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福建省仙游县三一教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福建省仙游县三一教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三一教是莆仙地区盛行的民间信仰,在仙游其规模、数量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性。本文主要以调查的方式对盛行于仙游地区的三一教信仰进行初步的研究并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从三一教的历史、现状、仪式考察及其仪式音乐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一教;仪式;分析

三一教是在莆田地区盛行的民间信仰。它最初流行于莆仙方言区,即莆田、仙游两县境内以及惠安县北部、福清县南部等地方。全盛时期,曾经流行于福州、古田、闽清、平潭、建宁、武夷、邵武、光泽、宁化、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南京、北京、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备受世人推许。清圣祖康熙末年和高宗乾隆年间,遭清廷禁止,因而衰落。在莆仙方言区以外的流行也因此而中断。到了近代,随着海外移民的足迹,三一教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并且辗转传入欧美。但作为地方性的民间信仰,由于习惯和语言等因素的作用,三一教的影响力主要还是在莆仙方言区,在仙游县特别流行。

一、三一教历史、现状

1.三一教信仰的源流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林兆恩著,卢文辉编)是三一教的经典文献,我在2007年的初步调研中取得了此文献,并结合在当地的所见所闻整理出三一教发展的脉络及主要教义。三一教,又名夏教,以“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为教旨的三教合一而名“三一教”;又以“夏”之义为大、为中,于岁时为午运,意谓其教义即天下之大道,允执厥中,如日之午,岁之夏,故又尊教主为“夏午尼氏”,与儒之仲尼、道之清尼、释之牟尼并列。三一教的创立者为明代哲学家林兆恩(1517~1598),莆田赤柱人。证果后自称“混虚氏”“无始氏”,世称“三教先生”或“三一教主”,又称“夏午尼统道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林兆恩提出“道释归儒,儒归孔子”的三教合一学说,倡明三教宗旨,并于东山宗孔堂开始倡教授徒。后由于林本人的影响和其四大门徒(即今三教祠中“四配”)卢文辉(1564~1617)、林至敬、张洪都、朱逢时等不断宣扬,大约在17世纪中期,“三一教”逐渐发展完备了。

2.仙游三一教信仰的普遍性

三一教信仰在仙游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这么说,莆田地区是三一教信仰的中心,而仙游县则是中心的中心,仙游县的三一教信仰状况极具典型性,仙游县三一教的祠堂的数量、规模在整个莆田市具有明显的优势。

就祠堂总数而言,全市的1285座三一教祠堂有606座在仙游,占47.16%;就祠堂的规模而言,仙游县建筑面积在lOOO 以上的有487座,为全县祠堂总数的80.36%,这个数据莆田全市为905座,仙游县占了一半以上;就祠堂的投资额而言,10万以上的祠堂仙游县有197座,占全县祠堂总数的32.51%,全市投资在10万以上的祠堂数为406座,仙游也占了近一半;从祠堂的分布的情况而言,仙游县共有322个行政村,以祠堂总数606座计,差不多平均一个村子有两个三一教的祠堂;就活动的正规化程度而言,仙游县的606座祠堂中进行定期会道的有378座,占62.38%,高于全市的这个比值(754:1285,约为58.68%)。

在仙游县的农村,三一教的信仰是非常普遍的,甚至几乎是全民皆信。就门人总数而言,仙游县门人总数31084人,为全县总人口的3.17%,为全市总门人数的38.12%。仙游县的三一教信众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例,若计算信众(相信三一教但并未入教)大概在20万左右,这个数字将近仙游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当地政府对于三一教的管理是参照《宗教事务条例》进行的,目前,整个仙游县有84个登记的三一教活动场所。

三一教祠堂的管理是根据三一教的教义具有“三纲四业”的世间法和“心身性命”的出世间法的内外双修的特点,规模比较大的祠堂,在管理上有教职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两种。其中,教职人员包括:

