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类对致病菌的再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细菌L型的临床意义
去年,南京市儿童医院细菌室发现一例F型大肠杆菌感染病例,患者是一出生仅16天而高热不退的新生儿。此F型大肠杆菌败血症是由该细菌的变异型――L型引起的。细菌的L型是细菌在内外环境影响下出现细胞壁的脱失,而其原生质膜完整,故仍能在一定条件下生存繁殖并有致病作用。1935年,一位女科学家发现这一奇特现象,为纪念首创无菌法的外科学家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J.Lister),而用其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命名。至今已陆续发现很多细菌如结核杆菌、鼠疫杆菌等均有L型存在,L型可能是细菌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环节。国内外亦有报导,败血症血中可分离到细菌的L型,其临床表现与普通细菌不能区分,确定诊断全靠血培养,而一般培养基其血培养阳性率仅在20%左右,大多数误诊或漏诊。而如加用L型培养基时其培养阳性率可高达50~80%,因此,在临诊时要充分考虑细菌L型的存在,这对早期确诊,及时合理治疗是很重要的。此外,研究细菌的L型对探索细菌耐药机制、细菌在人体内及外环境中生存繁殖的奥秘也是很有意义的。
肺炎病原的新发现――肺炎衣原体
肺炎是常见病,尤其对婴幼儿及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最大。对医生来说,诊断肺炎并不困难,但要明确其病原体则并非易事,而这恰恰是肺炎治疗和预后的要害。众所周知,各种细菌和病毒是肺炎常见的病原体,而肺炎衣原体则是几年以前才确立的,提到衣原体,人们还比较陌生。衣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引起人类疾病的衣原体主要包括沙眼衣原体、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现今发现的肺空衣原体。衣原体与病毒的区别是,它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含有DNA与RNA两种核酸,有较复杂的酶,对很多抗生素敏感,而病毒不具有上述特点。衣原体和细菌的区别是,它能通过滤菌器。只在活细胞内繁殖,对干扰素敏感。而细菌不能通过滤菌器,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对干扰素不敏感。196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家从1名台湾儿童眼结膜标本中分离出1株衣原体,暂定名为TW183。1988年又自该校1名患咽炎的小学生咽分泌物中分离出另1株衣原体,定名为AR39。其后证实此两株实为同一株衣原体,故名为TWAR。通过对其超微结构和DNA的分析后确认,TWAR不是其他衣原体的变异,而是一种从未发现的新衣原体,1990年正式命名为肺炎衣原体。现已发现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寅、巴拿马、芬兰及我国台湾均有本病流行。这些地区成年人血中肺炎衣原体检出率高达50%,肺炎衣原体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咽喉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炎,而以肺炎为主。这种肺炎症状轻微,有发热、咳嗽及肺部湿音,咽喉炎是常有的伴随症状。如咽痛、声音嘶哑等,重症肺炎常有合并细菌感染。放射线胸片主要表现为单一浸润性病灶。由于目前很多医院分离病原体和检测血异性抗体还不能做到,临床上肺空不能用常见的细菌和病毒解释时,要警惕肺炎衣原体。在治疗上,四环素和红霉素有效,而青霉素和磺胺类药则无效,疗程不宜少于2周。
埃尔托型霍乱弧菌两类菌株的研究
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甲类法定传染病第2号,国家采取强制管理,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主要国际检疫病种。霍乱弧菌分为古典生物型与埃尔托生物型两型。自1817年开始全世界已遭受了七次霍乱大流行的侵袭。前六次均由古典型霍乱弧菌引起,1961年从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又传出了由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第七次世界大流行,至今仍像幽灵一样在全球徘徊,1991年全世界发现霍乱病例50余万,死亡1.67万,是30年来流行和死亡最严重的一年。1961年埃尔托型霍乱由广东阳江地区传入我国,多年来其流行起伏不定。如1988年新疆暴发霍乱,流行历时116天,报告病例3976例,死亡66例,而1990年全国仅报告639例,是1977年以来报告病例最少的一年。流行病学调查与外环境监测发现,在人群中少有或没有发病的情况下,外界水域中仍不断检出埃尔托型霍乱弧菌,这一现象令人费解也给霍乱的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经过20余年不懈的研究,建立了霍乱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案,确定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有流行株和非流行株的区别,两类菌株的染色体酶谱和霍乱毒素基因的分析表明,其毒力、定居能力和产毒能力均有显著的差异。多年来经过全国25个省市区防疫站的考验,证实与霍乱的流行规律是完全符合的。发现流行株时要集中力量进行监测和防治,而对非流行株则可按一般感染性腹泻处理,不按甲类传染病对待。这就大大地减少了一律按霍乱处理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政治影响。1990年亚运会前夕,北京某工厂水源中曾检测出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经鉴定为非流行株,遂按一般腹泻处理,就是一个典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人类对致病菌的认识一定能够向前跨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