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学与文化的数学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学与文化的数学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古代及现代文法与文化中,模式数字有很多。它由口头文学发端,进而融入笔头文学,到了现代又逐渐式微,有一个由隐而显,再由显而隐的完整的发展过程,在我国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关键词:模式数字 文化和文法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很多自然科学及经济的规律和现象都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进行解释,那么文化和文法之中有没有一些数学的规律与现象呢?

美国人类学家查・威尼克就定义了一种模式数字,也称“巫术数目”或“神秘数目”,指“在特定文化中出现于不同场合的数字”,“习惯上或格调上一再重复,用来代表礼仪、歌谣、舞蹈模式的数字”。

在中国古代及现代文法与文化中,模式数字有很多,本文主要就此在文化和文法上的现象做一个粗浅的探索。

一、主要的模式数字

十以内以及百十千等数字在我国都多少有模式数字的功用,我们重点谈一下二和三。

“二”是一个重要的模式数字。二进制是数学上除了十进制以外的一种重要的运算体制,也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算数基理。这种进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也是很有影响的。如体现东方智慧与思想魅力的我国古代著作《易经》就是以二进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其他的诸子百家著作中有关阴阳思想及朴素辩证法的探讨也应是二进制的一个渊源。

“三”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字,有考查报告记载,在一些原始部落中,最大的数字概念是三,超过的只能以“许多”之类的词来形容。因此,三与二一样,在结构、节奏上有着奇妙作用,与其它数字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比较重要的模式数字。

二、源流与发展

模式数字首先出现在口头文学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中,渐次向文人的笔头文学发展,在各种文学体裁中都经历了由隐而显,再由显而隐的完整的发展过程。它在中国的文法上的表现,或于微观的修辞或语法习惯中,或在宏观层面上作为一种结构因素和手段。它们的恒定与变化造成了中国文学整齐、对称而又错综的形式美,这应含有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取向,也表现了中国人在美学上的一种平衡内涵的求索吧。

首先看口承文学中的表现。细味我国的民间口承文艺,好多情节都和“三”有关,如斗智要三次才分胜负,好人要受坏人三次类似欺压终反击获胜等。以四大民间传说为例,三就是结构情节的重要手段。

孟姜女的传说中,听到丈夫死讯后,她是哭了三天三夜才哭倒了长城的,并且在自杀前为应对秦始皇的逼婚,提出的是三个条件。《天仙配》中董永有三年的卖身期限。黄梅剧中董永也是先拒绝,直到土地公出面老槐树开口后的第三次才相信这飞来良缘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是同窗共读整三年,才心心相印的。白蛇传中,盗仙草一段,白素珍先是偷进昆仑山,被发现后就哀告,再不行后就硬闯。之后是先打败了鹿童,再被鹤童打伤,但又峰回路转被南极仙翁赠予了灵芝仙草。

再看正统文学,“二”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诗歌楹联中就有广泛体现,并产生了我们独有的一种修辞:对偶。在古典诗歌中,楚辞到律诗多是一句三节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伴随节奏形式的三,内容也多体现为三个方面,无锡东林书院有明代著名楹联: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在微观用词上也有体现,如:李白有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杜甫有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白居易有诗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长恨歌》)。

在散文中,模式数字也同样体现出其结构文脉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分析文章入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大家都熟悉的文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中到处暗合三这一数字。较明确的有:

人有“妻、妾、客”;“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赏赐分“上、中、下”三格;

时效有“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场面有“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而无所进”;

方式有“面刺寡人、上书谏寡人、谤讥于市朝”;

范围有“邹忌家中、齐国朝廷、天下各国”。

细细品味,全文三问三思、三类三比、三赏三变,“三三”式的一一对应,回环往复,层层递进,琅琅上口。

模式数字在小说中的作为可看一下四大古典名著:

《水浒传》中有三打祝家庄的战役、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壮举。《三国演义》就是讲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故事,还有就是刘备的三顾茅庐了。《西游记》中,最著名的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了。《红楼梦》的主要线索就是一个三角恋爱故事,还有“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情节。

至于程式化的中国戏剧,就无须赘述了。

三、现代文化中表现

模式数字所体现的作用,总体看应是形式的范畴,它与一切形式制度一样必然在极盛之后暴露出僵化与保守,失去活力之后让位于后继者,因此,它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式微就不奇怪了。但是,这种烙印是无法完全清除的,偶一为之,往往会触到我们的灵魂深处,使我们有蓦然回首的愉悦。

选一段台湾作家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总的是领土对领空。领土中是房屋衬土地,花园衬小屋,小路衬花园(小路又有大小的辩证的感觉);领空中是举目对俯仰,左顾对右盼,心灵散步对眼睛旅行,最后归结到有限对无限。几乎处处构成了两两相对。

再细读全文,会发现在文章整体结构上也到处体现了二的韵律,试把全文从头到尾粗疏的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两两对应的句子缀满整个篇章。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等等。

通观全文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由实到虚,也是二二式的对应。

模式数字在现代更多的积淀在积聚民族特定文化要素民俗文化中。民间风俗中宾和主、应和对、来和往、嫁和娶,建筑中的对称布局,节令中的被强调的“二月二”龙抬头,这些都体现了“二”。在礼节中则以“三叩首、三鞠躬”等重复三次的礼节最为隆重。敬酒要三杯、祭祀须三牲、上香要三炷,时分早中晚,位分上中下,等等,又体现了“三”。俗语言中也有“三生有幸”、“事不过三”、“三思后行”,在地名上有相传大禹治水,用神斧把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水东流而得名的三门峡市等。

在大自然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也是如此。

中国社会经几千年的融合,形成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主流思想体系。社会的一些矛盾的顺利解决必须经过第三方的仲裁参与,人民法院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外交谈判中往往有三方参与才能顺利会谈。如中东以巴会谈后面总有美国等大国的影子,现在北京的六方朝核会谈也大致分为三方。主席就运用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提出了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第三世界”的概念。这也是模式数字文化以外的张力吧。

可以说,在文化方面,模式数字微观表现为具体的民俗行为,宏观则表现为社会的结构形式与规律。可以说与其在文学上的表现一样既体现了科学的魅力与美,也体现了艺术的魅力与美,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完美融合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美]查.威尼克主编.人类学词典.

[2] [日]关敬吾编著.民俗学.

[3] 张雯等.电脑趣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