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简·爱》看文学影片改编的文化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简·爱》看文学影片改编的文化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1],作品主要描写了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故事,塑造了简爱不向卑微、命运屈服,勇于和命运斗争的新时代女性形象。简・爱代表了顽强、善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是一部真正走入读者内心的小说,目前已经被广泛改编拍成电影,为更多人们所熟知。本文就电影版《简・爱》进行分析,探讨文学影片改编文化意义

一、 文学著作《简・爱》与影片改编

夏洛蒂・勃朗特的著作《简・爱》,是一部长篇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这部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简・爱生活在环境较恶劣的社会底层,饱受磨难,被送进孤儿院后,生活也并未得到改善,她接受了6年文化教育,奠定了未来文化教育事业的基础。而后和罗切斯特相遇,展开了一段深刻且波折重重的爱情,最终简・爱找到真爱。小说作品中的简・爱性格倔强,并且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平等,夏洛蒂・勃朗特对她进行了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采用抒情笔法为我们展现了她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小说表达她崇尚平等、尊重的真挚爱情的信仰。小说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描写的是基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爱情,而且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同时,这部作品还为我们塑造了一名敢于反抗旧俗、争取平等、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2]另外,经多次改编创作后的影视剧搬上荧屏为广大观众所熟知,也是《简・爱》流传至今的一项重要因素。《简・爱》在不同时期都被改编,虽然时代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能让观众感受到同一时代的震撼及感悟。[3]虽然1983年和2006年,BBC都拍摄了电视剧,但是这两次拍摄却存在不同之处。1983年拍摄的《简・爱》,在表现手法、人物对白等各方面均未进行大篇幅的修改,对原著十分尊重,电视剧尽可能将原著本来面目展现在大众眼前;而2006年拍摄的《简・爱》,则较注重将原著浪漫、激情特质表现出来,采用较夸大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但提到观众最为熟悉的荧幕作品,应数电影版本。《简・爱》的改编是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的,1944年被改编后搬上荧屏,这是一部好莱坞巨星电影,后来被赞誉为爱情电影的经典作品;1970年《简・爱》被再次改编成文学影片,且改变了电影主题,使影片更偏向于独立、抗争,此版是我国影迷所熟悉的版本;在1996年改编的《简・爱》中,则是将田园诗意充分发挥出来,集中表现了唯美的爱情故事;2011年改编成的电影是将当下电影流行元素充分融合后形成的作品,采用哥特风格提高了作品的视听效果。无论是哪年改编的影片《简・爱》,无不受到影迷的高度喜爱,影片的场景充满梦幻、引人入胜,而且简・爱的积极向上精神深深鼓舞着人们,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共识。

二、 文学影片改编的文学价值意义探讨

文学和影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不管是文学作品支持影视创作,还是因影视热播使文学作品再次受到热捧,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观众趣味的改变,文学、影视之间都存在了必不可缺的关照因素。[4]文学和影视在新文化背景基础下已经具有相互簇拥、本质相融的特点。[5]基于传统的理解方式,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密切关系不容置疑,难以想象没有文学意义的影视。文学和影视具有相互牵连作用,但依旧要强调其文学意义。文学对精神价值保存具有独特意义,文学影视改编需要坚持文学的独立性,文学和影视都可能做到人文慰藉,但文学具有更加久远的古典意义[6];文学影视改编应坚持独特性,这样才能显示其存在价值。文学影片改编通常是改编一些文学经典或者具有社会影响的作品,这种实质也是多文本出现后的一种常见生产传播状态,文学影视改编跨越了文本,这个过程是一个传播、阅读理解、重新阐释认定价值的过程。[7]以往进行文学影片改编多注重传播经典意义方面,现代文学改编过多地侧重了对价值的重新确定、重新确认受众意义。因此也可以说现在的文学改编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文本传播。

文学影视的改编存在两难:“保名著”和“创新路”。[8]文学影视改编首先需要遵循经典精神本质,毕竟改编需要有所依循,但不能只是循规蹈矩,因为尚有其他东西需要探究。理论对改编从以下层面探究:(一)确保经典改编原汁原味,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具有一定的难度;(二)保持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可加上一些新的艺术形态需求进行改编,文学具有想象性,影视属于具象性,增加一些艺术表现形态是必不可少的;(三)不能以经典做幌子,屈就大众俗念趣味进行改编,这样文学经典便不再是经典,这也是一些改编失败的主要原因。总结来说,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应基于思想内涵和艺术统一的基础上尽量尊重原著的形态,实现时代新解的创造性“改编”。文学影片改编的本质在于时代创作的创造力、人文文化思想究竟是疲弱还是强盛,时代创造力强盛,在文学影片改编上就能准确抓住原著的精神内涵;受人文文化思想影响,在文学影片改编上,也会存在一定会的差异。通过BBC两次拍摄《简・爱》电视剧以及不同年代改编的电影《简・爱》可以看出,这些改编都是基于尊重原著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但不同年代的人文文化及时代创造力不同,改编的侧重点也各异。

