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孟子朴素的平等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孟子朴素的平等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孟子有着朴素的平等思想,它建立在其“性善论体系”理论基础之上,表现在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审美理念上,更表现在其“仁政”思想当中。这些朴素的平等思想的闪光点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也值得我们今天进一步挖掘、研究并加以借鉴。

[关键词]孟子 平等 美感共同性 仁政

一、独立、平等的自觉意识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针对陈相、许行等人认为人人都事必躬亲的观念,孟子用社会分工理论指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泊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后世阶级论者常常对孟子的观念颇有不平,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卫道者,他的主张使得平民百姓以为自己天生就该做苦活累活、天生“治于人”。但实际上孟子有着浓重的平等思想,更有着浓重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孟子并非为了替封建社会阶级之合理性美言,而是一种知识分子独立身份的觉醒,恰恰也是在提倡一种平等思想:无论你是劳心者还是劳力者,只要奋发有为、为社会做贡献,就应当受到尊重、得到报偿、获得很好的生活。

这种平等思想跟他的“浩然之气”不无关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使得他的言行举止处处坚守平等观念。

二、平等意识的来源(性善论理论基础)

孟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性善论,他几乎所有的思想理论都由此生发而来,都可以在此找到源头。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梁惠王》),这就是说人都有善的本性。孟子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发展为人性本善的学说。他认为善的本性是人们先天固有的,并且表现为天赋的“良能”、“良知”,就是说他认为人的心理构成有着普遍共同性。同时,孟子还看到圣人与普通人的共通性。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有人说这是“将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推向圣贤的高度,同时又将圣贤人格平民化。”

在孟子眼里,圣人成其为圣人的原因就在于先知先觉,能积极发现和运用自己的善良本性。因为普通人只要也能发现自己的善良本性并实行运用它,完全也是可以成为圣人的。他同时也指出这种共同的本质就是“礼义”,也就是合乎“仁义礼智”的伦理道德精神。这就是说,人与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保持善的本性,积极修身养性,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这样,无论是国君还是臣子、普通百姓,也就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当互相尊重与爱护。

三、平等思想的具体表现

1.美感共同性。孟子认为人的心理构成具有普遍共同性,并进一步认为:人们对审美对象的心理感受和趣味追求也存在着固有的一致性,人们有着内在的共同美感。孟子主要从人的感官反应的共同性,论述了形成美感的生理基础及其共同性。他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嗅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口之于味也,有同嗜也;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告子上》)这就是说人们对于美味、美色、美声、芬芳之气以及安逸舒适等都有天生的喜好,感官上皆有本能的偏向。归根究底,这还是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

2.反权力话语。孟子一向主张人格独立自主,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人皆与圣人同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就明确肯定了人性生而平等的观念。孟子在这一点上是超越了孔子的等级观念的。他不但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有着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一身浩然正气,也努力为平民百姓谋取平等权益和人格独立。

他还明确指出,封建贵族的“人爵”(也就是暴力统治、低级统率)是不占有利地位的,必须以德服人、以理义治国,也就是以“天爵”代替“人爵”。他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用超越世俗的“天爵”来贬低一些诸侯“得人爵而弃其天爵”的愚蠢行径。

3.仁政思想

(1)思想评述。尊重、爱护百姓,给予他们平等的礼遇,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出发点。而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臣下不谏,不足以称忠臣,因为这也是国君的利益之所在。臣下谏国君,无非也是尽量使国君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使双方的矛盾相对稳定,进而使国君得到人民的拥护。”因为孟子在向各诸侯游说时从来都将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同时孟子主张要“王”而不要“霸”,这也是出于保护人民,避免诸侯牺牲人民的安全稳定生活而纷争不已。这些都体现了孟子珍视人民的利益、平等对待国君与人民的悲天悯人之情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样的话绝对不是虚情假意的。

回到施行仁政的原因。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尽心上》)这里的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看到黎民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会觉得不忍心,这是因为君王还有平等待人的良知,认为平民百姓也有享有安全稳定富裕生活的权利。这样,仁政才有了施行的可能。如果全国上下的臣民乃至整个世界所有的君主与民众都能有这种不忍人之心、施不忍人之政,那么整个世界也就没有纷争了,大家平等共处、共同发展。

(2)具体措施。接下来看一看“仁政”之具体措施中体现的平等思想。本着赋予百姓平等享受安定生活权利的目的,孟子规划了一整套“仁政”措施,包括让耕者有其田,且减轻徭役赋税,虚心听取民众意见等。虽然这些并不能解决封建压迫的根本问题,却充分体现了他朴素的平等思想和悲悯情怀。其中很多先进的思想和措施直到今天仍然很有借鉴的价值。

孟子的朴素平等思想并不系统全面,仅仅是体现在其一言一行当中的一些闪光点;并且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在男女地位等方面还不能做到平等对待。但他已有的这些闪光点在当时社会已经十分难能可贵,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对荀子等人浓重的等级观念的批判,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2]东方桥.孟子现代读[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1.

[3]赵杏根.孟子讲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