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规范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规范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拟定中药外治法治疗本病的规范治疗方案。方法:将中药煎或汤剂150mL,通过直肠给药,保留30rain以上,同时予以脐为中心的局部热疗。结果:本研究通过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外治法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7.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外治法是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效的方法,进一步规范操作方法,可提高本治疗方法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规范

中图分类号:R271.91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8-1631-03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妇人腹痛范畴。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拟定中药外治法治疗本病的规范治疗方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研究所观察的病例,均为2005年3月―2006年6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80例,全部病倒均符合本病的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 一般情况

80例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44岁,平均29.3岁;其中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3年;已生育21例。尚未生育33例,未生育有流产病史26例;病情重度15例,中度28例,轻度37例。

1.3 治疗方法

1.3.1 药物组成 药用:丹参25S,赤芍15g,丹皮158,知母10g,黄柏10g,桃仁15g,莪术158,牛膝15g,车前15g,败酱草25g,薏苡仁25g,蜈蚣2条,土鳖虫10g,鸡血藤25g。加减:病程日久正气虚损者,加党参25g,白术15g,黄芪30g,山药25g,去丹参、赤芍、丹皮、知母、黄柏;有包块者,加桂枝15g,茯苓25g;带下量多色黄者,加茯苓25g。茵陈15g。加水500mL煎煮浓缩至150mL左右。

1.3.2 操作方法及步骤 ①治疗时间:选择在月经干净后第3天开始治疗,每月12天,3个月为1个疗程。②操作方法:嘱患者排便后左侧卧位于检查床上,用一次性导尿管前端涂以剂(肥皂水或石蜡油均可)后缓慢插入直肠14cm以上,将煎好浓缩的药液约150ml,温热约37~40℃后,用注射器缓慢将药液推入后仰卧位卧床至少30min以上,同时给予以脐(神阙穴)为中心神灯照射局部热疗。

2 结果与分析

本组80例患者均为中医辨证湿热瘀阻证。治疗1个疗程54例,2个疗程23例,3个疗程3例;平均1.4,个疗程。治愈31例,显效26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

2.1 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从本组病例的年龄来看,与疗效关系无明显临床意义。

2.2 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慢性盆腔炎病人往往病程长,病情易于反复发作,故病程短、病情轻、用药及时者疗效较好;反之,病程长、病情重、延误治疗者疗效欠佳。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妇人腹痛范畴。究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湿热壅盛,且湿热蕴久必致血瘀凝滞,气血运行不畅,阻滞冲任、胞宫、胞脉,“不通则痛”。从临床发病特点来看,湿热之邪(无论内湿、外湿;内热、外热)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正气不足(体质因素)是发病的基础,血瘀气滞是本病的核心机理。故中药保留灌肠外治法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又一有效方法。

3.1 应用中药保留灌肠外治法的依据

3.1.1 改变给药途径药效直达病所 慢性盆腔炎临床治疗中药内服效果虽较满意,但由于病程较长,病情易于反复发作,长期服药病人难以接受。中药保留灌肠是肠道给药,以局部治疗为主,既可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粘连的松解,又减少了长期服药带来的肝脏损害。这种外治方法已被患者接受,又可提高本病的疗效。

3.1.2 中药局部治疗改善组织状态 慢性盆腔炎不同于急性盆腔炎之势急症重,全身用药可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达到治疗目的。慢性盆腔炎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疼痛,腰骶胀痛,常在劳累、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也可伴有低热,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和白带增多,更有甚者可能表现为神经官能症症状。中药保留灌肠由于局部药物浓度高,有效成分充分吸收后可直接作用于炎性靶器官,避免了“肝首过消除效应”,使药物生物利用度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可克服因慢性炎症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盆腔血液循环差、全身用药难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灶的缺点。而且,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所选用药物多为清热、利湿、补气、化瘀等药物,药理实验证明:丹参能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清、血浆、纤维蛋白原比黏度,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流速度;赤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较好的抗炎及解热作用;丹皮有解热、镇痛、解痉作用;黄柏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等,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往往可降低炎性细胞的通透性,有利于炎症的吸收。