文学影片的改编,其实是艺术把持和再创造之间的得失智慧的较量,创造者首先要接受的考验就是对文学原著的精神把握,其次就是把握影像艺术能力能不能表现原著的魅力。[9]改编最关键的部分也就是尊重文学原著的基础上形成鲜明的影像艺术创造,即在掌握原著精髓基础上实现影视创造的平衡。因此一名高明的艺术家在进行文学影片改编时既不会脱离大众趣味,也不能丢弃文学名著精神内涵。文学著作主要是依靠语言魅力给予读者想象的美感,由读者充分发挥无限的想象延伸空间,每个人对文学语言的理解、欣赏程度各不相同,因此语言创造的特点就出现了各式各样不同的特点。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不可能仅仅简单地辐射至影视作品中,因为影片与文学著作不同,它可以依靠声画语言直观表达,这样文学影片就实现了从想象性文学形象向影像艺术想象的转化,必然存在了极大的差别。如果太过拘泥于文学语言就难以将影视艺术独有的魅力展现出来,因此对于文学名著影片改编,既要依靠其名作优势,还要掌握好文学名著影像语言的转化能力。创作者只有准确把握好影视艺术的表达优势,才能真正实现文学影片的艺术内涵的影像表达。

在《简・爱》中,罗切斯特向简・爱求婚的告白感人至深:“你那小小身躯里同样地方一根同样的弦难舍难分地紧紧纠结在一起。我们一旦分离,这根弦就会绷断。”从罗切斯特的这段表白中能深刻感受到他对简爱深切的爱怜之情。罗切斯特并不在乎简爱的身份地位,简・爱样貌平凡也不是他注重的,因为简・爱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会说出这么一段流露真情的话。简・爱在听到罗切斯特的表白后,高兴的同时又存在怀疑,她拥有极强的自尊心,认为罗切斯特可能是在嘲弄她,她不允许有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人和自己保持紧密关系,即便是自己所爱的人,因此才会说出那么痛苦的拒绝话语。她深切地爱着罗切斯特,拒绝他的同时自己也在挣扎,她的情绪复杂让人难以理解,却又感同身受。当简・爱遇到了英格拉姆小姐之后,她意识到了自己与其他女性的差距,内心充满嫉妒,更多的是痛苦。这些情感都可以从简・爱的话语中充分体现出来。《简・爱》的文学魅力通过这些人物的对白就能很好的诠释出来,文学影片改编时,只有准确的把握好影视艺术表达优势,才可以将这些艺术内涵通过影像表达出来。

结语

从叙事本质方面来看,文学作品和影片没有差别。文学作品《简・爱》是叙事型小说,所以将其改编成文学影片时文体及其复合电影表现手法,使得文学名著和文学影片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分析小说的表现形式以及改编的电视剧、电影作品,它们都能够将原著作者意图完美诠释表现出来,因此文学作品《简・爱》与文学影片《简・爱》的创作目的、主题理念等都极为接近。经典优秀的文学影片改编,都会在著作的文学创造、影片的表现形式上产生互补的特性。文学著作较明显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思想情感以及写作特点,具有个性化表现特点,文学影片以立体化的艺术形式对具有个性化的文学作品进行创作改编,方便大众接受,同时也不抛弃文学作品的内涵,这也就是存在多版本改编的《简・爱》均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马晓莹.《简・爱》经典对话中折射出的新女性形象[J].电影文学,2013(1):83-84.

[2]叶志良.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J].当代电影,2007(1):135-141.

[3]陈颖.电影版《简・爱》中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分析[J].海外英语,2012(11):232-233,261.

[4]高淮生.关于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人文精神建构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8(14):60-61.

[5]毛晋华.探析电影《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J].电影文学,2012(22):68-69.

[6]高晓薇.文学名著与电影改编的诠释――《简・爱》[J].芒种,2012(13):69-70.

[7]武力宏.细微之处见精妙――析2006版电视剧《简・爱》场面调度的叙事功能[J].名作欣赏・中旬刊,2010(5):137-141.

[8]刘庆超.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9]李鑫.十七年(1949-1966年)中国电影改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