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新服务机制 增强服务功能 提升库区农村能源事业建设水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新服务机制 增强服务功能 提升库区农村能源事业建设水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丹江口市地处汉江中上游,是国家核心水源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肩负着经济发展与保护库区水质的双重责任。近年来,为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该市积极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坚持把农村生态能源建设作为推动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大胆尝试和探索,积极创新服务机制,推进体系建设,建设美丽库区,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截止2012年底,全市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2.4万余户,小型沼气工程15处,正常使用率达83%以上。

一、创新机制,健全服务体系

一是实行“以钱养事”,强化服务保障。丹江口市面对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机构设立少、服务人员匮乏和服务阵地没建立的实际状况,该市积极改变现状,促进生态能源建设健康推进。自2007年以来,先后成里6个乡镇能源服务中心,市委、市政府每年安排农村能源“以钱养事”服务经费26.5万元,培训“以钱养事”经费骨干技术人员17人。阵地有了,机构有了,经费落实了,服务人员干事就顺了。该市还抢抓实施国家、省服务网点项目建设的新机遇,引导扶持成立由技术服务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的农村能源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民办公助,公益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新格局。

二是健全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全覆盖。几年来,该市坚持不懈,以市生态能源局为基础、乡镇能源服务中心为支撑、村级服务网点及农民技术员为骨干,积极构建市、乡、村三级农村能源管理服务体系。截至目前,该市已建立市级农村能源管理机构1个,乡镇能源服务中心6个,村级服务网点53个,农村能源专业合作社3个;各级服务网络拥有农村能源管理人员10人,技术推广人员17人,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能源技工达134人,其中高级技工34人,真正实现服务网络全覆盖。

三是坚持多元发展,促进机制创新。结合全市实际,促进政府扶持的公益与农民的自我服务有机结合,走市场化、物业化管理路子,逐步探索形成一套建设、管理、维护常规化服务管理新机制。丁家营镇以镇能源服务中心为平台,探索实行“政府引导、产业支撑、企业领办、农户参与”的合作社运营管理模式,由中迪生态农业公司牵头,吸引能源服务中心、养殖大户、沼气用户组建成立了中迪能源专业合作社,上联生态养殖、下带有机种植、凝聚广大农户,使技术人员、农业企业、广大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基本解决了沼气用户原料来源、养殖大户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种植企业有机肥料供应问题,促进了“生态养殖+生态能源+有机种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在日常运营中,合作社聘请能源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开展沼气池进料、出料和维修服务,把农户沼气池抽出来的沼液、沼渣回收作为中迪公司种植基地有机肥料,将养殖大户的粪便收集后分送至沼气户当作发酵原料。服务人员的报酬主要来自“以钱养事”补助和中迪公司每月发放的工资,给农户沼气池换料只收取车辆油修费。

二、强化管理,增强服务功能

一是狠抓基础工作,加强队伍管理。高度重视服务体系基础工作,坚持做到“六一”、“五有”、“四不准”。“六一”即:一处服务场所、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一个永久性标志。“五有”即:有人员、有门面、有制度、有承诺、有活动记录。在规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技术员服务行为上,坚决实施“四不准”,即:不准推诿塞责,不准乱收服务费,不准安装假冒伪劣配件,不准借任何名义强拿索要。确保了“建一个、成一个、用一个”的目标。

二是突出中心站建设,配强技术骨干。在服务体系建设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心站和技术骨干辐射带动的重要性,不断探索管理方法。积极培养技术骨干,把建池技术好,群众基础好,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沼气生产工培训和培养成为中心站的负责人或技术骨干。重点扶持技术骨干,将30多台沼液抽排车、20多辆沼气池出渣机集中在中心站,专供技术骨干使用,获得报酬由技术骨干所得。落实保障待遇,技术骨干优先纳入“以钱养事”人员范围,同时,发挥抽排车、出渣机的作用,用出渣机、抽排车养站、养人。改善办公条件,为提高中心站工作效率,每个中心站在配备出渣机、抽排车、检测仪、维修工具、沼气零配件等物资的同时,还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实现建池农户信息化管理。

