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宗教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营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宗教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营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宗教园林有其特有的宗教精神、信仰意识、文化心态和园艺创作技法,在意境的营造方面主要通过建筑和植物来传达。该文从园林植物的角度论述宗教园林意境的营造。

关键词 宗教园林;植物;景观;意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41-02

“意”即理念、主观的感情,“境”即客观的景物,“意境”指创作者把自己的理念和感情融人客观的生活现象中。从而引起鉴赏者情感和理念的共鸣。园林意境指通过园林景物的形象反映设计者的情感,使游览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意境是从古至今的园林设计师不断追寻的一种美学艺术。宗教园林的植物景观对于营造宗教园林意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植物景观本身的线条、色彩、体形、空间组合等实体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通过植物所蕴含的各种人格化的精神内涵表达出来。

1 植物的空间组合营造宗教园林的意境

宗教的总体布局大致可划分为宗教空间和园林空间两大部分。宗教空间主要用于进行宗教礼仪活动和供奉神像:宗教园林空间是为了满足广大教徒和圣职人员休息、游玩的空间,体现了宗教的大众化和世俗化。宗教空间相对孤立、静止,适应以静为主的宗教活动,体现其宗教的功能;园林空间让广大教徒和游客进行游赏,以动为主,体现其游赏的功能。在园林空间中,植物起到模糊一览无余的空间边界或是模糊建筑临界部位的作用,从而给人以若即若离、似实而虚的感觉,这与宗教所追求的思想境界相契合。宗教园林在运用植物组织空间时,主要通过障景、借景、敞景、框景和虚景等表现手法。

1.1 障景

障景体现的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和隐藏美,或用植物来遮隐建筑物,或用建筑物来遮隐植物,对全园的景色作适当的遮隐,起到欲扬先抑的景观效果。教堂园林和清真寺园林多选址于交通便利的城镇中,为了营造安静的崇拜环境,多利用较为闭合的建筑和浓荫的植物来隔绝外界的环境,对内部园林起到遮障的作用。而佛寺园林和道观园林多选址于环境优美、幽静的山峦之中,外界大自然郁郁葱葱的树林本身对佛寺和道观就是一种屏障,将喧嚣的世俗环境与宗教圣地隔绝。

1.2 借景

借景是把观赏者的视线引向园林之外,从而使有限的空间突破为无限的空间。计成《园冶》中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掏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佛寺、道观园林多选址于景色美丽的名山大川之间,为园林的借景提供了很好的景观元素。

1.3 敞景

敞景是通过植物的空间组织形式,给观赏者一种视线开阔、层次清晰、景域辽阔的景观感受。一般宗教园林在入口、集会广场、主体建筑前方都会采用敞景的空间组织手法。

1.4 框景

框景是在人的观景视线前,透过植物形成的四方围框或者植物与建筑形成的局部景观。宗教园林常利用山石峡谷、林木树干、门窗洞口等限定视景点和赏景范围,从而达到深远层次的美感,也是在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手法。

1.5 虚景

园林景观不仅重视实景,同时也注重虚景,通过视面的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观赏诗句的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大自然的声、光、色、影都能成为营造虚景的阶梯。如唐代张继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计成“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的真实写照,悠远的钟声远远超出佛寺园林的空间范围,却能够把大自然笼罩于寂静安谧的佛音环境中。

2 植物的季相变化渲染宗教园林的意境

宗教园林的时空序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植物来表现的,植物是造园要素中唯一有生命的,利用四季变换创造四时景观可以渲染不同的宗教园林意境。春夏秋冬的时令变化,阴晴雨雪的气候变化,都可以借助植物盛衰枯荣来影响某一处宗教园林的空间意境感受。杭州灵隐西山美人峰、枫树岭一带,入秋后满山红色,层林尽染,丹枫、黄栌等秋色叶树种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把远处北高峰的大雄宝殿、药师殿和天王殿映照得一片通红,观赏者身处其中,可以领略到时间变化带来的美学意境。

3 感官信息传达宗教园林的意境

宗教园林中的植物景观通过人的听觉、嗅觉、视觉、触觉和味觉等感官把植物景观所要表达的意境传递给教徒和游览者。

3.1 听觉

听觉与意境有密切的联系,如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听雨轩等,其意境之所奇,都见证了这一点。佛寺、道观、教堂、清真寺等作为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需要营造出既庄严肃穆又幽静舒适的气氛。大片的植物可以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把佛寺、道观园林与喧嚣的尘世隔绝开,形成适合僧侣们参禅悟道、教徒修行供奉的宁静自然的园林环境。

3.2 嗅觉

植物的枝、叶、花所散发的香气总能给观赏者美的享受,令人如梦似醉。我国有著名的十大香花树种,桂花、栀子花、瑞香、含笑、茉莉、腊梅、米兰、白兰、代代花、九里香,它们或清香、或浓香、或幽香、或甜香。香花树种在宗教园林中也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在佛教经典中,常常以植物花朵所散发的香气比喻戒德的芬芳和如来功德的庄严,每当闻到植物的香气,佛教徒们总会想到修善积德的佛教教条。桂花、栀子花、茉莉、白兰花等都在佛寺园林中大量的运用。