主师:主持祠堂的全面工作,根据本堂需要设置教职,开教传道,主持入教仪式,授受门徒、教义以及林子心法,举办各类讲师培训班、经书学习班,举行会道仪式等等;

掌教:掌管本堂教务活动、培养引证师、见证师,举办立本、入门仪式,传授心法,教授经书、礼乐等等;

秉教:协助掌教开教传道、举办各类教务活动,指导门人修炼林子心法等等;

道长:负责举办经书经典学习班,讲师培训班,会道仪式,引导门人修习等等:

坛师:主持经师法事、教规、礼法,负责主持各节日的祭祀仪式等等;

堂长:负责组织本堂道友参加本教教务活动,负责本堂建设、修缮、济世等等事务;

以上这些都是教职人员,其职责是处理教内事务,除了教职人员,还有一般的管理人员,包括:

监理:监察各职务遵纪守法,监督收支,反映道友意见和建议,理顺教内外关系;

会计:管理本堂收支账目,做好日清月结,节日、年关收支账目公布;

出纳:管理本堂现金收支,严格财务制度;

保管:保管本堂的一切财产:

后勤:负责本堂的各种接待、采购;

当然,小一点的祠堂其管理人员自然也就没有这么复杂,主要是由董事长和堂主(董事长和堂主是三一教基层的管理者,前者主要负责日常事务,后者主要负责宗教仪式)负责管理。由教职人员负责教务管理,由一般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在这样的方式下,三一教的祠堂运作基本上比较正常,我们也在很多祠堂中看到张贴着明细的职责分工,明细的账目收支,这种规范化的操作也使得仙游县的多数(62.38%)的祠堂都在正规运作。

二、仪式音乐样本选择与分析

仙游县榜头镇地处仙游县东北部,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5℃,降水量1700毫米。全境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3.5万亩,林地面积10万亩,以兴化名果龙眼、橄榄为主的果园近3万亩。全镇人口139546人,劳动力60442人。以“六编、六雕”为主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走俏全球,桂圆、橄榄等名优果品驰名中外。商业网点遍布全镇,工艺品专业户、专业村、专业街、专业城、专业市场悄然兴起,工艺美术、特种木材、建筑建材及水产品等市场基本形成。被国家建设部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明星乡镇”“百强乡镇”“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1.普光书院概况。普光书院是仙游现存最早的三一教祠堂,位于仙游县榜头镇下明村。其前身是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莆仓,明万历二十三年,冯一、冯二兄弟改莆仓为“普光祠”,林兆恩亲自率高徒卢文辉等人莅临开光。清朝康乾时期改名为“普光书院”,普光书院在仙游县的三一教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仙游县的三一教传播就是以普光书院为中心展开的,据统计,由普光书院分灵的祠堂就有300多座,几乎占仙游县全部三教祠的一半,目前与书院有联系的还有126座。

2.三一教仪式。三一教的仪式繁多,据负责人介绍,祠堂目前日常所进行的仪式,大概有四种:新门人的入门仪式、会道仪式、普施仪式以及诞庆仪式。入门仪式是信众成为门人所必需经历的过程,其程序大致为:填“启章”――主师(或者掌教师)宣读戒律――焚启告天――授艮背心法(林子心法)。在目前的村子里,入门仪式倒是举行得不多,因为大多数人都已经是三一教的门人了。第二个仪式是会道仪式,也就是门人的学习仪式,按照三一教的规定,每逢朔望之日,各堂的门人都要到堂诵经,每个祠堂的负责人也会给门人们讲解经典的学习心得、体会,以教导门人。普施仪式,实际上就是帮助别人,平时修路,年底对家庭贫困的人进行接济等都是这一仪式所包含的内容。最后诞庆仪式,也就是三一教在一些节日或重要日子里举行道场仪式,按照内容分大致有开光、落成、告竣、报本、开恩、普渡等,目前祠堂内所进行的基本就是教主的诞辰日(每年正月十四日和七月初六)的供奉仪式,还有就是门人家里有红白喜事时的道场。总体来说,其仪式是介于佛教、道教之间,或者兼具二教的经忏。