三是履行服务承诺,提高服务质量。坚持实行合同管理、公开承诺、责任追究、目标奖惩等制度,将农村能源管理服务工作按乡镇划分为一定的责任区域,由市能源局、各乡镇共同与服务主体签订服务合同,实行经费包干、责任到人,并在村务公开栏和沼气用户集中的地方公示,公开服务人员姓名、联系电话、服务内容。严格内部考核,确保服务效果。服务人员必须对辖区内沼气池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把沼气的日常使用情况、存在问题、维修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做到三勤“嘴勤、手勤、腿勤”。“嘴勤”即经常询问沼气户有没有问题,遇到情况应如何解决,对基本常识进行细致讲解;手勤即到沼气户家,细心检查接头、开关、灶具有没有问题,小问题处理在萌芽之中;腿勤即每隔一季度对所有沼气户进行一次安全检查,零件、配件及时更换,使沼气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四是严格目标考核,强化责任管理。各服务中心,每年要建好一志一帐三卡,即:服务日志、登记台帐、服务登记卡、检查监督卡、结算卡。坚持和乡镇一道,对辖区内服务中心采取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查(查“一志一帐三卡”记录情况、使用率)、看(沼气用户使用情况)、访(村组干部、沼气用户服务情况)、评(用户满意程度)等考核方式,对服务人员服务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按照服务合同和考核办法予以奖惩兑现。

五是开展“四送”活动,提高惠民指数。集中组织“大培训、大回访”,积极开展“四送”活动。送政策:深入田间地头,向村干部、群众代表等宣传沼气有关的惠农政策,并组织代表到“三建一改”示范点参观学习,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公开信等形式,让群众真正全面地了解沼气、认识沼气。送技术:组织农校讲师、沼气专家,深入乡镇开展沼气实用技术培训2000余人次,印发沼气日常管理和利用手册6000余份,提高广大农民熟练掌握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巩固沼气使用率和“三沼”的综合利用率。送安全:层层签订沼气安全责任书20000余份,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确保人身财产安全。送服务:深入沼气用户家中,对老、旧、病池积极进行维修,利用沼液抽排车和自主研发的沼气池出渣机帮助农户大换料,让老、旧、病池恢复沼气和沼肥生产能力。

三、注重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研发新型设备,推广新技术。沼气池建设项目很好,很受农民欢迎。但许多沼气池在使用一至两年后,就会出现沼气池内腐渣不易清除、换料难问题。针对这一难题,市能源局会同科技人员经过两年的反复设计、多次实验,成功研制出了沼气池自动出渣机,获得了国家专利,并纳入全省农机产品推广目录。省能源办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作为本行业的推荐产品。该出渣机从根本上解决沼气池出渣难、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过去农户每换一口沼气池料,需要4人入池换料一天完成,这样不卫生,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更不安全。现在有了出渣机、抽排车后,农户换一口沼气池的料,只需2人2小时就可以完成,优点显而易见。出渣机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农户建沼气池的热情,促进了生态能源建设。在全省“洁万家”活动中,很多乡镇、村以建沼气池为切入点,提高“三建一改”标准,再次掀起农村能源建设高潮。

二是开展试点监测,关注群众呼声。为鼓励农户使用沼气,发挥沼气在节能减排、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作用,该市选择了沼气用户较为集中的习家店镇五龙池村和蒿坪镇观音庙村开展了“定点监测试点”。每个村选择50户安装气体流量计,200户作为监测调查户。能源服务中心按照计量户“一户一表、一表一档”的方法,监测户“一表一档”的方法,重点记录一年时间内所利用沼气的数量、每次清理和进出料时间,核定用气数量,指导“三沼”的综合利用,统计沼气用户的增收节支,为科学发展沼气提供基础数据,增强农户信心。今年计量户户平用气量在308方左右、补贴154元,群众发展沼气的信心更大了。

三是引导综合利用,发挥综合效益。在农村能源建设过程中,该市把发展的目光紧盯在利用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优势产业形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上,促使农村能源建设成为建设生态家园和新农村建设的绿色纽带。该市围绕柑橘、生猪、肉鸡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在柑橘等水果产区推行“猪(牛)-沼-果”模式,在粮油产区推行“猪(牛)-沼-粮”模式,在城镇周边推广“猪-沼-菜”和“沼气-农家乐”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还带动了生猪、肉鸡等养殖业蓬勃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有效促进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

四是添置服务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为解决好服务效率低的问题,该市通过国家、省服务网点项目建设和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拉动,着重加强农村沼气服务装备建设,各服务中心网点均配备了沼气抽排车、沼气池出渣机。

五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坚持每年拿出专项经费,通过开展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课堂培训与现场培训、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专业培训与师带徒培训,提高广大施工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促使每位技术员逐步做到一专多能。

加强能源后续服务是实现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和关键举措,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该市在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上做出了一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该市一定会认真总结、努力学习、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为推进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水都”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