,要三个多小时:冬天刨煤往屋里挑,掏出煤灰再往外面挑,两头折腾。吃完饭再擦擦灰,一整弄挺晚。现在个把小时完事。还有出去溜达的时间。最高兴的是我爱人,她腰椎盘突出,这回也不愁了。”

曹清玉今年61岁,老伴宋淑清58岁,记者到他家的时候,老两口正在屋里“斗地主”。屋里还养了10多盆花。一看就很有闲心。老两口告诉我们,房子建筑面积70多平方米,孩子结婚另过,只有两个人住。当时房子的市价是每平方米2400元,他们买这房子,每平方米才1340元,物业费全免,便宜透了。老两口把5亩多地包了出去。每年干擎着收入万十来元,再加上失地保险每月2100元,啥愁事没有,没事就侍弄这些花。正如村民的顺口溜:“家家腰包鼓,美丽又幸福。”

砍了“三板斧,”实现“一三五”

毕老三上任,也正巧应了“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句俗话,他确实砍了“三板斧。”

第一斧就是复垦回收。金铁村原来居住分散,辖区内有不少私挖滥采的废弃矿井,周围有大片的废弃土地,谁得便谁种;还有原本是本村的地,就因为洪水冲刷,河流改道,被别人侵占。毕老三复垦回收,统一管理。土地可是农民的命根子,这一回收,麻烦大了,打仗升天,寻死上吊,上访告状,鸡飞狗跳。毕老三有个老猪腰子,我出以公心,无所畏惧。你要讲道理,我就讲政策;你要豁出死,我就豁出埋,寸土必争,寸步不让。暴风骤雨过后,乾坤朗朗,共依法收回土地600多亩。

有这些土地垫底,毕老三腰杆硬,底气足,不卑不亢,引资招商。这是他的第二招。土地是最稀缺的资源,好比梧桐树,不愁不落金凤凰。市里的大企业如鸡西龙谦环保墙体材料公司、鸡西沃德洗煤厂、鸡西弘润洗煤厂先后落户金铁村。你发展,同发财,鱼水相依,互惠互利。与此同时,村里的果树场、休闲岛山庄,也引进经营大户外包。不用说集体每年增加收入几百万,光是安排剩余劳力就有一百多号人。

第三招就是调整种植结构,并建起一座占地800平方米的蔬菜深加工基地,借助鸡西市宏滴农副产品科技服务公司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

用文字概括这些措施。平淡无奇,苍白无力。要知道6年的时间,在具体工作中,有汗水和血泪,有悲苦和欢欣。有荆棘和险阻,有苦口婆心,有唇枪舌剑,有惊心动魄,甚至还有刀光剑影,这些在这篇短文中难以尽述。这里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世人,仅仅六年的光景,金铁村的集体积累达到了1000多万元,固定资产达到3000多万,人均收入达到23000多元,还蹭蹭不断往上涨,不仅成了全区“首富”,还实现了“一三五”。

一统一:村民统一搬进新居。村民筹一点、集体出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四个一点,筹集6000万,一年多一点的光景,第一期4.6万平方米的“金铁鑫”拔地而起。横空出世,绝不亚于“深圳速度”!关键是每户配送15平方米的地下储藏室,村民们原来担心住楼没法腌菜、放农具、堆个破东烂西的顾虑,烟消云散。

三免除:免除村民的合作医疗费用。全部由村里承担,参保率100%;免除困难户的所有医疗费;免除所有住楼户的物业管理和燃气配套费。

五补助:新考取的大学生每位补助2000元,考上名牌大学还多:老人去世补助丧葬费20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助200元:困难户和老党员每年补助200元;养老保险每年每人补助100元。这“一三五”可不是气吹的,在金铁村那真是史无前例,感天动地。

住上小洋楼,日子还要更上一层楼

搬上新楼只是改善了生活环境,如何让全体村民收入更上一层楼,这是毕老三时刻挂在心上,日夜动脑筋谋划的大事。

村民陈辉亮和张淑兰两口子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紧,但这两口子有商业头脑。搬上新楼之后,毕老三就动员他俩包下了一楼180平方米门市开超市。门市没开张,问题接踵而至:电力超负荷总停电;还有自来水,原来的管子细,大量用水,几天就把管子憋坏了。个人去找有关部门,搬不动人家。毕老三亲自出马,三番五次找电业、自来水公司,利用自己关系和影响力,很快就把难题化解了。这还不算,他利用自己曾经在信用社工作过的便利,主动帮助他们协调了5万元贷款。现在贷款早就还上了,每年的盈利额保守说也在7万以上。陈辉亮和张淑兰两口子常说:“这哪是我们开店啊,赶上毕老三开店,我们赚钱了!”

还有那个残疾人张洪君,承包楼下620平方米门市开饭店。第一道坎仍然是用电增容卡住了。毕老三要来张洪君的残疾证,一趟又一趟去农电所“磨叽,”光是解决拉线增容单做电表不够,还得寸进尺争取优惠政策,到底是说服农电所给减免了2万多元费用。饭店开张营业。张洪君第一个就想到了毕老三,结果他来转一圈,连口水都没喝就悄悄溜走了。

这样的事,在毕老三看来,都是应该应分的:“不给老百姓办事儿,老百姓选你干啥呀?”

