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大学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一、引言
大学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渠道,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教育的根本所在。
我校具有复合材料、特种功能纤维材料、半导体照明与材料、机电设备集成制造等研究为特色的科研优势,特色学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财富。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一所大学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保持其优势地位,不应该仅着眼于办学规模和学位层次,更应该看重教育质量,而科学人才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大学生阶段,在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锻炼动手能力,将创新思想直接参与到知识创新活动中去。因此,我校应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优势与特色、科研水平和影响力奠定基础。
随着大学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学习也开始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并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涉面广、迁移性强、应用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根据调查,我校大学生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学生不善于思考,所谓惰性较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比如对科技文献不善于深入思考,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总是采取赞同的态度,没有独特主见,很难在别人工作基础上有创新性突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喜欢以既有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现象,而不擅长通过新的现象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不合理性;科研创新氛围不够浓郁,大学生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专题讨论的机会不多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鼓励学生的创新勇气,为其今后就业或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二、研究模式――协同培养
所谓协同培养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题、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办学职能,特别是对高校实现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产业行业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目前,就我校对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看,更适合协同培养模式:
(1)从学校内部来看,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尚存在清晰的边界,彼此很难做到资源共享、相互支撑渗透少,严重缺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导致学生对各种科学新问题和学科前沿性动态敏锐的洞察力和把控能力,若通过协同培养,组建各学科跨学科研究中心,积极创建科研团队、导师团队等,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提高导师整体指导水平,建立优质资源共享等,有助于扩大学生科研视野,发掘创新潜能。
(2)从学校外部来看,我校与其他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社会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出国留学公派生”、“学校间交换生”都很少。而协同培养能有效改变目前封闭式大学生培养模式,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依托我校特色及优势学科开展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共同搭建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平台。
三、具有研究方法
(1)制定合理可行的协同创新培养方案
创新培养方案可从研究型课程和导师制度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大学生课程方面:为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得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良好训练,除了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外,要不断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比如:任课教师需具有较好的科研成果,时时地将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将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列为大学生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大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激发研究兴趣,自己主动寻求、验证答案;大力推进全校范围的选课制度,按学科群开设大量跨学科选修课,为学生带来不停地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知识结构,有效促进创新人才的协同培养。
(2)创造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学术氛围十分重要。目前,与中科院等研究机构相比,我校的科研学术氛围还有待改进。可通过经常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论坛、专题讨论和学术交流等会议,通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以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使大学生对当前所研究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能以较宽的视野,较高的起点选定科研课题,又能够引导大学生去主动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和培养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还可以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设由一系列学术讲座组成的精品课程,面向全校的在校大学生、青年教师等,将优质的大学生教育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共享,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3)提高指导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导师的自身素质与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教育水平和大学生培养质量。一方面,我们将根据学校的最高考核标准对大学生指导教师的考核,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国外相关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大学生导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并适时地传递给大学生,把大学生带到学科前沿。
(4)建立跨学科、院校、科研院所等之间协同创新机制与培养模式
目前,我校热点专业已经于多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但从全校范围看,还应继续鼓励各部门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各种跨学科(跨院校、跨科研院所)研究中心、跨学科实验中心,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育平台,组织不同学院、不同高校教师一起攻关学科壁垒,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还可实施校企(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探索建立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大力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我校目前培养的大学生质量不高,尤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应大力开展实施协同培养模式,分别从制定创新培养方案、创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提高导师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交流合作等几方面入手,为寻求增强我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