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位农民电影放映员的25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位农民电影放映员的25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在部队当过电影放映员,1981年,他自己贷款800元买了第一部电影放映机,圆了电影放映梦。25年来,他怀着对农民兄弟的无限深情,义务或低价为群众放电影达6000多场次……

他就是河南宝丰县闹店镇闹店村的农民电影放映员郑保平,今年65岁。

一笔贷款圆了16年的梦

1965年,郑保平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当时,农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在部队干过电影放映员的郑保平心想,自己如果有套放映设备就好了,就可以隔三差五地在村里放场电影,让村民们也都开开眼,长长见识,他们肯定喜欢。

因为资金原因,郑保平不能实现这个设想,这个念头在心里一搁就是16年。1981年,郑保平终于鼓足勇气,把自己多年的想法郑重地告诉了家里人。当时,购置一套普通的放映设备也要2000多元,即使把家里的余粮和畜禽全部卖光也凑不齐。家里人都认为这是不现实的事情,都劝他死了心,可郑保平已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买到放映机。

第二天天刚亮,妻子醒来一看郑保平已经不在,等了一个小时,仍不见他回来吃早饭。想想昨天晚上郑保平对全家人提起的事,妻子心里有了数,匆匆吃完早饭也出门了。晚上,郑保平手攥着费尽周折从外面借回来的200元钱回到家里。正好妻子也刚到家,手里拿着从娘家借来的100多元钱。郑保平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紧紧握住了妻子的手。

1981年2月,郑保平揣着借来的钱,兴奋地去买放映设备。走到半路,碰见村民张桂生拉着70多岁的老父亲去看病。郑保平与张桂生一起把老人拉到医院。老人患的是阑尾炎后期,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可张桂生身上钱不够,郑保平一看人命要紧,二话没说,掏出自己身上的几百元钱替他交了住院费。

病人得救了,可购买放映设备的钱却没了。一个月后,当时的闹店镇信用社主任听说了郑保平的事,被他对放映电影的痴心感动,帮他贷款800元。1981年3月20日,郑保平终于凭借这笔贷款,买到了第一套放映设备。

手不伸,一条铁规守了25年

有了放映设备,郑保平开始在村里给乡亲们放电影。那里村民们都不富裕,郑保平也几乎是义务给大家放电影,或者只是收些很低的费用作保障。重义薄利,一直是他遵奉的人生信条。

刚开始到村里放映电影,没有交通工具,郑保平夫妻俩就扛着机器去,后来换用扁担挑,再后来用架子车拉。为了方便村民,1989年初,郑保平狠狠心在家里装了一部电话,又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谁想看电影,只要打个电话,他就上门服务。

从放电影之初,郑保平就立下规矩:不抽人家的烟,不喝人家的酒,不吃人家的饭。1983年4月的一天,连店村李某请他去放电影。李某倒茶递烟,还准备了酒席。郑保平一根烟也不抽?李某说:“保平,我可是知道你平时抽烟,怎么到我这里就不抽了?”郑保平说:“我是抽烟,但我不能因为给你放电影就拿你的烟抽。这是我为自己定的铁规矩。大家现在都不宽裕,能省就省吧。”

2000年,李官营村遇上百年不遇的洪灾。为慰问灾后群众,村里邀请郑保平去放场电影。放映结束后,村党支部书记要给他钱,郑保平坚决不要,他说:“你们村遇灾,我也帮不上什么忙,放两场电影算什么,就当慰问一下大伙儿吧。”

25年来,郑保平为困难户和受灾群众等义务放映电影近百场次,为群众低价放映电影6000余场次。有人给他算过账,这25年里,他至少少收了两万多元。他的为人,也受到村里村外人的好评。

一辈子追求平凡事业

2000年,镇党委邀请郑保平协助搞好农民流动夜校工作,他爽快地答应了。白天,他到处搜集各类致富信息,寻找科教类影片,晚上在夜校放映科教影片时,他把自己掌握的实用致富信息编成顺口溜说给村民们听,“好地怕种两茬麻,好媳妇不生两个娃”,“农村经济要发展,搞好养殖是关键”……这些都是郑保平经常念的。村民们听了乐呵,也好记。

从2000年到2003年,郑保平配合流动夜校工作,共放映科教类影片达百余场次。刘集村是郑保平播放科教片场次最多的。该村干部介绍说,科教片在该村上映后,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群众反响强烈,对科技致富也都更关心了。

郑保平对这些电影的收费都很低,间或送上几场都是常事。另外,从1990年起,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只要天气和身体状况允许,郑保平都会义务前去为驻宝丰的部队官兵放映电影。

郑保平干放映事业已25个年头。从1982年起,他曾8次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1990年,因工作突出,受到广电部、民政部、、卫生部等部委的联合表彰,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如今,郑保平年岁渐高,身患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有人劝他别干了,儿女们也担心父亲身体扛不住,可郑保平仍放不下他这一辈子的追求和事业,笑着说:“我也没别的追求,只是想在有生之年能为群众多放几场电影,心里也踏实。”

责编/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