租得起门市,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村民怎么办?毕老三东跑西颠搞调研,反复上网查资料,层层开会细商议,一个个新的、更具特色、更有潜力的规划相继落定。并很快付诸实施:

“秋葵”不是热门畅销的营养保健蔬菜吗?他带人到已经种植成功的方正县参观之后。决定开辟基地,先建10栋标准化大棚。水电路三通,先干出个样来示范。然后带动村民大干快上,最后发展到100栋。“秋葵”的市价,在鸡西市现在一市斤10多块,供不应求。

“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村里前期投入300万元建起标准化驴圈1500平方米。先养300头试验,目标是1000头。作为配套产业,村里又建一个酒厂,收到一石两鸟之效:烧出纯粮好酒打自己品牌。酒糟成为驴的糖化饲料。与此同时。10万头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小区,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

金铁周边大多种水稻,可附近却没有加工厂,拉到外面加工,来回一折腾加大成本不说,加工的质量难以保证,且品种单一。于是,一个水稻深加工联合企业的蓝图很快绘制出来。

此外。还有智能养老中心,银发世界。朝阳产业……毕老三用超前的眼光、无比的魄力、独有的智慧以及他一心为村民共同致富的坚定信念,为我们勾画出金铁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谁对百姓亲。百姓给谁爱

毕老三虽然算得上十里八乡一带的能人,可他也没长三头六臂,没啥绝招。那他上任以后,金铁村为什么就像变魔术一般,日新月异大变样。天翻地覆慨而慷?

毕远平曾经说过:“我忘不了老百姓为了我,上访下跪的情景,我忘不了70多岁的老太太吕守彩抱着我哭的那份慈母情,忘不了村民们投出沉甸甸的那张票。每一张票都是一颗滚烫的心啊,我要对得起老百姓那张票,老百姓就是天!”

这也是他不顾爱人的强烈反对,毅然放弃自己的家业,勇敢挑起重担的初心。

毕远平高中毕业后,在农村信用社上了三年班,别人挺羡慕,可他嫌把身子,挣那么几个有数的钱,说啥也要辞职下海干个体。他熬过洋蜡、沥青,倒腾过煤炭,收运过粮食,后来又开砂石厂,打眼放炮,动静不小,进项不少。成了村里的“首富。”自从当上村干部,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整天想着如何为老百姓谋利。家里的企业只能“撂荒”了。用他爱人的话就是,在家里是“甩手掌柜的,”村上谁家的事,他没有操不到的心。

在金铁村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有两面锦旗。一面写着:“为村民盖新楼,领百姓奔小康,”下面落款是:“村民答谢。”时间是2013年2月6日。另一面内容是:“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实事,情系村民,做村民好公仆。”落款是姜传云,时间写着:2013年12月。

今年开春,记者在金铁村见到了62岁的姜传云,唠起来做锦旗的事。她眼里噙着泪花:

“我是金铁村土生土长的人,对毕老三总觉得心里有一肚子话说不出来。他刚接手的时候,村里啥样,老百姓啥样?现在你看看!毕老三没当村干部之前,谁能比得上人家!现在可倒好,累出一身病。到市里住院,村上有事,拔了针头就走。他开车,见了村民总得停下,伸头问问有没有啥事。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阵阵拉不下,妇女‘猫月子’的事也找他

金铁村谁能当家?老百姓就能当家。刘玉生有病在王家村诊所治疗,药费没了,针就停了。正好我赶上了,我说,你马上打,我做主,钱一分不差你的,我们有毕老三。说着,我就给毕老三打通了电话,大夫眼睛瞪多老大,一个老太太就能做村长的主。他觉得不可思议。偶然我走到了一个做锦旗的门口,就想到了做一面锦旗,旗上的话,是我想出来的。”

姜春云还说了一件事:有一次他坐出租车,和司机闲唠。出租车司机听说他是金铁村的,就很有感慨地说,你们村摊上个好支书啊,有一次他坐我的车,中途接到一个村民电话,说拉粮遇到点事,他马上让我挑头返回村上。

提起毕老三,眼泪在眼圈。村民们都说,谁家有难处,他没有帮不到的;哪家有个大事小情,他没有不到场的。没搬新楼那阵子,毕老三天天睡不好觉,担心破房子出事。生玉明家大棚被大风周了,金玉生家猪圈失火。他第一个冲上去;一下大雨,不少家屋里水盆子飘起来,毕老三挨家挨户拉去抽水机帮助抽水救灾:吴春有去世。家人没能力,毕老三帮助发送,他的车走在灵车前边;李学信儿子李希平犯精神病没钱住院,他派车送,还掏出3000元钱塞给李学信。像这样的事,成嘟噜成串,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毕老三也有个毛病,脾气不好,瞅啥事不顺眼,嗷嗷喊,有时张口还骂。但是老百姓就是“得意”他。谁对百姓亲,百姓给谁爱;谁对百姓好,百姓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