3.3 视觉

自然界的植物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和色彩,因而不同的植物景观能够塑造出不同的园林意境。宗教园林通过选择与宗教思想相一致的植物,营造出即庄严肃穆又幽雅安静的环境,例如佛教常常结合竹林修建狭窄悠长的香道,香客穿过香道时,视线被层层竹林引导,感受到佛教神圣庄严的氛围,很容易与竹林营造出的佛陀意境产生共鸣。又如道观中多植松、柏、香樟、银杏、七叶树等虬枝古干、荫浓叶茂、姿态挺拔的树种,通过视觉的传达,既能够烘托出宗教的肃穆幽玄的氛围,也在客观上丰富了建筑物的立面效果。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园林中喜爱种植鲜红的蔷薇花爬满院墙,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冲击感,同时也将园内的环境和外面的世界隔离,仿佛置身于天堂。

3.4 触觉

大多数的宗教园林都有悠久的历史。保存下来见证历史的植物都是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由于宗教园林大多选址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而宗教圣职人员往往对植物精心栽植,使宗教园林内保存大量的古树名木。这些古树名木有的因为虫蛀而有很大的树洞,有的表面附生许多的攀援植物和草本植物,有的因为受到雷击而被劈裂树皮,有的因为多年的生长留下树瘤,然而这些树木却依然生长良好,人们通过触摸树木的这些纹理,可以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一方面体现出宗教园林的悠久历史,另一方面也传达给人们宗教有关生命的禅理。如杭州基督教思澄堂门口种植的雪松,四季常青,树形苍劲肃穆,显示出宗教礼制的庄严、神圣感。

3.5 味觉

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其外观给人以意境的传达,还可以

通过其味道向人们传递出宗教哲理。无花果树是《圣经》中引用较多的植物之一,现代教堂中也普遍栽植无花果树。无花果树既是观赏植物也是经济作物,教徒们可以采摘无花果食用。《圣经》中记载耶稣传道途中饥饿,路边的一棵无花果树没有果实,耶稣便命令这棵树再也不能结果,于是这棵无花果树当时枯死的故事,当教徒们食用无花果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想到这些故事。“寺必有茶,僧必善茗”,茶树是佛寺园林种植最多的经济作物,甚至许多佛寺盛产名茶,茶道和佛教心灵追求宁静、破除烦恼的教条相契合,在佛寺中广泛种植茶树可以营造出佛寺宁静洒脱的意境。

4 文学引用营造宗教园林的意境

“文因景成,景借文传”,正是文、景相依,才使园林景观更有生机。同时,宗教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由此使园林内充满了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教徒、游客和景致才会产生共鸣。

4.1 诗、画文学营造出宗教园林的植物景观意境

文景相依的诗画文学,体现出中国风景园林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既能点醒园林意境产生的无限遐想,又能直接揭示历史故事,主要表现在宗教园林中楹联、匾额的文字或建筑的名称上。利用匾额点景的。如杭州灵隐寺的“松风阁”,取自杜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泰山普照寺的“筛月亭”,因旁有古松铺盖。取长松筛月之意。利用楹联点景的,如杭州云栖寺内有一对楹联,“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声共玄饥。”由心灵的感悟而印证眼前的松、竹、月影、水溪,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4.2 典故、传说点染植物景观意境

宗教园林中的植物景观给教徒和游客带来美感的同时,也在向他们述说植物的故事。《圣经》中创世纪记载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伊甸园中的“禁果”,即分别食用善恶树上的果子,而遭到上帝的惩罚,被逐出伊甸园,在世间辛苦劳作得以生存。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传说在菩提树下顿悟,从而走出世俗创立佛教。因此,当教徒和游客面对佛寺中菩提树的时候,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佛祖的故事。这些典故和传说给植物景观带来宗教神秘的色彩,也点染了植物景观的意境。

5 小结

综上所述,宗教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营造主要通过4个方面来表现。首先,通过园林植物的空间组合传达出宗教园林的意境;其次,通过园林植物的时间变化,即植物的季相变化来渲染宗教园林的意境;第三,园林植物通过影响观赏者的感官,传达出宗教园林特有的意境;最后,引用符合人文情意的诗画文学、典故传说等文学内容来传达宗教园林的意境。总之,宗教园林中的植物通过自身的时空序列变化以及对观赏者感性认识的影响,达到渲染景观、传达意境的作用。

6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8。

[2]王福兴,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叨,中国园林,2004(6):43-44。

[3]陈植,园冶全释[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8。

[4]胡长龙同林规划设计[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29。

[5]金荷仙,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J],中国园林,199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