普光书院的重要仪式一年有四次举行醮筵或忏筵,三一教教主(林兆恩)七月十六日诞辰,正月十四日冥辰,六月初六日伽蓝爷和韦驮(六月十二日合并举行)诞辰和下元(十一月)兰盆。

四、仪式分析

1.仪式音乐分析

1)唱腔特点

三一教音乐虽是土生土长的,但它又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它与当地的佛教、道教、十音、八乐都有一定的联系,但以模仿地方戏曲的曲牌为主要特色。其唱腔多庄严、粗狂,一般不讲究音质的优美华丽。有的曲调中休止符使用频率较高,合句间界限比较清楚。装饰音较少,间或有上滑音、下滑音和顿音等。

2)唱词特点

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使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成为万物之灵。语言在交际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人甚至说:“王一言可以兴邦,王一言可以丧国”。于是人们便认为言词有一种超凡的力量,因而产生了语言崇拜(出现文字后,又产生文字符号崇拜)。语言崇拜者认为通过语言可以求吉利,可以驱鬼魔。因此,三一教音乐也很重视唱词的配搭,以求达到沟通人神关系的目的。其主要用于降神、祭神、招魂等,以达到消灾、保安、祈福、超度等虚幻的企求。词和曲配合,以词体现敬和祝等意思,词中含祝、颂、告、祈、咒等成分,是我国古代对于语言神秘力量崇拜的沿袭。如《叨叨令》唱词:稽首皈依天地水,三官大帝慈悲王,降福诞生不思议,谨运一心皈命礼。令如《祝水》唱词:勺水清虚一监空,千贤万圣运神通。青龙地藏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

3)伴奏乐器

三一教音乐的伴奏乐器通常有鼓、锣、钹、磬、木鱼、唢呐等。打击乐以锣鼓为主,鼓更重要。鼓点以擂、滚居多,间有旁敲侧击、拖、按、擦等槌法。常以紧锣密鼓表达欢腾,激昂、紧张等感情,用于欢庆或驱魔的场面。锣鼓点有时类似车鼓或大棚戏鼓,渲染行军、布阵、战、追击等戏剧性气氛。

2.仪式舞蹈分析

三一教舞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旋转的动作很多,用以象征三一教神通广大,可以旋转乾坤,力挽狂澜,改造尘世的意思。旋转动作与八卦太极图有关。太极图中的黑白阴阳鱼头尾相交接,两只鱼的外形为旋转曲线,静态中含有动感。三一教舞的旋转动作可以反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过程。其穿梭的路线全部结成线条,可用以描写八卦重合图。把八角形的对角、邻角走向连成若干平行线和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四边形、正方形,便成了八卦重合图,这是穿梭舞步的寓意。

三一教舞的动作、造型用单字概括有引、领、追、随、跳、跑、跪、扣、进、退、旋、转、穿、插、绞、解、屈、伸、向、背、举、按、闪、避、俯、仰、摇、拽、聚、散、分、合、挥、拍、放、收,等等。舞态用头、眉、目、口、肩、臂、掌、胸、背、腰、臀、股、腿、膝、足、等肌体来表现,是九序心法所引申的艺术化形式 。

三一教舞往往与唱、喝、祷、告、咒、颂相结合,念念有词,旁人则不知所云。念白还有领诵、齐诵和呼应的形式,体现《周易》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按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概念,念白也讲究抑扬顿挫、快慢强弱,使阴阳交会,刚柔兼济。出于不同的目的,三一教舞可以用于敬神、超度、许愿、娱神等方面。例如,和兑卦相应的舞蹈,其主题是神人同乐,其基调是欢悦、活跃、豪放,舞姿符合《易传》所述的“云从龙,风从虎”的情壮,活龙活现,虎虎有生气。结构完整的三一教舞,其舞序按起始,展开、高潮、终结、尾声进行。但在许多场合,并不要求过程的完整,可以简化、压缩、节选。