3.2 临床研究的现状

过去多年来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临床常以中药内服为主,或配合理疗,亦可收到较好的疗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中药保留灌肠外治法越来越得到医家的重视及患者的亲睐。但在具体应用时也有所不同,既有处方用用药的众家各异,又有操作方法的差别。常以中药保留灌肠为主,或加微波,或加穴位注射,或配合中药口服,或加针刺,或加灸疗;或配以磁疗等。袁萍等以盆腔炎方口服和保留灌肠方治疗慢性盆腔炎200例;疗效结果显示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组明显优于单纯中药内服组。马志荣等采用中药内服与中药保留灌肠、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83例,并设抗生素治疗对照组,结果显示中药治疗优于西药治疗。而刘自强认为治疗慢性盆腔炎单纯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即优于单纯中药口服治疗。但目前多数医家强调中药保留灌肠的同时配合局部热疗效果更佳,范丽英、田凤艳等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微波、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总有效率均在95%以上。更有综合治疗方法者,王芙蓉、赵晓、蒋亚平等,以中药保留灌肠加盆腹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均显示较好疗效,但在腹部做穿刺时患者多难以接受。

总之,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虽多。但中药保留灌肠外治法是一个既有效、又使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手段,是值得医家推崇的方法。

3.3 操作方法的探讨

3.3.1 导管插入的深度 本研究病例发现,导管插入14cm以上均可收到较好疗效。现有医者临床研究认为导管插入20~300cm、在乙状结肠部位,可缓解直肠刺激症状而延长药液存留时闻增加疗效。笔者认为,妇女生殖脏器深居盆腔,慢性盆腔炎的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不完全同于外科肠道疾病的保留灌肠治疗,且众医家均认为灌肠药物的吸收主要是直肠黏膜。有报道指出,肠道给药主要依赖于药物溶于直肠分泌液中,然后通过黏膜而吸收,吸收后50%~70%透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

直接进入大循环;还有一部分药物吸收后,透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全身循环:此外,直肠淋巴系统是直肠吸收的另一途径。虽然直肠给药对肠道有刺激作用,但临床观察发现这仅仅是初始的感觉症状,用药2~3次后即能够适应这种治疗方法,并且注入药液时强调缓慢注入,可减轻肠道刺激症状。另外,若肠道刺激症状敏感者,还可将药液进一步浓缩至80~100mL;若仍不能适应者可考虑导管插入深度或更换治疗方法。

3.3.2 药物保留的时间 中药保留灌肠是利用肠黏膜组织具有半透膜的特性,即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排泄的功能,吸收中药制剂的有效成分,使感染的、粘连的盆腔组织得到有效的治疗。因此,灌肠后的药液在肠道内的存留时间能保证超过2~4h,即可使药效充分吸收;能及时排出已发挥完药效的残液,也是对肠道的冲洗,且有利于下一次的灌注。故笔者认为,药物能充分吸收即可,未必刻意使药物在肠道存留更长时间。

3.3.3 药物的温度及药量 药物的温度可选择在37~40℃左右。接近肠道内的温度。因为温度过高、过低均可影响治疗效果。如药液温度过高,会使局部肠黏膜充血、水肿或烫伤;而药液温度过低,不宜于药物的吸收。同时可能会刺激肠黏膜引起肠蠕动而不利于药物的存留。

灌肠药物的药量可选择在100~200mL,一般平均为150mL左右,若肠道刺激症状明显者,可再进一步将药液浓缩至80mL左右。

3.3.4 灌注操作的方法 目前许多医者将过去用注射器缓慢推注药液的方法称为“传统灌肠法”,将药液用静脉输液器滴注灌入法称为“改良灌肠法”或“新式灌肠法”。笔者认为,二者方法均可应用,而传统灌肠法更适合基层医院及家庭应用。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本研究虽已明确了中药保留灌肠外治法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法,但临床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导管插入的深度、药液在肠道内存留的时间等究竟哪种情况更标准。还需进一步大样本数量病例的观察。随着对本病治疗研究的进展,如能将有效成分的中药汤剂相对固定制成中成药液,并进一步规范操作、使用方法,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便于患者在家使用,则避免了一部分患者因工作、家庭等因素不能每天到医院就诊的弊端而延误治疗的机会使病情加重。