演职人员总体素质较低,基本是农民,但在年龄上基本也是中老年人,特别是主坛师的年龄基本是在50岁以上。

五、结论

三一教信仰仪式音乐是宗教性与地域性的结合,其音乐主要来源于当地的民间音乐,也有自己创造的,其唱腔都是使用地方方言,也受到莆仙戏的影响。仪式是为信仰服务的,音乐的功能取决于音乐使用者的功能取向。三一教仪式情景、仪式音乐,无论表演手法是求真还是虚拟,都是以一种特殊的情景、特殊的心态、特殊的行为、特殊的音声在表演神话世界中的一个理想的梦想,表演者按照严格的仪轨进行神圣的信仰表演,在虚拟中沟通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关系。信仰者或观看者在这种虚拟的神圣娱乐化表演仪式中感受神灵的真实,走进理想世界,寻找精神寄托,慰籍自己。

曹本冶、刘红合著《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一书,把道教科仪音乐分为“核心层次、中间层次、表面层次”。划分的原则是:集中体现着宗教宇宙观的曲目,属于仪式音乐的核心层次;借用在仪式中的部分地方性民间曲调,属于仪式音乐的表面层次: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曲目,属于中间层次。杨民康也把宗教音乐分为核心层次(纯宗教性的音乐)、基础层次(具备宗教性特点的音乐)、层次(世俗性音乐)。依照音乐承载的内含,把曲目划分为由宗教性到世俗性的过渡框架。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曹本冶提出“仪式音乐”(ritual music)的概念,把民族音乐学的观念之一“把音乐放到所处的文化背景中”(music in culture)具体到中国社会的特定环境中。这一视角和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开始尝试采用中国人自己的词汇、概念和议论范畴去解析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音乐事项,而且一开始就把基本词汇连同这一词汇指涉的范畴,建立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 。

近年来社会科学发展最强劲的趋势之一,就是把落脚点放在本土文化上,让中国文化的独特样态在它自己的词汇和概念中自我呈现。信仰之仪式活动扎根在社团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神圣”(信仰体系中的仪式音乐)与“俗世”(世俗生活中的民间音乐)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个在大文化语境内理解仪式音乐内涵的关键。另外,任何一个仪式音乐的传统,它的音乐风格和曲目是不同时间和空间传承的积累,在其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其他部分,如民俗音乐(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等)、士大夫音乐、宫廷音乐以及其他信仰体系中的仪式音乐互补互融,成为一个具多层内容的综合性组合。三一教信仰的仪式音乐可以说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人类文化之一,以有形的仪式与艺术,传达了灵性感通的无形世界。运用了身体动作与语言旋律,象征了神人交感的整体和谐情境,艺术美感促进了信仰的身心体验,达到了人神相和的灵感境界。

参考文献:

[1]何善蒙,王廷婷.《福建省仙游县三一教信仰状况田野调

研》,《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2期

[2]教职人员的特点是:以农村老年男性为主,普遍文化

程度不高――笔者注

[3]郑金洪等主编.《普光书院》,1997年8月,第

30页

[4]郑金洪、王瑞涨、林镇生主编.《普光书院》,第80页

[5]曹本冶,刘红.《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

出版公司,1996年,参见第二章第五节,第61―7页。杨民

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年,第90页。

[6]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曹本冶教授发起主持的“中国传

仪式音乐研究计划――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主要

道教宫观传统仪式音乐的地域性及跨地域性比较研

究”,启始于1994年,获香港“研究资助局”与台湾“蒋

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这一计划是协同全

国各地学者共同进行的大型学术研究项目。课题组成

员大都是对本地区的仪式音乐进行过长期的田野调

查、积累了大量资料、且在多年的潜心探索中相继

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的学者。目前这套丛书已经出版

了十余本。――引自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

音声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作者简介:

吴慧娟,福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中国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合招生在职博士生,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